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白皮書》發布,超九成受訪兒童遭受過精神暴力

環球網 發佈 2020-01-17T15:00:31+00:00

經過對留守兒童經歷特徵、抑鬱情緒、遭受暴力等情況的調研後,《白皮書》數據顯示,超九成留守兒童精神遭受暴力對待,其中有13.7%的兒童遭受四重暴力——遭受暴力對待、精神遭受暴力對待、性遭受暴力對待和忽視。

留守兒童是一個惹人疼的群體,也是一個亟需解決的社會問題。近日,北京"上學路上"公益促進中心的《2019年度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在北京發布。

經過對留守兒童經歷特徵、抑鬱情緒、遭受暴力等情況的調研後,《白皮書》數據顯示,超九成留守兒童精神遭受暴力對待,其中有13.7%的兒童遭受四重暴力——遭受暴力對待、精神遭受暴力對待、性遭受暴力對待和忽視。

第五年,聚焦教與養

1月10日,北京"上學路上"公益促進中心迎來了過去一年工作成果的發布典禮——《2019年度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發布會,在北京市大興區蒲公英中學室內籃球館舉行。

蒲公英中學,是大興區創辦十餘年的流動兒童中學,校內每個角落的人文氣息都在訴說師生積極樂觀的生活學習態度

《白皮書》走過五年,關鍵詞從2015年「真探」、2016年「陪伴」、2017年「守護」,2018年「牽絆」,變為今年的「教·養」。這是由「上學路上」發起的公益研究項目在經歷了五年的摸索、層層遞進之後,逐漸從針對留守兒童本身的調查研究,延伸到了他們身後的父母、家庭、校園、朋友。

《2019年度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的關鍵詞是「教·養」,對當代年輕父母的養育與教育問題,發出了專業的聲音

參與《白皮書》研究的有北京師範大學李亦菲、勞動關係學院葉鵬飛、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黃曉燕、北京林業大學楊玉梅(代)、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高艷、孫凌(代)和研究員莫秀根。他們的研究領域涉及心理地位與社交焦慮、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與成長困境的分析與思考兒童暴力傷害的特徵影響及形成機理、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現狀研究、留守兒童情緒健康與親子依戀/自主性關係分析、深度貧困山區困境及留守兒童調查。

親子依戀與自主性

根據2017年民政部的調查顯示,全國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大約1600萬。

這份《白皮書》對2170名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進行了留守經歷特徵、抑鬱情緒、依戀關係和自主性的調查,以下是調查結果。

·

父母都外出的家庭中,在兒童三歲之前第一次所占比例最高,約占43%。三歲是兒童心理發展和生理髮展的關鍵時期,與父母分離,可能對孩子的消極影響較大。

·

社交軟體(微信、QQ)和網路遊戲這方面,父母外出和僅母親外出

的留守兒童使用比例較高。

·

抑鬱:父母均外出的學生抑鬱水平顯著高於父母都沒外出的學生,留守兒童對於與父母聯繫的滿意度越高,其抑鬱水平越低。

·

親子依戀:父母都外出的、由親戚照顧的留守兒童的依戀焦慮水平最高。與父母聯繫的頻率越低,留守兒童的依戀焦慮水平越高。

·

自主性:自主性越高的留守兒童,其抑鬱水平越低。認知自主和行為自主性的提高,有利於緩解兒童體驗的抑鬱情緒。

相關學者指出,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目前暴露出很多問題。他們建議外出務工父母應與孩子保持積極聯絡,並努力保障留守兒童良好的學習環境。

調研的具體數據分析,詳見下圖。

留守兒童遭受四重暴力

參與此次《白皮書》調研的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黃曉燕特別提到了兒童遭受暴力對待的問題,直指現象惡劣不容忽視。

本次調查結果分析顯示,城市兒童遭受暴力的強度和廣度,都要高於農村兒童,尤其在家庭軀體暴力、學校精神暴力、忽視和性暴力方面。

2019年,《白皮書》對江西、安徽和雲南三省2763份實證數據進行分析。數據表明,調查地區兒童遭受暴力對待主要分為軀體遭受暴力對待、精神遭受暴力對待、性遭受暴力對待和忽視四類,發生率分別達到65.1%、91.3%、30.6%和40.6%。值得關注的是,這其中有13.7%的兒童遭受四重暴力。

對於軀體暴力和精神暴力,家庭和學校是發生的兩個主要場所。

其中,軀體暴力主要發生在學校中,這表明校園欺凌,包括老師的體罰和學生之間的欺凌,成為兒童暴力的「重災區」,精神暴力主要發生在家庭領域中,留守兒童遭受辱罵、歧視等精神暴力最多,其發生率達到86%以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白皮書》對遭受暴力對待後兒童心理發展進行的均值分析表明,遭受暴力對待對兒童心理發展具有負面影響。整體上,受到暴力對待後兒童自尊、抗逆力、情緒力和社交力均有下降,下降幅度最高可達到10.6%。

報告對比

錢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近些年,安徽六安市獅子崗鄉楊店小學曾嘗試與社會NGO組織合作,解決留守兒童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該校是大別山地區的一所村小,就讀的學生中,相當比例是留守兒童。該校校長鬍時寶認為,隔代教養之下的留守兒童,缺失父母的關愛,會給兒童的性格帶來影響,產生叛逆、自卑心理,同時對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也會帶來不良影響。但他直言,「錢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胡時寶發現,社會過度的關愛甚至會給孩子帶來自卑感。

目前,中國正在經歷快速的城市化和工業化,留守兒童群體龐大。就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白皮書》發布現場,專家們各抒己見。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社會工作學院副教授葉鵬飛認為,留守兒童和農村社會的變化和流動是一致的,留守兒童的出現是一個結構性因素,但對個體卻有很大影響。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秦暉指出,離散家庭與留守人口是中國式貧困問題的焦點之一。相關報告在對4個深度貧困村669名兒童進行問卷調查後發現,超過四成小學生屬於留守兒童。貧困使兒童面臨更加嚴重的暴力和無助,和一定程度的厭學、性格暴躁、缺乏信心等問題。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雷頤認為,有序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方法,最根本是要實現勞動力的自由流動。

秦暉建議,城市不能把外來人口在城裡過家庭生活的門檻提的太高。在雷頤看來,現在能做的,則是如何把留守兒童的負面心理傷害降到最低。

多位與會學者建議,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和成長的困境,除了通過制度設置、教育資源等方面的傾斜,為農村兒童教育和照顧提供更好的環境外,還應加強社區兒童服務,讓社會力量介入並且落地

責編:文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