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挾天子,敗也挾天子,挾天子成為曹操沉重的政治包袱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發佈 2020-01-15T09:12:09+00:00

所以曹操始終沒有邁出那一步就是這個原因,曹操是個務實的人,除了皇帝的虛名,曹操什麼也不差,所以曹操終其一生沒有篡位,但曹丕就沒有這個負擔,曹丕不是漢臣,是魏臣到魏主,取代漢就順理成章。

曹魏帝國的開創者曹操一生起兵的經歷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公元190年起兵反董卓開始,到公元196年迎立漢獻帝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六年是曹操的草創階段

草創階段是曹操的戰略形成期,曹操從被袁紹表為東郡太守開始,曹操處於四戰之地的兗州,一步一步憑藉謀略和能力,先後擊敗並收編黑山軍與青州黃巾軍,雖然在軍事有著一系列的勝利,但是曹操一生做出的最英明的決策卻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戰略的實施。

第二個階段:從公元196年到公元207年北征烏桓後,這11年是曹操憑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絕對政治正確開始了黃金髮展擴充期,是曹操的高速發展階段

因為曹操手中控制著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劉協,時不時以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做得卻是有利於自己的事,這種打著漢家旗號辦私事的政治行為給曹操帶來了諸多的政治利益,比如利用皇帝的名義招攬人才,卻為自己所用,再比如用皇帝的名義向不服從的諸侯下達臣服的命令,不服從就以漢室的名義討伐,所以曹操對外發動的戰爭全部都是出師有名,這可是巨大的政治利益。

第三個階段:公元208年初到公元220年曹操去世,這12年是曹操在赤壁之戰戰敗後開始轉變戰略,是曹操的戰略轉變階段

曹操因為在赤壁之戰的慘敗和南郡之戰的敗退,失去了用軍事手段統一天下的機會,因此曹操轉變了戰略,改用政治手段加緊剝奪東漢僅存的政治權力,從丞相到魏公,從魏公到魏王,曹操邁出了實質性的纂位步伐。

同時曹操輔以軍事手段繼續征服未服從的地區,從關中的馬超、韓遂,到漢中的張魯,西南的烏桓人和鮮卑人,以及江東的孫權,益州的劉備,但第三階段的對外軍事行動變得極端保守,比如曹操征漢中張魯後,成功拿下漢中,卻放棄大好進軍益州的機會,導致奪取益州的天賜良機稍縱即逝,與當年曆經千辛苦馳騁數千里也要遠征烏桓時的雄心比起來,簡直一個天下,一個地下。

有時候,不僅要問:是什麼讓雄才大略的曹操變得如此的小心謹慎?

其實早在公元207年,當曹操從遠征烏桓的路上回師時,東漢天下十三州其中的8州已被曹操盡收手底,從實力的對比來看,孫權盤踞揚州,劉表占據荊州,劉璋擁有益州,張魯有漢中,馬超、韓遂有關中和涼州,天下所有其他勢力加起來也不如曹操一半的實力,任何人都會覺得曹操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可曹操居然失敗了,如此雄才大略的曹操為何會失敗?

如果你仔細分析曹操創業的三個階段,就會發現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政治事件貫穿始終,這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為何最終無法統一天下?其實原因早已註定,就是這個「挾天子以令諸侯」讓曹操無法統一天下。

先談談天下大勢,兩漢四百餘年的江山到了東漢末年陷入大亂,眾所周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任何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千變萬化的,四百年的漢室江山如果是「合」,那麼按照大勢來看,東漢末年應該會維持一段較長時間的「分」。

從大勢看,東漢末年的天下走勢是分裂,而不是統一,原因是合得太久了,這個「合」可以理解為統一,也可以理解人心思漢,所以儘管漢獻帝只是個任人擺布的傀儡,但仍然具有強大的號召力。

任何事都有兩面性,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大肆挖取政治利益的同時,「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把雙刃劍也不斷劃出對曹操不利的局面,貫穿了曹操的中後期,還差一點顛覆了曹魏政權。

曹操不是第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但絕對是有史以來最有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既然是「挾天子」就難免會與天子產生矛盾,從衣帶詔事件開始,曹操感受到了擁漢派的不息抗爭,尤其是在曹操加緊纂位的過程,尤其更加突出,以至於對曹操形成強大的掣肘力。

在曹操創業的第二階段時,曹操本人也只是大漢朝廷的司空,雖然能開府治事,但明面上仍然是三公之一的司空,明面上仍然歸屬於傀儡皇帝漢獻帝,曹操到許都朝拜漢獻帝時,仍然要被皇帝身邊的虎賁衛士挾制前行,雖然這不過是漢制傳統,但對於曹操來說已經是渾身冷汗,對於身居高位的權臣來說,前車之鑑無數權臣的下場讓曹操膽戰心驚,於是曹操做了兩件事:

一是更換皇帝身邊的虎賁衛士為自己人;二是在打下鄴城後將其作為自己的大本營,能少朝見皇帝就少見,或者乾脆不見。於是曹操開啟了異地挾制天子的先例,曹操人在鄴城,漢獻帝所在的許都有大量的自己人。

