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鄭國疲秦角度,分析秦國為何先攻韓國?處於包圍之中無路可逃

資深人士說文史 發佈 2020-01-17T13:06:33+00:00

韓國地理位置重要,處於中原大國包圍之中,無路可逃,不具體再次立國的可能性,鄭國疲秦引發的偶然事件,不過是秦國攻打韓國的完美藉口而已熟悉戰國時代歷史的人都十分的清楚,在戰國末年秦國發動滅國之戰,韓國是第一個被消滅的諸侯國,秦國攻打韓國的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因為韓王安,安排的水工鄭國疲

導語:鄭國疲秦事件,是秦國首先攻打韓國的原因嗎?韓國地理位置重要,處於中原大國包圍之中,無路可逃,不具體再次立國的可能性,鄭國疲秦引發的偶然事件,不過是秦國攻打韓國的完美藉口而已

熟悉戰國時代歷史的人都十分的清楚,在戰國末年秦國發動滅國之戰,韓國是第一個被消滅的諸侯國,秦國攻打韓國的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因為韓王安,安排的水工鄭國疲秦事件企圖摧毀秦國的宗廟社稷,甚至是拖垮秦國的發展。

在水工鄭國疲秦事件暴露之後,秦王嬴政便以此為出兵的藉口發動了滅國之戰的第一場大戰,在那場戰爭當中,王翦率領秦軍進攻韓國,並沒有耗費多大的財力物力和時間就迫使韓王安臣服於秦國了,由韓國的滅亡開始,秦國的滅國之戰也就此拉開了序幕。

在這樣一個歷史事件面前,很多人不由自主的會去想,如果沒有水工鄭國疲秦事件,那麼秦國會不會首先選擇攻打韓國呢?換句話說,是不是秦國對韓國發動的滅國之戰只是因為一則偶然事件呢?

鄭國疲秦事件,究竟是秦國攻打韓國的理由還是藉口

那麼我們今天重點討論一下,看一看,如果沒有鄭國疲秦這則偶然事件的爆發,韓國會不會成為秦國手要攻打的目標?看一看,水工鄭國疲秦事件究竟是秦國攻韓的真正理由,還是只是秦國發動滅國之戰的一個藉口。

實際上,歷史就是有很多偶然性的事件組成的一個發展過程,很多事情看似偶然,但實際上卻是必然會發生的。在那個時候,中國古代的文明已經分裂了幾百年之久,在此基礎上是必定會走向統一的,所以無論是哪一國家首先強大起來,統一都將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在這樣的歷史潮流趨勢之下,必定會有國家相繼滅亡,最終迎來一個大一統的盛世,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那個時候秦國就是最為強盛的國家,這樣大一統的歷史責任必定會由這個國家進行承擔,那麼它又會不會首先選擇攻打韓國呢?會不會選擇從韓國開始將山東六國逐一攻破呢?在這裡我們認為是可能的,有以下的幾個原因對這一歷史事件進行例證。

韓國是秦國東出第一道屏障,一直是攻伐對象

第一是秦國的幫教政策原因。自從任用張儀實行連橫策略以來,秦國的幫教政策一直都是非常明確的,無論是張儀的連橫政策也好,還是范雎的遠交近攻政策也好,與其相鄰的國家在它開疆拓土的進程當中必定首當其衝。

韓國剛好就是秦國東出天下的第一道屏障,無論是在戰國末年的時候還是在戰國中後期,韓國其實一直都是秦國攻伐的一個對象,在秦國一直以來的態度當中,韓國從來都不是它的盟友。所以在幫教政策上面,一直都是將韓國放在對手的位置上的。

秦國與其它國家亦敵亦友

而對於其它的國家,秦國則是亦敵亦友的,像是燕國和齊國就不必多說了,在遠交近攻的策略當中,它們兩個都是需要被交好的對象,魏國和趙國雖然與秦國關係並不是十分的融洽,但是偶爾也會進行聯合,比如說在燕昭王樂毅伐齊的軍事行動當中,它們就統一戰線共同攻打齊國,同時,這兩個國家再加上楚國都是比較強盛的諸侯大國,秦國對它們其實一直採用的都是蠶食的政策。

也就是說,在形勢不是很明確的時候,會通過一些小的戰爭來占領一些土地,但是在局勢比較嚴峻的時候又會同它們成為盟友,所以在邦交政策的影響之下,這些國家都不適合作為秦國第一個攻伐的對象。

