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太和寺:草莓紅了,日子火了

銅川人社 發佈 2020-01-17T09:54:07+00:00

任萬銀是太和寺村一組人,她和丈夫種植大棚蔬菜已經8年了,但種草莓卻是第一年。  像太和寺村這樣一村一景、一村一業、一村一特色的情況在印台區隨處可見,從短期產業到長效產業,從單戶產業到村集體經濟,該區實現了快速發展,群眾的腰包也一天天鼓了起來。

隆冬時節,印台區紅土鎮太和寺村的草莓大棚內卻春意盎然,來採摘草莓的遊客絡繹不絕。

  「這裡的草莓顏色鮮艷,特別甜,邊摘邊吃,既新鮮又能感受農村的生活氛圍。」專門從新區驅車前來採摘草莓的張女士忍不住地誇讚。

  1月8日,記者來到村民任萬銀的草莓大棚。

  一壟壟整齊的綠苗上綴滿了紅紅的草莓,十多個遊客正在棚里採摘。

  「你們都別光顧著摘,趕緊嘗嘗,真的很好吃。」看著棚里的客人,任萬銀喜上眉梢。

  任萬銀是太和寺村一組人,她和丈夫種植大棚蔬菜已經8年了,但種草莓卻是第一年。前幾年,她和丈夫多以種植西紅柿為主。去年,遇上大棚土壤輪作倒茬,她和丈夫一合計,索性改種草莓。

  栽苗、除草、施肥……他們一點也不含糊。草莓大棚里也結出了一顆顆「致富果」。

  「從去年11月進入採摘期後,來棚里採摘的人就沒斷過。尤其一到周末和春節跟前,兩個棚一天下來能收入四五百。今年,我還要再包一個大棚種草莓。」任萬銀告訴記者。

  太和寺村位於342國道沿線,交通便利。從1990年左右,就有村民開始種植大棚蔬菜。但由於技術不到位,規模又小,許多農戶種了幾年後就荒棄大棚外出務工了。

  2016年,該村集體經濟綠保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根據大棚面積,以每座棚每年2000-3000元的價格把農戶的大棚流轉到合作社內,經過提升改造後,再轉租給本村及周邊農戶。

  太和寺村村民們也抓住這個大好時機,認真學習管理技術,種植的農產品質量越來越好,找到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我們村共有27座大棚,其中2座由合作社自己經營,剩下的25座全部租給農戶,農戶們自行種植管理,我們負責提供定期的技術指導和大棚維護。」太和寺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黨麥倉向記者介紹。

  在27座大棚內,種植的有西紅柿、甜瓜、草莓、香椿及苗木等作物,其中有11座種植草莓。

  在太和寺村第一個種植大棚草莓的還是廣陽鎮郗賈村的郗建崗。2018年,他在離家十幾公里外的太和寺村承包了4座大棚種植草莓。因為有種植經驗,再加上他的精心管理和村上定期指導,當年結出的草莓就色澤鮮艷、口味俱佳,一路賣到了延安等地。在我市也有固定的客商,還帶動了村裡其他農戶種植草莓。

  「有的客商一次來就要五六百斤,最忙的時候我一天要雇好幾個人,每年向務工人員支出的工資就兩三萬。」郗建崗說。

  一顆顆紅紅的小草莓,讓這些種植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大棚內,不僅草莓成了搶手貨,黃瓜、西紅柿、豆角等蔬菜也受到了追捧。

  太和寺村「第一書記」段聯軍告訴記者,「這兩年,我們也根據市場行情變化,改變以前單一的種植模式,有針對性地指導農戶,推行多種類種植。」

  張萬紅種植大棚時間長,懂管理、懂技術,是村裡公認的「土專家」。

  他每年不僅種西紅柿,還有黃瓜、豆角等各種時令蔬菜,讓他全年各個季節也都有不錯的收入。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他的棚每年第一茬種西紅柿,能產15000斤,每斤批發價2元;第二茬種豆角、黃瓜,也能賣一兩萬,減去1萬塊錢成本,一座棚每年能賺三四萬。

  2019年,他又承包了一座大棚,開始種植甜瓜。「現在甜瓜長得還不錯,還得好好管理,爭取給咱培育出產量更高、口感更好、更適合咱這種的甜瓜,帶動更多村民走上致富道路。」說起自家的大棚,張萬紅一臉喜滋滋。

  像太和寺村這樣一村一景、一村一業、一村一特色的情況在印台區隨處可見,從短期產業到長效產業,從單戶產業到村集體經濟,該區實現了快速發展,群眾的腰包也一天天鼓了起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