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78歲老人「木偶話家風」演繹傳統故事(組圖)

渭南文體 發佈 2020-01-17T13:04:40+00:00

《三娘教子》、《四郎探母》、《二進宮》、《探窯》、《夜逃》等曲目,用木偶戲的表演形式生動傳神的將家風「演」了出來,博得一眾人群的掌聲。王育周作為華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肘木偶傳人,出身梨園世家,13歲拜得秦腔名家雷善民為師學習生角戲。39歲時專注木偶戲演出,得到省木偶劇團名師指點,後成

經典傳統故事《三娘教子》、《四郎探母》,在木偶的精彩演繹中吸引了大批市民前來觀看。

讓更多孩子能有良好的家風家訓傳承

記者現場了解到,此次木偶戲表演應華州區大明鎮政府邀請,來「尋找陝西味道」大明鎮主題館為西安市民及國外遊客表演,曲目也多以「三娘教子」「四郎探母」等寓教話題為主。王育周稱,此次表演不僅是為了讓木偶戲這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更多的人了解,更希望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下,更多的家庭和孩子能有良好的家風家訓傳承。

表演現場,在王育周的揮動下,一連串的甩須、帽出動、蹦跳等動作被演繹的鮮活流暢,木偶形象活靈活現,引得不少圍觀的小朋友都想躍躍欲試。在王育周老先生的手把手幫助之下,兩輩人各執一個木偶,從招呼到扭抱在一起,斗得不亦樂乎!《三娘教子》、《四郎探母》、《二進宮》、《探窯》、《夜逃》等曲目,用木偶戲的表演形式生動傳神的將家風「演」了出來,博得一眾人群的掌聲。

王育周作為華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肘木偶傳人,出身梨園世家,13歲拜得秦腔名家雷善民為師學習生角戲。39歲時專注木偶戲演出,得到省木偶劇團名師指點,後成立家庭木偶劇團,這一演便是六十五年。

省級美德少年現場說法 國學老師現場立家風

活動現場,除了不多見的木偶戲表演外,還有以大明鎮14歲女孩趙晨露為代表的四名美德少年與現場市民分享「家風家訓」,和他們的文明事跡,共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柔肩扛重任,逆境更陽光」,這是此前陝西省多家媒體對14歲少女趙晨露的經歷總結,與奶奶相依為命的她,常干農活,當過服務員,沒有父母,卻得到了比父母親更多的愛,如今的她堅韌陽光,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在多名好心人士的幫助下健康成長。

古今文化交替,不少家庭被「家風家訓」的傳統文化吸引,想為自己家也樹家風,揚家訓。來自陝西國學機構聯盟的韓歌子等老師現場總結,華州區大明鎮的著名毛體書法家毛學儒現場書寫,「知足常樂」、「誠信做人」、「天道酬勤」、「家和萬事興」等一幅幅墨寶落地,將現場氣氛帶向高潮。

其中一個帶著孩子前來的女士告訴記者,「以前沒覺得家裡有什麼家風家訓,今天參加之後,突然認識到,小時候爸爸媽媽耳提面命的『吃虧是福』應該也算是我們家的家風吧!」

織布機等工具讓現場市民現場體驗

展館裡,除了有形色各異的絲網花、竹編、刺繡等鄉村文化的展示外,還有紡車、織布機、糍粑窯等工具的現場體驗。整個展館既具有傳統的民族特色,又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一張張照片無聲的傳遞著大明鎮的歷史變遷,如今的大明鎮有秦嶺最美峪道——大明橋峪,和關中最神秘禪院——大明橋峪蘊空禪院一直被世人稱頌、探秘。


相傳此地是明崇禎皇帝四皇子由厲兵秣馬,養精蓄銳,立志復明的盤踞地,「大明」兩字寓意為「日月同輝、大放光明」之意。如今,大明鎮附近的村子依然沿用著當時的大明、崇寧、崇安、方寨、馬場、算王、朱張、南王、忠王等村名。


來源:西安新聞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