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伯陶」鼠咬天開:十二生肖與鼠文化

中華瑰寶雜誌社 發佈 2020-01-17T13:54:55+00:00

所謂「十二生肖」,就是用十二種動物來表示人的生年的一種傳統文化,古人又常以十二地支與十二生肖相對應,於是就有了以下的排序:  子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鼠 牛 虎 兔 龍 蛇 馬 羊 猴 雞 狗 豬  這十二生肖每隔十二年即重複一次,循環往復,綿延不斷。


十二生肖是一套紀年的符號系統。

十二生肖以鼠打頭,

與「鼠咬天開」的神話傳說密切相關。

民俗文化中既有敬鼠媚鼠的一面,

也有深惡痛絕的表達,

體現了人之於鼠的糾結情態。


  「全國十二個,人人有一個。」十二生肖(xiào效),是一套紀年的符號系統,與史家的干支紀年法並無本質的不同。它發軔於先秦,成熟確立於兩漢,兩千年來不但廣泛流行於民間,甚至影響了一些少數民族政權,如元朝的官方紀年法。作為文化現象,生肖並非中華民族所獨有,埃及、希臘、印度、越南、泰國、柬埔寨、緬甸等國皆有類似的民俗表達,儘管其代表動物、排列次序乃至總體數目不盡相同,各有千秋,但以中華民俗十二生肖最為著名,且馳名全球。在我國文獻典籍中,十二禽、十二獸、十二蟲、十二物、十二神、十二屬、十二相屬等,皆可謂十二生肖的異稱,而在我國民間則多以「屬相」為其名,在漢民族中尤為盛行。


源 遠 流 長



  拆解「生肖」兩字,生,當指人的生年;肖,即類似、相似的意思。合而言之,生肖即人與某種動物類似。所謂「十二生肖」,就是用十二種動物來表示人的生年的一種傳統文化,古人又常以十二地支與十二生肖相對應,於是就有了以下的排序: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鼠 牛 虎 兔 龍 蛇 馬 羊 猴 雞 狗 豬


  這十二生肖每隔十二年即重複一次,循環往復,綿延不斷。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考察,生肖文化與遠古初民的圖騰崇拜密切相關。有學者認為我國古代典籍《山海經》中所記述的人面馬身、羊身人面等神祇形象就是遠古時代各地區圖騰神的反映。然而由於這一說法缺乏其來龍去脈的直接證據,從而促使學者又各自從不同的研究領域探討生肖的起源:或從天文學角度立論,如黃道十二宮、人類想像中各星座的動物形象、木星近似十二年周期的運行規律與地球上某種動物繁衍興衰的對應等;或從遊牧文明與農業文明的融合立論。至於民間,則有「黃帝說」以及附會道教、佛教的生肖起源傳說,不一而足,以為談資則可,算不上科學探討。

  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人們討論生肖文化總要提到東漢王充的《論衡》一書,該書卷三《物勢篇》與卷二十三《言毒篇》已將十二生肖羅列而出,且與地支一一對應,與今天所傳者一致。該書還將十二生肖與「金木水火土」即「五行」相配,這是生肖文化定型的顯著標誌。1975年12月,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雲夢縣城關西部的睡虎地發掘了十二座戰國末至秦代的墓葬,在11號墓出土的一批秦代竹簡中,內有甲、乙兩種選擇時日吉凶的《日書》,其中甲種《日書》記載了有關「盜者」的內容,即將地支與相關動物對應,反映了戰國末期楚地生肖文化的特徵。與今傳十二生肖相比,不同者如下:辰,無對應動物;巳,對應蟲(或謂即蛇);午,對應鹿;未,對應馬;申,對應環(或謂通「猿」,即猴);酉,對應水(或謂古音與「雉」近,即野雞);戌,對應老羊。據今人考證,睡虎地《日書》大約編寫於公元前278年或稍後,比《論衡》問世早三百餘年。可見中華生肖文化除具有歷時性的傳承變化因素外,還呈現不同地域民俗文化相互影響的態勢。


鼠 咬 天 開



  生肖文化涉及面廣泛,舉凡神話學、天文學、史學、哲學、美學、藝術學、文學、語言文字學、倫理學、民族學乃至動物分類學,皆有涉及;至於在歲時風俗、婚姻文化、美術造型、宗教文化、集郵文化、民間禁忌乃至軍事文化中,也可以發現生肖的蹤跡。十二生肖以鼠打頭, 這與「鼠咬天開」的神話傳說密切相關,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一引李長卿《松霞館贅言》即持「天開於子」之說。在我國各民族的創世神話中,老鼠的蹤影不難尋覓,白族、彝族、景頗族、拉祜族皆有類似的神話傳說。拉祜族的創世史詩《牡帕密帕》就講述了老鼠歷經三天三夜咬開天神培育的育人大葫蘆,迎出兄妹二人,此兄妹遂成為人類的始祖;而老鼠有此功勞,自然也可以食用人所種植的糧食。感恩情懷在此神話中得到了強調。在漢族的民間傳說中,鼠居於生肖首位或憑其實力,或得諸狡黠,甚至與貓鼠結仇的故事融為一體,道來皆不無趣味。

  2020年,確切地說是這一年的1月25日即農曆正月初一(春節)將進入庚子鼠年,但傳統民間計新生兒屬相,則習慣以當年「立春」的節氣為準,即2020年2月4日(農曆正月十一)立春後出生者屬鼠。北京白雲觀中有元辰殿,將干支紀年的六十花甲子人格化雕塑成六十位武士坐姿像,故又稱「六十甲子殿」,庚子年塑像即鼠相,持刀,下署「庚子太歲盧秘大將軍」。

