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經營的是人心. 順應的是人性

用戶67076894893 發佈 2020-01-17T12:05:55+00:00

企業管理,經營的是人心,順應的是人性。管理是技術,也是藝術,管理的對象既有人,也有事,說到底還是人,而管理人的難度正在變得越來越大。

企業管理,經營的是人心,順應的是人性。

<徵兵.卓越>

新年快樂 闔家歡樂

繼往開來迎新歲,與時俱進賀豐年

2020年,數您最叻!

知人性,方能做管理。管理是技術,也是藝術,管理的對象既有人,也有事,說到底還是人,而管理人的難度正在變得越來越大。

很多老闆說:沒有利潤是因為市場不好、競爭太大,這確實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在面對市場下滑的今天,我們除了努力創造業績,更加需要做好經營管理,通過機制來激勵員工一起降低經營成本,下移企業保本點,以保證在低迷的市場仍可以保持盈利。

做企業的關鍵在於經營,但在現實中,很多的中小企業並不善於經營,「營銷治百病」的現象非常嚴重,只靠銷售來盈利的企業是非常危險的,特別是在市場低迷的時候更是如此。

銷售,對於企業來講是生存之本,非常重要,但是要實現持續盈利、基業長青,企業就必須要搭起另一條腿:經營機制。只有擁有雙腿的企業在面對市場低迷的時候才能穩健地活下來。機遇最喜歡和困難同行,在市場不好的時候,總會倒下一片企業,當市場好起來時,活著的企業自然變成行業中的佼佼者,這也是很多企業命運轉折的最好時機。

何謂經營?

企業「經營」的是什麼?我認為企業首先經營的是「人心」,也就是員工。

我們的產品是員工研發、生產、銷售出來的,我們的客戶是員工開發、服務、經營出來的。員工也是最難經營的,因為每個員工都是活生生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思維和行為,員工不同於機器,機器沒有情緒、沒有牴觸,只有「執行」,所以很多老闆願意投入幾百萬、幾千萬買設備,卻不願意為員工付高薪,因為給員工付高薪,員工卻經常不能像機器一樣努力工作。

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一個事實,員工絕對是企業最大的財富,如果挖掘好,員工潛力無限,如果不懂挖掘,員工卻成為了企業最大的負債。

某企業,年產值過10億、員工近4000人,一年盈利卻只有幾十萬,企業老闆分享到,20年前創業的時候一年只有3000多萬,只有30多員工,一年都能盈利500萬,企業做大了,利潤反而沒有了。

很多企業也是如此,因為利潤是員工創造的,但利潤也是員工浪費的。如果不讓每一個員工像老闆一樣關心、關注企業,那麼就有可能給企業帶來極大的浪費。

那麼如何才能讓員工像老闆一樣關心、關注企業經營狀況,很多企業都希望通過管理制度來管理和管控員工努力工作,但卻見效甚微,因為別忘了:員工不是設備,員工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如果用管物的方法來管人,顯然是不得道的。

管理人,就必須懂得人性。偏偏中國人最不擅長的就是溝通和表達,說個」我愛你「比登天還難,指出別人的問題比入地還怕,得罪一個人,更是唯恐避之不及。

管理中我們該理解和關注的人性,到底是什麼?如何運用?這是一個管理者能夠影響、激勵和帶領團隊走向遠方的必要前提。

01

人性之一

人是感性的

感情或者理性,是人性最重要的兩個基礎。

過往我們都會從理性的角度出發,看待一個人的行為或者決策,甚至建立各種測評工具和模型,而今年的諾貝爾獎,研究的卻是非理性行為對人的影響。事實上,雖然我們都認為自己是理性的,但感性的影響對我們每個人,卻是無處不在,甚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感性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我們的認知或者結論是建立在對比的基礎上的,而不是事實本身上的。比如你辛苦為愛人做了一頓飯,本來這是自己願意做的事情,但如果對方回來沒有表現出你期望的情緒反饋,你就會覺得失望,甚至指責對方我都已經如何如何了,你卻沒有如何如何,心理的落差就會非常大。

感性還表現在對人的評價上,因為投緣,性格風格相仿,怎麼合作怎麼愉快,偶爾的失誤或錯誤也不會影響判斷。但如果對方和自己風格不同,就非常容易橫挑鼻子豎挑眼,難以公正客觀的評價對方的行為。

感情還體現在趨同性上,本來自己的心情蠻好,但如果周圍的人都很低落,自己就很容易受到影響;本來自己的觀點是A,如果周圍所有人的觀點是B,自己就會受到影響,趨同於B。

人性中感性的特點,要求我們管理者要學會關注員工的情緒和期望值,進而管理員工的期望值。而管理期望值的核心,就是處理好員工的期望和現實感受之間的關係,有意識地主動進行干預和調節。

否則,管理和員工之間的距離和落差就會截來越大,最終走向分裂。說白了,學會讓員工爽,就學會了利用感性的人性。

02

人性之二

人是圖利的

趨利是人的本性,也是人類自我保護、繁衍生存的基礎。

無利不起早,出門三分利,有錢能使鬼推磨,威逼利誘,都是在描述「利」的重要作用。任何不尊重員工利益訴求的管理行為,最終都只能被證明是失敗的。

我們無法寄希望於員工自動自發的努力,我們無法指望員工像老闆一樣不計報酬甘願付出,我們更無法統一員工的思想。所謂的」主人翁意識「,越來越離不開利益和身份這個重要的前提。真正聰明的管理行為,是利用員工對利益的追求,統一員工的目標,從而結成利益的共同體。

