趙忠祥因癌去世!認識和控制癌症,從「忌口」說起

大眾健康雜誌 發佈 2020-01-17T07:57:49+00:00

內容摘要·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伴隨著病理學、藥理學、免疫學、外科學等一系列醫學學科的興起,醫學腫瘤學快速蓬勃發展,就算與癌狹路相逢,越來越多的新技術和新藥物層出不窮,也會讓人類在這場生死之戰中更加胸有成竹。

內容摘要

·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伴隨著病理學、藥理學、免疫學、外科學等一系列醫學學科的興起,醫學腫瘤學快速蓬勃發展,就算與癌狹路相逢,越來越多的新技術和新藥物層出不窮,也會讓人類在這場生死之戰中更加胸有成竹。

·癌症患者要正確理解「忌口」這個問題,確保合理的膳食

·首先,要確保高營養食物的攝入。

·其次,很多「發物」的概念是錯誤的。如果盲目忌吃這些所謂的「發物」,會造成熱量和優質蛋白質攝入不足,從而引起術後傷口不癒合或延遲癒合,同時免疫力持續下降,增加各種併發症的機會,得不償失。

·第三,警惕不良信息,避免不合理進補。

·第四,合理的忌口,遠離垃圾食品。

今天早上,趙忠祥先生的兒子趙方通過趙忠祥的個人認證社交媒體帳號發布消息,趙忠祥2020年1月16日7:30因病在京去世,享年78歲。

趙忠祥因癌去世的消息一經發布,眾多明星和網友紛紛表示哀悼,紀念斯人的消息也是刷屏朋友圈!

對於癌症,我們該如何認識和預防?

癌症患者「忌口」的是與非

科學合理的抗癌治療

專家: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腫瘤科 劉慧龍

首先,要確保高營養食物的攝入。很多人認為癌症病人不能吃高營養的食物,否則會導致腫瘤生長。但實際上,癌細胞生長根本不受身體機能的調節,無論營養供給如何,它都會按自己的節奏生長,想餓死癌細胞,減少營養攝入,最早受影響的是正常細胞,導致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加速疾病進展,最終餓死的反而可能是患者。對於術後的患者來說,機體的修復,創面的癒合,有賴於充足的營養支持,如果盲目「忌口」,攝入不足,勢必會影響患者的康復,干擾有效的抗癌治療,這種「忌口」有百害無一利。

其次,很多「發物」的概念是錯誤的。很多人認為雞、鴨、魚、肉、蛋、奶都是「發物」,食用後會導致病情進展,腫瘤復發,所以不敢吃,不能吃,素食才是最好的。實際上,這些食物都是優質蛋白的來源。優質蛋白的攝入對於保持正常的生理機能,提高防禦疾病的能力,促進受損器官功能的恢復,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很多研究顯示,保證膳食中優質蛋白的較高比例會明顯提高癌症患者的身體機能和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如果盲目忌吃這些所謂的「發物」,會造成熱量和優質蛋白質攝入不足,從而引起術後傷口不癒合或延遲癒合,同時免疫力持續下降,增加各種併發症的機會,得不償失。

第三,警惕不良信息,避免不合理進補。很多人患癌後,急於求醫問藥,打聽各種偏方妙藥,一些人也熱衷於傳播這些偏方妙藥。從一個腫瘤科醫生的角度看,這其中很多信息嚴重誤導了患者,一些人可能確實不懂,還一些人則是別有用心。對於一些打著治病效果的保健品廣告尤其要警惕,質次價高是這類產品的共同特點。還有一些患者,盲目大量進食海參、甲魚、蜂王漿等食物,有些蛋白脂肪攝入過量,加重胃腸負擔,有些富含激素,促進病情進展。這些情況都要避免。

第四,合理的忌口,遠離垃圾食品。戒菸忌酒,避免一些致癌性的食物,比如醃製品、燒烤、霉變等食物攝入,減少刺激性食物的攝入,相信多數人在這方面做的都比較好。但是很多人對諸如辣椒、蔥、姜、蒜等具有調味作用食材的攝入有很大顧慮,應該明確,這類調味食物有改善口感,促進食慾的作用,適當的攝入應予以鼓勵。

