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室文化:從「樸實無華」到「奢靡精緻」,明朝居室的變化歷程

楊先生說歷史 發佈 2020-01-17T10:22:43+00:00

文:楊先生說歷史明朝前期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努力之下,終於形成了等級森嚴的居室文化,但是在經歷了幾位帝王之後,經濟的騰飛使得明朝失去了分明的居室劃分,全部人民都放棄了之前的束縛,改用更加複雜精緻的居室,人們對於生活居室更高要求促進了居室文化的繁榮。

文:楊先生說歷史

明朝前期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努力之下,終於形成了等級森嚴的居室文化,但是在經歷了幾位帝王之後,經濟的騰飛使得明朝失去了分明的居室劃分,全部人民都放棄了之前的束縛,改用更加複雜精緻的居室,人們對於生活居室更高要求促進了居室文化的繁榮。

一.明朝室外建築風格的轉變

賈誼曾經在《新書(卷一)》中寫道

「高下異······則宮室異,則床蓆異,則器皿異。」

在古代不同身份階級的人的吃穿用具都是不同的,這也是為了區分部分階級的成員,同時為了體現高等階級的特權和優越感。

在元朝,本身其統治者是少數民族,對於這一類封建等級制度不甚了解,也不怎麼在意,因而元朝末年時,普通人和公卿大臣之間在衣食住行上沒有任何區別。

比如公卿大臣吃的山珍海味,只要百姓有渠道能夠得到這些山珍海味,食用這些並不違反國家的法律法規。

僕人和卑賤的奴隸統統住在鄉野之間,也沒有什麼身份上的區別。因為外在物質條件沒有什麼限制,這也導致了權貴和富人之家的奢侈之風。

前朝在封建等級制度上是失敗的,同時社會治理百廢待興,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改變這一局面,首先他就制定了全國通用的房屋規章制度,明確地規定了不同品階的官員以及庶民禁止居住的華麗的房屋樣式或者裝飾。

不僅把不同官位的朝廷官員區分開,也把無官身的庶民和有品階的達官貴人區分開,而且還不允許建造富麗堂皇的建築,實實在在地貫徹尊卑有別的封建觀念,同時也貫徹了簡樸的生活觀念。

為了使得這一條例得以實行下去,朱元璋自己以身作則,拒絕修建華麗的宮殿,對於宮殿的唯一要求是樸素且堅固,希望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堅持他所制定的禮法秩序,貫徹其樸實無華的行事作風。於是在明朝的初期,樸實、素凈是明朝居室文化的特色。

但是等到了明朝中期,房屋建設開始有了很大的變化,原本居住在茅草屋的社會群體開始建造起了瓦屋,原來的房屋一貫矮小狹窄,但是在這一時期人們開始慢慢傾向於建造高大寬闊的屋舍中,房屋的建造和裝飾也從樸素的風格轉向了豪華的家居風格。

一開始是權貴和富人之家在居室上的僭越,之後變成了全社會對於明太祖建立的禮法秩序的違背。尤其在江南地區,在「太湖熟,天下足」的蘇州地區,繁榮程度遙遙領先於全國其他地區,各處的高堂大廈鱗次櫛比。

等到了嘉靖時期,明朝的居室完全都是一派富麗堂皇的景象,奢靡之風盛行,到處都是雕欄畫棟,精緻的亭台樓閣。《農書》一書的作者曾經邀請了數位耄耋之年的老叟談論自己記憶中五十年里社會風尚的變化。

而這些老人無不談及當下的的奢靡之風,其中一位老人提到了樸素、嚴正的的屋舍風格向僭越規定、華麗風格的轉變

「當時人家房舍,富者不過工舍八間,或窖圈四圍,十室而已。今重堂窈寢,迴廊層台,園亭池館,金翠碧像相,不可名狀矣。」

到了明朝末期,社會普遍都沉迷在享樂之中,大興土木乃是社會趨勢,就連文人也不能免俗。比如明朝時期的文學家徐渭在為他人撰書得到兩百餘兩銀時,都選擇回鄉購置地產建造了二十餘間屋。

二.明朝室內裝飾文化蓬勃發展

  • 既然建造了華美的屋舍,沒有精緻的室內裝飾肯定也是無法彰顯精緻之風,因此在明朝家居家具業快速興起,而中國古代家具的重要形制之一的明朝家具也在這股繁華興建中形成。

首先明朝家具有三大特徵,第一點在於明朝家具大多順勢而為。因為明朝家具大多採用質地堅硬、紋理細密的木材,因此木材選料大多古拙,而明朝家具則按照木材原有的花紋進行設計和再製作,突出家具的古樸風格。

