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素食餐廳 老人溫暖的家

北青網 發佈 2020-01-17T12:53:39+00:00

河北省蔚縣一家全國連鎖公益免費餐廳【發生事件】來用餐的多為老年人,長期來用餐的老人有的身體有殘疾,有的獨居缺乏自理能力;老人們把餐廳當成家,不僅做到「光碟」,還親自或帶家人來做義工鼠年春節即將來臨。

【發生地點】

河北省蔚縣一家全國連鎖公益免費餐廳

【發生事件】

來用餐的多為老年人,長期來用餐的老人有的身體有殘疾,有的獨居缺乏自理能力;老人們把餐廳當成家,不僅做到「光碟」,還親自或帶家人來做義工

鼠年春節即將來臨。1月11日一大早,李彪、梁肅和等人一大早就來到雨花齋公益餐廳開始忙活,從一樓到三樓清掃乾淨後,和志願者們一起布置起來,貼春聯、貼福字,不亦樂乎。蔚縣剪紙第一人胡亮老人在現場剪出的一張張鼠年剪紙作品,一亮相就吸引一圈人圍攏過來,你看看、我摸摸,沾點喜氣再貼到窗戶上。剪紙老人旁邊的老藝人手上功夫也毫不示弱,不一會兒幾個葫蘆繪畫便站在陽光下栩栩如生,透著那麼的喜慶。

郭大姐、田大姐等十幾位義工忙著洗青菜,包餃子,捏麵食,餐廳大家長李彪帶著媳婦和兩個孩子一起緊跟著大傢伙有條不紊地忙活。中午11點,義工大廚把熱氣騰騰飯菜端上桌,主食有米飯有餃子,菜品有涼有熱,拌海帶腐竹絲、粉絲調豆腐乾,和四大盆熱菜的香味撲鼻而來。

李彪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雨花齋」是一家公益性的全國連鎖店,不管是老人小孩,無論是誰在這裡都能享受可口的免費素食午餐,只有一點要求:碗中飯菜不能剩,必須「光碟」。

2018年3月,雨花齋公益免費餐廳在蔚縣開業,作為一家非營利性、無交易的素食互助餐廳,面向社會供應免費素食,傳遞健康環保的生活理念。義工孫曉玲開業之初就來服務,是這裡的「老人」了,她告訴北青報記者,餐廳一年365天,包括大年初一都開門服務,從來沒關過門兒。像春節、八月十五中秋節這樣的節日,來吃飯的人更是遠遠多過平日。

雨花齋的收入就是人們的愛心紅包,「一個人捐個一塊兩塊的,這樣的收入一天有二百塊錢左右。」實際上這些日常所捐根本不夠維持餐廳的成本支出,餐廳所需食材大部分是蔚縣企業家、好心人士捐贈的。2018年3月開業以來,已有26016人次前來用餐,有430餘名義工無償在這裡提供服務。「因為有很多無名的愛心人士的付出,才使得餐廳維持下去。」孫曉玲說。

剛開始有的老人不聽話還愛挑刺,當他們知道自己每天來吃的飯菜,都是由別人一塊兩塊捐來、還有許多義工無償付出支撐起來的,很多老人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孫曉玲特別感念,「老人變得很乖,不光一粒米都不剩,有的老人平時省吃儉用的,卻經常給放點兒零錢,表示他們的感激之情。」

每天中午是餐廳最熱鬧的辰光。二樓是用餐的地方,餐廳的座位有限,等坐滿之後,大家按照桌號順序排隊打餐,先是一號桌打菜,然後是二號三號四號五號直到最後一桌打完。來吃飯的人們都養成了習慣:一看二樓坐滿了,就在一樓等候,吃完走一個,再上去一個。「平均每天有70多個人來吃飯。」孫曉玲告訴記者。

經常來用餐的大部分是老人,「最大歲數的有90歲了,他和85歲的剪紙老藝人,幾乎天天都來,餐廳專門給他們在一號桌留了兩個專座,打飯的時候一號桌先打先吃上。」孫曉玲說,為的就是讓歲數大的老人「什麼時候來總是有位置坐」。

讓她特別感動的是,有一位殘疾人每天在樓下維持秩序。當樓上坐滿的時候,下來一位他再安排樓下等候的老人上去一位,直到安排好所有人用餐,直到老人們都吃完離開,他自己才上去吃飯。

蔚縣許多人心裡都牽掛著這個溫暖的家,來餐廳服務的義工也有不少是老人。

年近六十的陳秀娥是雨花齋的「大廚」,她每天中午都來雨花齋,負責炒菜,她最拿手的絕活兒是「點火」,給大鍋點火最難做,一般人做不了。她每天都是先來餐廳把菜炒好以後,再回家給自己的家人去做飯。

59歲的田英大姐是農民,她家離雨花齋有30多里路,農閒時雨花齋就成了她的家,她蹬著小三輪,每次都把家裡種的豆子、玉米還有豆角、西蘭花等蔬菜,裝滿小三輪帶過來,夠餐廳吃好幾天的。還有3位平均年齡快70歲的老人在大棚里種菜,整個夏天雨花齋吃的綠色蔬菜都是由他們種的。

老義工樊家旭幾乎每天都是第一個到餐廳,因為他蒸的饅頭非常好,七點來鍾他就去餐廳,是為了把頭天晚上發好的面,早點兒和好、把饅頭蒸上,讓中午用餐的人吃上熱乎乎宣騰騰剛出鍋的饅頭。趙太勇、趙清玉這對快60的老夫妻,經常雙雙到雨花齋做義工,他們一來,餐廳里更多了歡笑的氛圍。

長期來用餐的老人有的身體有殘疾,有的獨居缺乏自理能力,以至於他們從來不理髮、不洗臉。田媽媽、袁曉麗等義工誰有空誰就打來熱水給劉大山洗臉洗手,讓放了一輩子羊、如今孤身一人流落街頭的老人流下淚水。臨近春節的這幾天,他們每天都給老人理髮,有的義工之前沒理過發,也抽空學了上手給老人理髮。

餐廳的義工看見老人鞋子壞了,趕緊給他買雙鞋;帽子不好了,趕緊給他買個帽子戴上,穿破了的衣服也給老人縫好。有人還給老人買來過年穿的新衣服。

老人們得到很多溫暖,這樣的溫暖也傳遞到很多人的心裡。剛開始,85歲的剪紙老人帶著兒子來吃飯。後來他兒子主動來餐廳做了義工,幾乎每天都來,幹活特別賣力氣。像這樣被帶動的年輕人很多,現在經常能看到祖孫三代在餐廳里用餐、服務。

孫曉玲能感受到明顯的變化,每次過年過節有好多人給老人買來水果、點心。「也不知道是誰買的,東西很豐富,買來就放在這兒。」過年時餐廳里送來吃的都不斷,吃不完的每次都發給老人。最近雨花齋又買了一批棉鞋,讓每位老人穿上棉鞋,腳下暖乎乎的。

雨花齋凝聚了一群人,在這裡沒有交易,只有付出和感恩。新年到來,忙碌的每個人心裡似乎都有一種充實的溫暖。

文/本報記者 李喆 攝影/田寶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