  在動物分類學中,鼠在哺乳動物綱中屬齧齒目,這是哺乳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目,大至重達50千克的南美水豚,小至僅有20克重的小鼠,皆在齧齒目中。生肖文化中的鼠多指家鼠,它們也有一個龐大的家族,小家鼠、大家鼠、褐家鼠、巢鼠、黑線姬鼠等皆較常見,醫學試驗常用的小白鼠以及玩賞用的車鼠,就是小家鼠的變種。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卷五十一中就曾感慨鼠類「頗繁」,以《爾雅》《說文》等典籍未能盡載為憾。在我國,老鼠除有「耗子」的別稱外,還有子神、社君、夜磨子、耗蟲、家鹿等異稱,堪稱敬畏與無奈兼而有之。齧齒目動物的主要特徵為無犬齒,門齒髮達,且無齒根,終生不斷生長。如家鼠就須經常靠齧物(如木料、電線、混凝土等)來磨短其門牙,否則就會撐開其口不能咬物而活活餓死。這一特性無疑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除白螞蟻外,其實老鼠對於潰堤也脫不了干係。

  通過老鼠可傳播的人類疾病如斑疹傷寒、鼠咬熱等可達三十多種,其中以鼠疫最為可怕,可令諸多毗鄰城市的居民死亡。義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小說《十日談》,就是以發生於14世紀中期的黑死病(淋巴腺鼠疫)肆虐歐洲為故事背景的。在中國歷史上,有關鼠害的記載常以「食稼」為主,多見於正史的《五行志》中。「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俗諺表明了人們對這一小動物的深惡痛絕。

  自古以來養貓捕鼠,天經地義,然而貓鼠兩者若和平共處甚至「同乳」,就屬於反常現象,正史中也常著重地記上一筆,如《新唐書》《宋史》的《五行志》中都有著錄,後者還總結為「司盜廢職」,有意與政治關聯在一起,反映了古代陰陽五行與天人感應說的牢不可破。前些年的報刊上曾載苗條的貓小姐手挽大腹便便的「鼠大款」招搖過市的一幅漫畫,至今想起,仍忍俊不禁。


敬 鼠 媚 鼠


  在古代的歲時風俗中,「照虛耗」「蒸瞎老鼠」「打老鼠眼」「撒灰囤兒」「熏鼠火」乃至「填倉節」的祭祀,反映了農業社會對於糟蹋糧食的鼠害的痛恨。但我國也有敬鼠媚鼠的習俗,如南方一些民族有崇拜鼠王的習俗(見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廣西隆林、西林一帶則以農曆臘月初一為「耗子節」,貴州毛南族則以農曆臘月初一為「送鼠節」,皆以企盼農業豐收為前提,反映了傳統社會靠天吃飯的艱難處境。

  老鼠娶親,又稱老鼠納婦、老鼠嫁女、老鼠添箱,是我國流傳較為廣泛的民間信仰習俗,具有喜慶色彩。至於雌雄二鼠結為秦晉之好的日期,在各地或有不同,但皆圍繞在春節前後。舊時北京的諺語有「(正月)十七十八,耗子成家」之說;魯迅的家鄉紹興,則以農曆正月十四的夜晚為老鼠結縭的吉時,並被普遍作為「花紙」(年畫)的題材。魯迅曾寫有《狗·貓·鼠》的雜文,對其家鄉有關老鼠成親的花紙的描寫栩栩如生。周作人《兒童雜事詩·花紙》有云:「老鼠今朝也做親,燈籠火把鬧盈門。新娘照例紅衣褲,翹起鬍鬚十許根。」詩下自注云:「老鼠成親花紙,儀仗輿從悉如人間世,有長柄宮燈一對,題字曰『無底洞』。」豐子愷為之配圖,畫中七鼠彎腰弓背,憨態可掬。詩注「無底洞」的宮燈題字,則顯然受到《西遊記》第八十三回老鼠精巢穴名稱的啟發,饒有情趣。

  漢語中有關老鼠的成語或俗諺,以貶義者居多,如鼠目寸光、獐頭鼠目、鼠牙雀角、膽小如鼠、抱頭鼠竄、首鼠兩端、鼠竊狗偷、城狐社鼠、投鼠忌器等,指不勝屈。「老鼠尾巴生瘡——有膿也不多」「老鼠鑽風箱——兩頭受氣」「一隻死老鼠,壞了一鍋湯」「腰裡掖個死耗子——冒充打獵的」這些俗語,現在仍舊活躍於人們日常交談中,不乏幽默感。「老鼠拖木杴,大頭在後邊」,用於褒義時居多,總算為鼠家族掙回了一點面子。在昔時北方地區的童謠中,老鼠的形象則頗為可愛,如京津一帶童謠「小耗子上燈台」即是。北京地區《貓拿耗子》的長篇童謠,其中「耗子大爺」的形象,帶有幾分老北京小市民窮講究與無所事事的懶散情態,聽來十分傳神。

  在歷代文學作品中,《詩經·魏風·碩鼠》最早出現了老鼠形象,將批判鋒芒隱藏於諧謔中;《鄘風·相鼠》則以鼠起興,諷刺衛國統治者的荒淫無恥與胡作非為。唐人曹鄴《官倉鼠》直率質樸,大有《碩鼠》遺意。唐人小說《古鏡記》,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中《阿纖》《義鼠》等有關老鼠的想像,也都膾炙人口,讀者可自行體味。


作者簡介

趙伯陶,中國藝術研究院《文藝研究》編輯部編審。

小 年 快 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