第二是明朝家具以蘇州風格為首。蘇州人聰慧,而又富有創造性,因此每次蘇州推出什麼樣的家具,全國都會加以效仿,只要蘇州人覺得文雅的物件,其他地區的人也會追隨蘇州人的愛好。

而且家具只是蘇州作為明代的時尚之都的一個具體表現,在其他方面比如布匹、衣物、器具等也是以蘇州的風尚為風向標。

雖然揚州的檀梨漆器不如蘇州家具一樣影響力深遠,但是也別具一番風味,在明末時期更有匠人另開門戶,將珠寶、金銀。羽毛等物活靈活現地用到漆器上,在清朝受到不少人的喜愛。

第三個特點就是其製作窮盡機巧,讓人嘆服。早在明朝時期,就已經有組裝家具了。其中有一種椅子,后座似荷葉,扶手似荷葉,上面有一個托盤也似荷葉,當人勞累時,可以把手放在扶手上,把下頜放在上面的托盤上,背靠椅子背上。

第二種室內裝飾就盆景,化天地之大景於方寸之地,一般都是樹木蟲魚之類,如果樹枝長了或者大了就削去部分,有些盆景則是養著一些有趣的昆蟲或者魚類等。

三.作為單調點綴的園林在明朝達到頂峰

林語堂先生曾經在評判中國園林時,說過:「在中國人的概念里,庭院和居室不當做兩個分立的個體,卻視作一整個組織的一部分。」

因為中國式的建築講究中軸線對稱,因此房屋的建設便顯得有幾分中規中矩,然而作為建築群的一部分園林的存在就打破了原本僵化的局面,給整個設計帶來幾分活潑和靈動。

中國園林開始於先秦時期,在唐宋時期實現繁榮,因此到了明朝造園技術已經十分的成熟,因此在明朝園林建造又再次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

  • 明朝時期,因為江南地區富碩,而且人傑地靈,文化氣氛濃厚,文人眾多,因此園林建造十分繁多,尤其是在蘇州。

蘇州的園林是中國私人園林之最,中國四大私人園林都在蘇州,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集江南靈秀於一身的拙政園。拙政園是明朝官員王獻臣的私家園林,他原本在朝做官,但是因為和權貴之間有矛盾,一氣之下辭官歸鄉,在蘇州原本的大宏寺的遺址上建造了園林。

「灌園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臘之費。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此亦拙者之為政也。」——潘岳《閒居賦》

修建園林的高峰期出現在嘉靖年間和萬曆年間,文人墨客紛紛在江南建造園林。比如四川布政司潘允端為了使自己的父親能享受晚年風光,耗時十九載,耗費無數資產,在現在的上海修建了豫園。而蘇州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得到了「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稱號,並且另一重要園林留園也是在這一時間修建完成的。

明朝中後期的園林建造更加成熟,也更加自然。這時的園林建造秉持著「雖為人作,宛如天開」的造園理念,努力地將人為創造的自然風光模擬得好似大自然是鬼斧神工,並且將人為建築和原本的自然景觀完美融合。

在園林的匾額、碑刻等處刻上了造園者喜愛的名言詩句,從而將造園者的思想情感融入園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合一。

四.明朝居室文化繁榮的利與弊

  • 一開始明太祖對於奢華的嚴厲遏制和對樸實的大力鼓吹,雖然為明朝初期的發展帶來了好處。因為明初時期,中原大地還沒有從元朝的禍害中緩過神來,人們仍生活在災難之中,此時全國範圍的倡導節儉樸實的生活必然有利於人們的修養生息。

同時在這種狠抓簡樸之下,的確減少了貪官污吏的數量,確立分明的等級制度在封建社會也有利於管理和明朝統治。

但是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禁錮了人們的自由和思想,減少了社會活力,但是在明朝中後期之後,明朝居室文化的繁榮從一定的程度上也有助於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有利於資本主義的萌芽。

明朝居室文化的繁榮為中式家具和中式園林的發展都有很大助力,但是同樣地奢靡的風氣帶來了攀比之風、享受之風等不良社會風氣。

並且大興土木造成了噪音、環境污染等,比如徽商在故鄉建造房屋,就喜歡採用珍貴貴重的木材,需要十分高大的樹木,因此動輒就得從廣州等地運來大量木材,力求使房屋造的富貴華麗,這其中肯定有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費。

同時大興土木還會帶來人心的渙散,人世的浮華以及人情的冷漠,這些又都使得人們開始厭惡精緻奢華的生活,開始嚮往簡單樸實的生活。

參考歷史文獻:

《明史》

《明實錄》

《元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