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真人論」:體悟道的境界,感受天人合一的和悅

國學書舍 發佈 2020-01-15T09:23:19+00:00

莊子認為,「真人」是一種悟道之人,真知就是一種悟道,感悟天人合一,人與天、地、物、道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人中有天,物中有道。

莊子:「真人論」,忘懷於物,隨物應變,天人合一。

在道家思想中,老子和莊子兩人是道家的鼻祖人物,整個道家的思想都是從兩個人的思想中延伸出來的智慧。

如果說老子的《道德經》是從天地的角度去治世而治身,那麼莊子的思想角度,更偏向於自身的逍遙和自身對於世界的感應。

比如在莊子思想中所說的真人,至人,聖人,神人,以及他的「逍遙遊」「真人論」,都是從自身的一個角度討論人有關於生與死,道與天,身與物等問題。

那麼什麼叫做「真人」呢?

莊子認為,「真人」是一種悟道之人,真知就是一種悟道,感悟天人合一,人與天、地、物、道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人中有天,物中有道。人體現了天,物體現了道,天人合一,物道統一。

在莊子的「大宗師」中,就是以道為宗師,闡述道與人的影響,刻畫了一個真人的形象,也是以這一種方式來論述道的起源,道的基本特徵以及到存在的作用、影響,把道形象化的烘托以及烘托出來。

在大宗師第一篇章中,莊子說出了真人四相:

一:真人忘懷於物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古時候的真人不以眾凌寡,沒有自恃成功,也沒有圖謀世事,像這樣的人錯過了時機不後悔,趕上了機遇沒有自鳴得意,像這樣的人登上高處不顫抖,下到水裡也不會沾濕,進到火里不覺熱,只有智慧通達大道境界的人才能這樣。

二:真人無情無欲,沒有機心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

古時候的真人睡覺的時候不做夢,醒來不煩憂,飲食不求甘美,呼吸深沉綿長,真人氣息通達腳跟,眾人氣息僅存於喉嚨。爭辯理屈詞窮的人,言語堵塞於喉嚨之中,就像嘔吐一樣難受,嗜欲越深,天賦靈機越淺薄。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小和尚問禪師:「悟道之後有什麼不同?」

禪師說:「悟道之後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

小和尚問:「那有什麼不同呢,我也是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呀。」

禪師就說:「有的人吃飯的時候心裡想著其他的事,睡覺的時候也想著其他的事,所以吃飯不安穩,睡覺也不踏實,而真正的悟道者能夠沒有更多的機心,踏實吃飯,踏實安眠,這也是一種道心。」

三:真人不計生死,同於物隨時而變,應時而生

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

古時候的真人不知道貪生怕死,出生時不欣喜,入死時不抗拒,忽然去了忽然來了,此生不過如此而已。

俗人將生死看做人生之大事,但是莊子的道卻是將生死置之度外,這並不是一種不關心生死,而是讓自己的內心去超越生死。

所以莊子身上就有這樣一個故事:莊子妻子離去的時候,莊子「鼓盆而歌」。

惠子生氣的問他:「這是為何?」

莊子便說:「人之生死都是自然之道,人也是順應自然而生,而人的生死也不過是萬物的一個循環,生之也是從自然中來,死之也是從自然中去。」

四:真人天人合一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

這就是第一章的最後一句話:因此,他喜歡是一,他不喜歡也是一,說一是一,說不是一也是一,是一則與自然為友,不是一就與人為友,認為天與人不相對立,這樣的人就叫做真人。

莊子所說的真人天人合一,並非是我們所理解的像武俠劇中的天人合一那麼神,而是讓自己的心與天地相融,讓自己的心順應天地之道,自然胸襟廣闊而不浮華,容顏和悅,接近於自然,樂于歸依,氣度寬廣,沒有限制,一切順應萬物。

這就是莊子在「大宗師」篇章中,對於真人的一種論述,大宗師代表的就是值得尊敬和敬畏的老師,「大宗師」是誰呢?就是道,這四種狀態就是道呈現的最好姿態,這也是人順應自然,無我、無相、無形的智慧本源。

文|國學書舍

品味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