韓國實力弱小,是秦國優先考慮攻打的對象

第二個是因為韓國的綜合實力原因。實際上,在戰國時代一直以來的發展進程當中,韓國都是最為弱小的國家,在整個戰國時代的發展進程當中,它也只有在申不害變法的時候,曾經有過幾十年的強盛,除此之外,這個國家就一直在走下坡路。

有一些人認為燕國的發展比不過韓國,但事實上,燕國它畢竟是西周時期的開國諸侯,這個國家擁有著八百多年的歷史,同時它又是地處北方偏遠地區的一個國家,向東可以退守到遼東地區,向北可以與匈奴相連,它所能倚仗的東西比韓國要多很多。同時,它的發展進程也比韓國要多出一個時代,所以其實在綜合實力的比拼上面,韓國是比不過燕國的。

而秦國那個時候經過需要邁出統一中原的第一步,我們都知道萬事開頭難,這一統中原的進程當中可以發生一些小的失敗,但是這第一步必定是這個國家必須要完美地完成的一部分。

因此,秦國第一個攻伐的對象必定要選擇一個實力比較弱小的國家,在所有國家的對比當中,韓國自然都是最為恰當的。事實上,那個時候的韓國已經不能夠被稱為一個國家了,它整個國家內部支離破碎就像是一張網一樣,已經不是一片完整的國家土地了,那個時候除了它的都城之外,也只有南陽地區比較的富庶,攻打韓國的難度比攻打其它國家要小很多,占領韓國的難度也比占領其它的國家小很多,所以韓國在綜合實力上面最符合秦國首要攻伐對象的條件。

韓國處於中原大國包圍之中,無路可逃

再次因為韓國地理位置的原因。這一個原因我們要從兩個方面來談,第一個是韓國地處中原的中心地帶沒有多少退路可以走,我們上面已經說過燕國向東有遼東地區作為它的後路,向北又有匈奴之地可以退居。

可是韓國卻不一樣,它被中原的諸侯大國包圍在內,在那樣一個秦國已經對其它國家形成壓倒性優勢的時代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於去觸碰秦國的矛頭,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於拿自己國家的宗廟社稷去保護韓國的安危,所以韓國想要去求助其它國家的幫忙是非常困難的。

韓國地理位置不具備再次立國的可能性

與此同時,它想要像後來的趙國那樣,帶領著大臣王族去到另一個地方重新建立一個諸侯國的行為也是不可能的,趙國當時之所以能夠北上重新建立代國,也是因為它的後路像燕國一樣都是非常廣的。可是韓國卻不具備這樣的地理條件,所以韓國其實沒有多少潰散的可能,是比較容易根除的一個國家,地理位置已經決定了它不存在再度立國的可能性。所以在需要絕對勝利的大戰當中,這樣一個國家是非常適合作為滅國之戰的第一個對象的。

韓國地理位置極端重要,乃兵家必爭之地

韓國所處的地理位置非常具有戰略優勢,經過上述的敘述,大家應該已經知道韓國地處中原的中心地帶,這個位置具有非常大的戰略意義,它夾在魏國和楚國中間,可以說,如果戰略了韓國,那麼就割斷了兩個中原大國的聯繫,無論是北上攻伐魏國也好,還是南下威懾楚國也好,都有了比較便利的地理條件。

此外,如果能夠占領韓國,那麼山東六國的絕大部分行動都會盡收秦國的眼底,讓秦國能夠更方便地掌控天下的局勢,能夠更好的進行另一方面的籌劃。實際上,如果在一個各個國家都勢均力敵的年代裡,韓國雖然綜合實力不是非常的強盛,但是卻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於對秦國發動滅國之戰,就是因為韓國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一旦有國家覬覦韓國的土地,那麼其它的諸侯國必定不會坐視不理。

就像是在戰國中期的時候,張儀曾經提出過讓秦國舉國之兵攻打韓國,但是這一提議卻沒有再輕過通過,就是因為韓國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沒有萬全的把握,是不能夠對韓國發動滅國之戰的。

畢竟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在戰國末年的時候,秦國已經成為能夠以一敵六的強大國家,所以在這樣的時候,首要奪取這一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國家,對於秦國進一步的擴張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水工鄭國對秦國貢獻巨大

還有一個原因,我們上面說到的水工鄭國疲秦事件了。我們知道在冷兵器時代里,軍隊的作戰是需要師出有名的,一場沒有原因的戰爭是不被人們看好的,同時,如果師出無名的話,軍隊也會失去作戰的士氣。

