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腕踝針療法與經絡有無關係?

青年中醫李鐸 發佈 2020-01-17T13:12:07+00:00

腕踝針療法是一種根據病證的不同部位而在腕、踝部選取相應刺激點,施行皮下平刺術治療疾病的一種療法。2區——身體前面的兩旁,包括顳前部、面頰、後牙、下頜、甲狀腺、鎖骨上窩、肺、乳房、肝、膽、脾、側腹部。

腕踝針療法是一種根據病證的不同部位而在腕、踝部選取相應刺激點,施行皮下平刺術治療疾病的一種療法。20世紀70年代初由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醫院的醫務工作者創立。

(一)頭面及軀幹部分區

頭面及軀幹部的分區是以前後正中線為標線,將身體由前後劃為6個縱行區。

1區——前正中線兩側的區域,包括前額、眼、鼻、舌、咽喉、氣管、食道、心臟、腹部、會陰部,相當於任脈(面部、胸部、腹部、前陰)、督脈(頭面部)、腎經(腹部、胸部)在體表的部分分區。

2區——身體前面的兩旁,包括顳前部、面頰、後牙、下頜、甲狀腺、鎖骨上窩、肺、乳房、肝、膽、脾、側腹部。相當於胃經(胸部、腹部)、脾經(腹部)在體表的部分分區。

3區——身體前面的外緣,此區範圍狹小,包括耳郭前緣、腋前緣的狹小區域。相當於脾經(胸部)、肝經(腹部)在體表的部分分區。

4區——身體前後陰陽面的交界處,包括頭頂、耳、腋窩正中垂直向下的區域。相當於腋中線。

5區——身體後面的兩旁,與身前的2區相對,包括頭頸的後外側部、肩胛區等。相當於膀胱經第二側線在體表的部分分區。

6區——後正中線兩側,與身前的1區相對,包括後枕部、項部、脊椎、骶部、肛門等。相當於夾脊穴和膀胱經第一側線在體表的部分分區。

以上6個區可以這樣記:沿前、後正中線的兩側有前面的1區、後面的6區,再兩旁有前面的2區、後面的5區,身體前後陰陽面的交界處為4區,4區前面的外緣為3區。身體的上下大致以橫膈為界。以胸骨末端和兩側的肋弓的交界處(即胸劍結合部)為中心,劃一條環繞身體前後的水平線,代表橫膈。橫膈線將身體兩側的6個區又分成上下兩半,橫線以上各區分別稱為上1區、上2區、上3區、上4區。

(二)四肢部分區

四肢部的分區是以臂幹線和股幹線為四肢和軀幹的分界臂幹線是一條環繞三角肌附著緣至腋窩的線,以此作為上肢與軀幹的分界。股幹線是一條自腹股溝至髂嵴的線,以此作為下肢與軀幹的分界。當兩側的上下肢處於內面向前的外旋位置(上肢掌心向前、下肢足背內側緣向前),也就是說四肢的陰掩護面處於同一方向並相互靠攏時(上肢雙側小指併攏、下肢雙側跟腱併攏),以靠攏處出現的狹縫為分界,前面的相當於前中線,後面的相當於後中線。這樣一來,四肢的分區就可以按軀幹的分區類推了。1區相當於手少陰心經分區;2區相當於手厥陰心包經分區3區相當於手太陰肺經分區;4區相當於手陽明大腸經分區;5區相當於手少陽三焦經分區;6區相當於手太陽小腸經分區。

(三)穴點定位和主治

穴點就是腕、踝部的進針點。在四肢部腕、踝附近的足三陰、足三陽六條經脈上定下6個刺激點,這6個點是與6個區相對應的(即6個區投影於同側腕、踝的相應6個刺激點)。

1.腕部穴點和主治

腕部穴點大致取在離腕橫紋上2指寬環繞腕部的一圈處。其中,上1、上2、上3在掌面,上4在內外面陰陽交界的橈骨緣上,上5、上6在掌背。

(1)上1——位於腕部掌面,尺側緣與尺側腕屈肌腱之間的凹陷處,相當於心經「靈道」穴。主治前額痛、目疾、鼻病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前牙腫痛、咽喉腫痛、咳喘、噁心嘔吐、心悸、心絞痛、眩暈、盜汗、失眠、胃脘痛、皮膚瘙癢癲癇等。

(2)上2——腕部掌面正中央,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相當於心包經「內關」下。主治顳前部痛、後牙痛、頜下腫痛、胸痛、胸悶、乳房脹痛、哮喘、帶狀皰疹、指端麻木等。

(3)上3——腕部掌面的橈側,橈動脈的橈側。相當於肺經列缺」內側,主治顳淺動脈部疼痛、高血壓、胸痛等。

(4)上4——手掌向內,在拇指側的橈骨緣上,相當於陽溪穴上2寸。主治頭頂痛、耳疾、下頜關節功能紊亂、肩痛(三角肌前緣處)、胸痛(腋中線部位)、橈側指痛、腕痛等。

(5)上5——腕部背面正中央,尺、橈骨之間,相當於三焦經「外關」下。

(6)上6——腕部背面尺側,尺骨尺側邊緣,相當於小腸經養老」上。主治後顳部疼痛、肩痛(三角肌後緣處)、脊柱頸胸段疼痛等主治後頭痛、枕項痛、肩痛(三角肌後緣處)、脊柱頸胸段疼痛等。

2.踝部穴點和主治

踝部穴點大致取在離內踝和外踝隆起部最高點以上3橫指環繞腿部的1圈。其中,下1、下2、下3在內側面,下4在脛前,下5、下6在外側面。

(1)下1——在跟腱內緣,相當於腎經「復溜」穴。主治腹痛、膽道蛔蟲症、痛經、帶下、遺尿、陰癢、足跟痛等。

(2)下2——在脛骨內側後緣,相當於脾經「三陰交」下。主治脅肋痛、側腹部疼痛、過敏性腸炎等。

(3)下3——脛骨前緣向內1cm處,相當於中封穴上3寸。主治膝關節內側疼痛。

(4)下4——脛骨前嵴與腓骨前緣的中點,相當於胃經「解溪」上「脛上」穴。主治下肢麻木疼痛、股外側皮神經炎、膝痛、下肢痿痹癱瘓等。

(5)下5——小腿外側中央,靠腓骨後緣,相當於膽經「懸鐘」下。主治髖關節疼痛、踝關節扭傷等。

(6)下6——靠跟腱外緣,相當於膀胱經「跗陽」下。主治急性腰扭傷、腰肌勞損、骶髂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痙攣、腳前掌疼痛等。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藥文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