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為什麼最容易堵?如何控制頸動脈斑塊風險?醫生講出真相

李藥師談健康 發佈 2020-01-15T09:30:47+00:00

很多中老年朋友,在進行相關健康檢查時,都會發現有頸動脈斑塊的問題,具不完全統計,70歲以上的老年人,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高於60%,通常頸動脈斑塊被認為是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風險因素,但即使發現頸動脈斑塊,也不必太過驚慌,多數情況下,頸動脈斑塊穩定的風險較低的斑塊,而對於頸動脈斑

很多中老年朋友,在進行相關健康檢查時,都會發現有頸動脈斑塊的問題,具不完全統計,70歲以上的老年人,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高於60%,通常頸動脈斑塊被認為是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風險因素,但即使發現頸動脈斑塊,也不必太過驚慌,多數情況下,頸動脈斑塊穩定的風險較低的斑塊,而對於頸動脈斑塊問題做好風險控制,及時的進行干預調理,頸動脈斑塊也沒那麼可怕。

為什麼頸動脈那麼容易出現斑塊問題

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大特徵就是會在動脈血管壁形成斑塊問題,而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大風險,也是由於斑塊的不穩定,出現破裂或潰瘍時,引起凝血因子聚集,最終形成血栓,導致血管的堵塞。頸動脈斑塊如果不斷進展,就會造成頸動脈的逐漸狹窄,狹窄程度超過50%以上,就會影響頭面部、腦部的供血,而如果頸動脈斑塊逐漸進展,穩定性變差,就容易出現斑塊破裂,引發缺血性腦卒中(腦梗)的發生風險。

從生理結構上來說,頸動脈分為頸總動脈、頸外動脈、頸內動脈三種,頸總動脈最終形成分叉,分成頸外動脈和頸內動脈,共同為頭面部、大腦等部位供血,不管是頸總動脈,還是頸內外動脈,這些動脈血管承擔的供血任務都非常重要,但同時這些血管也都比較細的血管,一般其直徑通常都在5mm~7.5mm左右,因此,頸動脈出現內膜增厚,並逐漸出現斑塊問題時,往往造成血管狹窄的程度就更嚴重;由於頸動脈的分支結構,血液在流經這個「三岔路口」時,容易在分叉處形成湍流,這種情況下,在頸動脈的分叉處,就更容易形成脂質等垃圾的堆積,也就更容易形成血管硬化的斑塊問題,頸動脈的分叉處,同樣也是頸動脈斑塊的高發部位。

從風險因素來說,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很多時候隨著年齡的增長,幾乎是不可避免的,身體的衰老,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三高的影響,會造成血管的逐漸老化和硬化,因此,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動脈粥樣硬化問題的朋友會越來越多,而在做頸動脈檢查時,如果頸動脈內膜出現增厚的問題,增厚到一定程度(頸動脈內膜厚度超過1.2mm)就會判定為頸動脈斑塊的問題,而出現頸動脈斑塊,正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特徵之一,只是在頸動脈血管檢查時發現了而已,因此,頸動脈斑塊其實只是動脈粥樣硬化在頸動脈的一種表現,出現頸動脈斑塊問題,其實也是提示我們的身體已經開始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的問題了,應該做好心腦血管健康風險的全方位評估和預防,也是很重要的。

出現頸動脈斑塊如何預防堵塞

還是要強調,即使發現了頸動脈斑塊問題,也不要過度慌張,大多數的頸動脈斑塊,都是穩定的,程度不嚴重的斑塊,對於這樣的斑塊問題,一般做好定期複查就可以了,如果頸動脈斑塊較大,生長速度快,造成的血管狹窄程度較嚴重,同時超聲特徵顯示屬於不穩定的斑塊問題,這種情況下,就要注意進行適當的干預和處理了。

從藥物治療方面來說,控制頸動脈斑塊,主要還是做好相關慢病的控制,高血壓,糖尿病問題都應該注意積極控制,血脂指標更要嚴格控制,對於風險較高的頸動脈斑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控制到1.8mmol/L以下為佳,控制好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才能夠更好的控制好斑塊的穩定性,減緩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同時還可以服用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進行血栓的預防。

除了服藥控制以外,更應該強調健康生活方式的保持,吸菸、長期大量飲酒、久坐不運動、熬夜、高鹽高脂高糖飲食等不良生活習慣,都是影響動脈血管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夠針對性對這些生活上的不良習慣進行改善,長期堅持健康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光是對於穩定頸動脈斑塊非常重要,對於減少心腦血管的整體風險,都是非常有益的重要方面。

對於導致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75%以上,或者已經嚴重影響腦供血的頸動脈斑塊問題,除了服藥控制、保持良好生活方式以外,也可以考慮通過手術的方式來進行干預,最常見的頸動脈斑塊手術時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在某些情況下,通過手術可以去除頸動脈血管斑塊,使狹窄的頸動脈血管恢復,改善血供。但手術一般存在一定的風險,也有很多情況並不適合手術,也會對頸動脈血管造成一定的創傷,因此,一般只有頸動脈斑塊情況較為嚴重,符合手術條件的情況,才考慮用手術方式來控制頸動脈斑塊問題。#健康科普排位賽# #清風計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