在赤壁之戰前,曹操一直是漢官,雖然是權臣,但究竟沒有邁出實質性的纂位步伐,所以受到擁漢派的反抗也相對較小,所以對外征戰,曹操敢冒險,敢離開政治中心到數千里之外的白狼山打烏桓人,而不必擔心他所挾制的小朝廷會有什麼不利於自己的舉動。

而在赤壁之戰後,曹操開始一步一步加緊纂位,在曹操南下準備征討荊州時,就廢除東漢實行百年之久的三公官職,重啟西漢初年的丞相制度,不僅大權獨攬,而且還模仿蕭何「參拜不名、劍履上殿」,不過即使如此,也還能理解,畢竟蕭何可是西漢的大功臣。

一切的轉變發生在赤壁之戰後,曹操大敗,前線的軍事行動導致整個曹操一手建立起來的政權發生危機,有多少人想看曹操的笑話,又有多少人在暗地中算計曹操,所以在赤壁之戰失敗後,曹操最重要的事不是在前線抵禦孫劉聯軍,而是退回政治中心,安撫人心,穩定局勢,不讓居心叵測之人有危險舉動。

曹操多年以來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讓漢獻帝的身邊形成了一個擁漢派的士人集團,只要皇帝在,總會有迂腐的文人忠心,在為曹操獲取政治利益的同時,不斷地對曹操形成制衡,就連曹操多年的戰友,大漢朝廷的尚書令荀彧,也因為反對曹操的篡位之舉,而死得不明不白。

在逼死最後一個敢明面反對曹操篡位的荀彧後,再也沒有人敢明面上反對,都只是因為害怕曹操手中強大的軍事權力和政治權力,而轉入暗中或地下,靜待機會,擁漢派並沒有消失,而只是隱藏起來了,雖然在曹操在纂位的過程中,或明或暗地處理了大量的擁漢派士人,但誰能保證沒有下一個呢?

所以當60歲的曹操在拿下漢中張魯後,在沒有郭嘉這樣天才謀士的勸說下,曹操開始猶豫了,開始小心謹慎了,開始擔心許都那個小朝廷會在自己長期遠離政治中心時發生意想不到的事,而在8年前,曹操遠征烏桓時,雖然長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但仍不失為滿腔雄心壯志時的心態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這一切,只因為曹操擔心那個被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小朝廷,當一步一步走上高位,開始稱公拜王時,曹操事實上已經走到了東漢的對立面,無論曹操如何辯解,如何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澄清自己不會篡位,可這一切不就如同和尚頭上的虱子---明擺著嗎?

政治鬥爭從來就是殘酷的,不會因為你的仁慈而得到一個好下場,曹操已經走了一條不歸路,只有向前走,繼續篡位進程,而沒有回頭路,回頭不是身死族滅,就是魚死網破,所以曹操牢牢地抓緊手中的兵權,至死不放鬆。

曹操非常明白那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小朝廷,從來也不是待宰的羔羊,任何看起來軟弱的對手,都會在你放鬆防範之際發起致命一擊,不是不擊,而是時候未到,曹操非常明白這一點,時刻防備著,而這一切暗流涌動,則被發動襄樊之戰的關羽徹底點燃。

曹操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就在曹操坐鎮長安,準備前往漢中救援夏侯淵,以在漢中之戰對抗劉備時,西北的烏桓人和鮮卑人也不安份了,曹操派出自己的兒子曹彰前往平叛,而遠在荊州的關羽也在同一時間開始的北伐襄樊的戰爭。

擒于禁,斬龐德,圍襄陽,困曹仁,威震華夏,關羽在襄樊之戰的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戰爭成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攪得曹魏整個中原地區一片混亂,幾乎是幾一時間,發生在公元218年的太醫令吉本、司直韋晃、少府耿紀在政治中心許都發生叛亂,攻打曹操的親信長史王必,可惜被王必與典農中郎將嚴匡平定。

公元219年,鄴城也不太平,魏諷準備勾結長樂衛尉陳禕準備在鄴城發生叛亂,可惜還沒開始就是被陳禕告密,身在鄴城的曹丕終於找到機會,以此事為藉口,大肆捕殺擁漢派士人,前後殺了數千人,這些人曹操原本就知道是擁漢派,但又沒有藉口殺的人,也是曹操在外征戰一直擔心的人。

一系列的事件證明了曹操一手創建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小朝廷在曹操篡位過程中,成了曹操在政治上最大的敵人,以至於在後期無法讓曹操放開手腳在外征戰,一個畏手畏腳的曹操,如何能夠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呢?這就是曹操始終無法統一的原因所在。

「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曹操創業初期是利好, 到了中後期就變成了曹操沉重的政治負擔,曹操是漢官、漢臣,如果取而代之就是標準的篡位,曹操沒有篡位都承擔了巨大的罵名,更何況是篡位呢?所以曹操始終沒有邁出那一步就是這個原因,曹操是個務實的人,除了皇帝的虛名,曹操什麼也不差,所以曹操終其一生沒有篡位,但曹丕就沒有這個負擔,曹丕不是漢臣,是魏臣到魏主,取代漢就順理成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