總之,癌症患者營養消耗大,抗癌治療會明顯影響患者的食慾和攝入。應科學膳食,合理忌口,確保患者有足量高品質營養攝入。採取積極合理的飲食原則,均衡飲食、科學進補,才能有助於身體恢復,提高抗癌的能力。

認識癌症 愈抗愈勇

未來: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主任醫師 邊志民

醫學上,癌是指起源於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人們口頭說到的「癌症」,習慣上也泛指所有惡性腫瘤。最新資料顯示,預計2018年全球新發癌症病例1810萬人,癌症死亡病例960萬人。癌症是目前奪走人類生命的主要罪魁禍首,難怪會讓恐懼占得先機。

從「沒有治療方法」說起。

面對癌症,「沒有治療方法」曾是東西方的共同困境,直到18世紀中葉西方工業革命之後,人類在抗癌研究上才逐漸取得突破性成就。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伴隨著病理學、藥理學、免疫學、外科學等一系列醫學學科的興起,醫學腫瘤學快速蓬勃發展,就算與癌狹路相逢,越來越多的新技術和新藥物層出不窮,也會讓人類在這場生死之戰中更加胸有成竹。

切除手術求「根治」。

這一概念仍然是今天很多癌症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手術成為治療絕大多數腫瘤的主要手段。

放療化療,緩解症狀。

放射治療時代的開啟,讓癌症的治療更加準確。自倫琴發現X射線之後,最初的幾十年里,醫生們採用一種被稱為近距離放射療法的方法,將小塊的放射性物質植入腫瘤內部或旁邊,近距離向癌細胞傳遞放射線,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使健康組織不受傷害。直到目前,放射治療仍是惡性腫瘤重要的局部治療方法,大約70%的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需要用到放射治療。

化療在1940年代登上歷史舞台,最初是靠針對白血病的治療取得效果。所謂聯合化療,即多種化療藥物同時使用,調整藥物組合、劑量和時間安排,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療效,同時將副作用降至最低。

致癌基因,由雞及人

所有癌症的起因都是人體內特定基因變異。而要認識到這一點,人類可花了不少時間。1976年,科學家們發現了正常雞細胞的DNA包含一個與禽類肉瘤病毒致癌基因有關的基因,會導致雞患癌症。這一發現最終促進了人類致癌基因的發現。之後,原癌和抑癌基因以驚人的速度被發現,目前已超過100條基因。國際大藥廠研發抗癌藥物時,也將各個致癌基因列為攻擊標的。如EGFR抑製藥物(標靶藥物)已經成功延長許多EGFR基因發生突變的癌症患者生存期。

今天人類對癌症的認識仍在不斷深化,基因突變學說固然可以合理解釋,但腫瘤的發生髮展其實更加複雜。外因(病毒、化學物質)通過誘導內因的變化,以及內因發生作用需要外界因素的配合(例如腫瘤微環境的改變、免疫系統與腫瘤的作用等),在腫瘤發生髮展各階段起到不同的作用,對治療效果產生各式各樣的影響,並為人們提供了發展新治療方法的可能性。

終極法寶,努力追尋

腫瘤免疫治療,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受到關注。其實,免疫治療也不是新課題,早在1898年,美國骨科醫生威廉·科利首次利用細菌製品成功治癒了一名21歲的肉瘤患者,並由此被西方稱為「癌症免疫療法之父」。1909年,又有科學家提出,免疫系統在不停地巡邏並摧毀新生的癌細胞,這就是著名的「免疫監視」假說。

經過不懈的研究,美國權威雜誌《科學》在2013年總結到癌症治療即將迎來「轉折點」,多項臨床試驗已經表明免疫療法在癌症治療上的有效性,包括治癒多種晚期癌症和轉移性癌症。

最近,越來越多的抗癌新藥出現,特別是各種靶向藥物及PD1和PDL1單抗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廣泛應用於臨床,使得一些晚期癌症患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部分患者甚至能夠治癒或長期帶瘤生存。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類在抗擊癌症的道路上愈戰愈勇,雖然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找到徹底攻克癌症的終極法寶,但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隨著醫學發展的日新月異,癌症終將像天花、霍亂、結核等疾病一樣,從不治之症變成可防可控可治的一個病種。

1 完

1 文/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 腫瘤科 劉慧龍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主任醫師 邊志民

編輯/李君

校對/余運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