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11歲男孩身患「怪病」巨額治療費用令家人一籌莫展

中國甘肅網 發佈 2020-01-17T10:59:29+00:00

一種名叫「戈謝病」的罕見病,降臨到了敦煌市一名年僅11歲的男孩身上,這種「怪病」全國患者有400例,甘肅僅有5例,需常年使用進口藥物進行治療,一年200多萬元的治療費用,讓一個三口之家陷入困境。

龔笑然在病床上學習。

一種名叫「戈謝病」的罕見病,降臨到了敦煌市一名年僅11歲的男孩身上,這種「怪病」全國患者有400例,甘肅僅有5例,需常年使用進口藥物進行治療,一年200多萬元的治療費用,讓一個三口之家陷入困境。好在人間自有真情,敦煌市西關小學的師生們伸出了援助之手,社會各界的愛心人士帶來了涓涓愛流,讓這個家庭看到了希望。

「學霸」患上「怪病」,甘肅僅有5例

這名小男孩名叫龔笑然,家住敦煌。1月16日夜,龔笑然的父親龔志榮寄居在北京一位朋友的出租屋裡,為籌措給兒子看病的費用而絞盡腦汁,難以入眠。記者和他聯繫並了解了孩子的病症和治療情況。龔志榮告訴記者,他和兒子是1月12日抵達北京的,這已經是他第三次來北京給兒子治療了。為了省下住院費用,他和兒子寄居在朋友家,每天帶著兒子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治療。

龔笑然目前是敦煌市西關小學五年級四班的學生。自從上小學,班主任一直是朱秀娟老師。在朱老師的印象中:「龔笑然同學聰明乖巧、陽光可愛,令人遺憾的是他每學期都會有一兩個月在醫院。雖然他是班裡請假最多的孩子,但是他的學習成績卻一點沒有落下,每次考試成績都名列前茅。」

在同學們心目中,龔笑然是公認的「學霸」。同學吳佳璐說:「每當我們有不懂的問題求助他時,他都會主動幫我們。」龔笑然經常請假看病,但同學們不知道他得了什麼病。

龔志榮告訴記者,孩子從上小學開始就感覺肚子裡不舒服,而且有時候肚子會腫大。他和妻子帶著兒子到本地醫院就診,大夫診斷為血小板稀少,雖然多次給予藥物治療,但孩子的病症一直沒有消退。2019年8月,龔志榮帶著兒子前往蘭州大學第二醫院檢查,醫院的診斷結果是「肝脾腫大,血小板三系減少,貧血」。住院8天,醫院查不出病因,大夫建議龔志榮帶著兒子前往北京等地進一步檢查。

2019年11月初,龔笑然的病症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被確診為「戈謝病」。得知這一診斷結果,龔志榮夫婦雲裡霧裡,不知所以然。

經過再三詢問大夫並上網查詢,夫婦二人蒙了:「戈謝病」又叫糖脂肝酶代謝病,屬於慢性病。治療這種病,需要長期使用一種名為「伊米苷酶」的進口針劑,但這種藥物的生產廠家賽諾菲公司在甘肅還沒有開通渠道,用藥得到北京等地購買,而且還得醫院開處方。如果用藥稍有停滯懈怠,病情就會迅速惡化,危及生命。

記者諮詢有關專家時得知:「戈謝病」十分罕見,即使從醫幾十年的醫生,一般都只是在醫學文獻中看到過,在現實中很少遇到。而且,這種病不容易確診,一般誤診機率大,有些病患者患病五六年才能確診。截至目前,全國僅有「戈謝病」患者400人,甘肅省僅發現5例。患者體內缺少一種酶,會導致身體內該被代謝掉的東西沒辦法代謝掉,從而堆積在患者的肝臟和脾臟等各個器官,如果不能進行有效及時的治療,就會危及生命。

令人欣慰的是,大夫們說,只要按時按量用藥,患者就會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賣房籌款,愛心救助怎奈求醫之路漫漫

記者了解到,龔志榮夫婦在敦煌經營著一家食材原料店鋪,收入微薄,勉強能夠維持生活,基本沒有積蓄。兒子的病症被確診後,他們只能變賣了僅有的資產——位於敦煌市天河小區一套106平方米的住房。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他們在網上發起了「水滴籌」。

龔笑然的病情,很快傳到了學校。敦煌西關小學的師生們在為龔笑然深感惋惜的同時,也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們鼓勵帶病上學的龔笑然積極接受治療,並在校園內發起了捐款活動。課堂上認真聽講的龔笑然,每時每刻都在承受著病痛的折磨,但在師生們的幫助下,他看起來陽光堅強。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敦煌西關小學的師生們為龔笑然捐款5萬多元,通過「水滴籌」,龔志榮得到捐款35萬元。然而,這些捐款,仍是杯水車薪。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治療「戈謝病」所需的「伊米苷酶」針劑,患者使用的劑量跟體重有關,每一公斤體重每次需要注射60個單位的藥品。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的專家預算:龔笑然體重26公斤,半個月需要注射一次「伊米苷酶」,一次4支,一個月8支;一支400個單位的「伊米苷酶」現在的價格是21000元左右,一個月就需要168000元,一年的治療費超過200萬元。

「這個治療費用,是絕大多數家庭根本無法承受的,我們賣房,通過『水滴籌』、學校募捐等方式籌款,能夠堅持多久啊!」龔志榮說,不敢想像,兒子在停藥後會是什麼樣子。

在為兒子治療的同時,龔志榮通過各種渠道聯繫到甘肅籍的同類病患者家屬,諮詢治療有關事宜。

淚水承載著無奈,雙手承擔著希望。龔志榮夫婦整日以淚洗面,但又不甘心。他們不願斷了孩子長大的希望,在剛剛開始的這場延續生命的馬拉松中,背負沉重的負擔前行。

文/圖 記者 董開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