和尚給眾僧分粥,僧多粥少,如果自己先挑,一定會挑最多的,公平的問題永遠無法解決,這就是人性;但如果自己最後挑,讓眾僧先挑,他就會分的儘量公平,讓自己不吃虧,這就是利用人性。

文化和價值觀固然重要,如果沒有利益作為載體,既不牢固,也難以長久。利,既包括物質上的收益,也包括精神上的滿足。許多管理者只會用物質上的利益來激勵下屬,這種方式後患無窮,一旦公司的發展陷入停滯,管理者就無法再滿足員工的訴求,此時員工心態的改變已經即成事實,最後的結果就是揮淚換人。因為,加薪帶來的滿足感和激勵作用,不會超過三個月,過了這個時間,激勵因素就變成了保健因素,一旦停止或者缺失,員工就會牢騷滿腹,看不到希望。

精神上的利益訴求,需要調動,更需要滿足。兩者比較,調動精神上的需求,更為重要,這就要求管理者要學會營造氛圍,營造上進、學習、參與和結果導向的團隊環境,同時有意識地製造壓力感,讓員工從單純地關注物質,到關注精神上的回報。

精神上的滿足感是長久而充實的,如果一個人只盯著物質利益,很有可能就是精神上的滿足感極度缺失。所以對馬斯洛需求理論的運用,核心並不在於了解員工需求從而滿足它,而是引導員工正確的需求,在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達到激勵的效果。這才是真正的激勵之道。

03

人性之三

人是自私的

人的本性有趨利的特點,相應的就有避害的特點。

避害的含義不僅僅是避免危險,還包括一切可能給自我帶來壓力、負擔、責任和障礙的東西,我們在面對這些「危害」時的本能反應就是逃避。

在人類的早期,當生存是第一位的需求時,「我」的利益自然就被放在了至高無上的位置。但是,這種曾經讓我們賴以生存繁衍的行為方式,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演變,隨著協作的不斷增強,慢慢地被稱定義成了「自私」。有意思的是,自私其實是相對的,所以它本應該是個中性詞。結果恰恰是因為人性的自私,它被演變成了貶義詞。

除了「避害」,自私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一切的思想、觀點、判斷的來源,和隨後的行為反應,都是從自我出發,然後推己及人的。

我們渴望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包容,但這其實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我們的認知必須不能僅僅局限於自我。這個很難,在強化自我角色意識的同時,我們必須修煉一個重要的能力——換位思考。

因為人性的不同,所以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行為方式和看問題的角度,而換位思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他人,減少誤解,增強合作。不懂得換位思考的下屬,難以達成工作的要求;不懂得換位思考的產品,難以贏得市場的青睞;不懂得換位思考的文案,難以打動客戶的心扉。

把自己當別人去審視,把別人當自己來諒解,把別人當別人去尊重,把自己當自己去堅守。做不到這幾點,你的人生就始終是在自嗨。

04

人性之四

人是需要被認可的

如果總是被忽視或得不到認可,人會非常失望。

無論在什麼年齡階段,無論做到什麼位置,無論擁有多少財富,我們內心都有一個最重要的需求,就是被認可。我們不僅需要親人的認可,朋友的認可,同事的認可,領導的認可,我們還需要對手的認可,敵人的認可,包括下屬的認可。

當我們取得成就的時候,認可讓我們體現價值;當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認可讓我們燃起熱情和希望;當我們付出的時候,認可讓我們感受到回報。認可似乎就是動力的源泉,一旦認可缺失,我們就會喪失安全感和存在感,就會形成落差,內心會感覺沒有寄託,進而失去前行的動力。所以,無論是上下級之間的管理,還是同事間的合作,認可都是極為重要的前提,不可或缺。

泰戈爾曾經說:指責別人最容易。指責的容易,對應的就是認可的難,我們都需求被認可,偏偏認可他人成了最難的事情。作為兒女,我們渴望父母的認可;作為愛人,我們渴望對方的認可;作為下屬,我們渴望得到領導的認可。

獲得自己最看重的人的認可,幾乎成了很多人追求一生卻沒有得到的奢望。因為缺乏認可而導致的離開,不僅在職場上,在生活中都成了最深切的痛。

這和上一條人性有關——人都是自我的。所以我們常常過多看到自我的亮點,而忽略別人的付出;我們常常關注自我的需求,卻忽略他人的感受;我們需要彰顯自己,也就常常無意識地貶低別人。事實上,員工被認可後帶來的向上的動力,遠遠大於被批評後帶來的向下的阻力,因為前者是順應人性,後者是和人性較勁,前者的力量是兩個人的合力,後者的力量是一個人的力量再減去被批評帶來的阻力,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位置越高,越孤獨,越需要認可。所以下屬要學會認可上級,讓他有成就感;而管理者也要意識到,你對面的員工,和你一樣需要認可,這就是人性的使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