而就在秦國迫切的需要理由發動滅國之戰的時機里,韓國拱手給秦國送它了一個非常好的理由,那就是疲秦事件。當時韓文安得知秦國國內發生了重大的旱災,迫切的需要修建水利設施來改善農業經濟發展受阻的現狀,於是便將國內最好的水工鄭國派遣到了秦國,希望鄭國能夠在秦國修建壞渠和廢渠,一起來拖垮秦國的經濟發展,折損秦國的勞動力,為山東六國爭取更多的發展時間。

可是鄭國卻違背了韓王給它下達的命令,帶領秦國的軍民建立了當時震動天下的鄭國渠。據不完全統計,鄭國渠直接和間接受益的土地能夠達到四萬頃,極大程度上解決了秦國因為自然災害而受到的農業經濟發展阻攔,讓很多的鹽鹼地變成了肥沃土地,可以說,鄭國對於秦國是擁有著巨大的貢獻的。

韓王安扣押鄭國全族,秦王嬴政不能置之事外

可是就在這樣的一個當口,韓王安卻因為鄭國沒能夠服從自己的命令,而將鄭國全族人扣押,企圖讓鄭國給它一個交代,但是鄭國是秦國解決自然問題的大功臣,秦王嬴政又怎會讓這樣的一個工臣受到利益上的損害呢?

更何況,如果一個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功臣都不能全身而退的話,秦王嬴政又有什麼臉面立於天下呢?在這件事情之後,又有哪一個人願意為秦國出謀劃策,為秦國謀取實際利益呢?所以實際上水工鄭國疲秦事件的爆發是秦國的一個契機,也是在這件事情當中所有偶然因素的聚集點。

韓國滅亡對其它五國利益損害不太大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也值得一提,那就是韓國在戰國末年與其它國家聯繫相對較少,它的綜合實力又比較弱小,一旦韓國滅亡,對於山東五國的整體實力來講,並不會有著太大的損害,所以攻打韓國招致其它國家共同抵抗情況的可能性相對較小。

像是趙國和魏國在戰國末年的時候,實際上是山東六國抗擊秦國的主要力量,這就是為什麼在趙國面臨滅國危機的時候,信陵君不惜得罪魏王也要竊符救趙的原因,可是當韓國面臨著滅國危險的時候,它這個國家所存在的價值其實並沒有趙國那麼高,

所以當這個國家面臨危險的時候,其它國家對它的援助就不會盡心竭力,這就進一步的提高了秦國戰爭的勝利率。因此,從這一方面來講,選擇一個很有可能被其它國家共同放棄的諸侯國進行攻占,是比較有助於打好滅國之戰的基礎的。

綜述

筆者認為,水工鄭國疲秦事件,其實只是秦國用來進攻韓國的一個藉口而已,如果這個藉口不存在,那麼秦國還會尋找另外的契機,毋庸置疑的是,韓國都是秦國手要攻打的對象,它的綜合國力最為弱小,對於其它國家的價值也是最小的,同時,它又具有非常強大的戰略地位,作為秦國第一個要消滅的對象是再合適不過的。

此外我們也可以看出,其實戰國時代真的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在那樣一個年代裡,各個國家之間的利益糾葛是非常的複雜的,如果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太過於弱小,不僅僅是抵抗不了其它國家的進攻,甚至都很難招攬其它國家的幫助,韓國無異於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以至於它在最終被秦國消滅的時候,都沒有一個國家願意伸出援手。

再者,水工鄭國事件本身就是一個比較可笑的事情,試問秦國經過了上百年的變法才確立的強國地位,真的是可以由一個人來改變的嗎?韓國不是想通過招兵買馬發展改革措施來提高自己國家的實力,卻是想要通過這樣的陰謀權術來拉低對手的檔次,這本身就是一種自降身價的行為,對於韓國的發展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事實上,如果沒有疲秦事件的話,那麼秦國還需要再另外尋找出兵的藉口和理由,韓國也不會那麼快的滅亡。所以我們說歷史事件,其實就是由諸多的偶然因素所組成的一種必然的發展潮流,很多看似偶然的事情都有它的必然性存在。事實上也是如此,沒有任何一個事件的發生是絕對偶然的,尤其是在環環相扣的歷史發展進程當中,任何一件事情的發生都需要放到歷史的大環境當中去考量。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國語》、《史記》、《戰國策》、《左傳》、《漢書》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