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一個群體的職業病

國民心理服務站 發佈 2020-01-17T15:59:57+00:00

而職業是記者的彭先生這樣描述自己的狀態:「有的時候我會感到我什麼都要明白一點,這樣才可以冷靜地分析我想報導的事件,從容地面對我所採訪的對象。可是要了解的東西那麼多,所以我會突然地感到自己很渺小,覺得再也無法勝任這個工作了,我每天拚命地讀報、看雜誌、上網、看書,滿腦子都是信息,關鍵


國民心理健康網,國家級心理助推平台。

關注「國民心理健康網」公眾號,獲取更多心理資訊。


有一種精神病學疾病———信息焦慮綜合徵,也叫知識焦慮症。在信息爆炸時代,人們對信息的吸收是呈平方數增長,但面對如此大量的信息,人類的思維模式遠沒有高速到接受自如的階段。由此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強迫和緊張。嚴重的還會突發性地出現噁心、嘔吐、焦躁、神經衰弱、精神疲憊等症狀,女性還會並發停經閉經和痛經等婦科疾病。這種疾病流行於每天都要面對高度壓力與挑戰性的工作環境或職業中,如外企、淘汰率高的企業,而記者、廣告從業人員、信息員、網站管理員、IT從業人員等都可能是該症狀的高發人群。知識成為焦慮的新來源。

焦慮症:一個群體的職業病

■一種緊張的心理狀況


上海的夏天依舊顯熱難耐,下午6點整,在中山東一路上海浦發大樓門口,祝宏傑正在焦急地等待的士。正是下班時間,車不是那麼好等,焦急的祝宏傑不時看看錶,在7點之前他還要趕去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上課,如果運氣好的話興許能趕上在學校小餐廳要個盒飯。


每周二、周四以及周六晚上,祝宏傑都會去那裡上課,今年的10月,他要參加軟體碩士在職研究生的考試,時間一天天在迫近,工作,上課,應酬……每天晚上回家還要花幾個小時看書,有時真的覺得很累。就像現在,他感覺白天的程序還在腦子裡轉來轉去,又要想著上課的內容,加上頗有幾分飢腸轆轆,這種感覺讓他的神經繃得緊緊的。他現在最希望做的事情是馬上回家倒在床上,什麼也不想,不過不行,祝宏傑一直告訴自己,生活就是這樣,你在這裡鬆懈,別人就會跑到你前面。


祝宏傑在上海浦發總行電腦部任軟體工作師,有不錯的工作環境,工作三年,年薪也靠上了6位數。在旁人看來,他這麼拚命有點自虐,但他沒法不這麼想:「在軟體業,似乎每天都會有新鮮的東西出現,我有時想,也許有一天早上,我醒來,那些曾經熟悉的程序突然變得如此地陌生,我被這個行業拒之門外,再也無法跨入。」


煩躁、急促、莫名的緊張……這些情緒困擾著現代社會中的大部分人,特別是生活在大中城市的人,幾乎成為他們慣常的一種心理狀態。有人曾在新浪和網易的BBS和北京百盛購物中心門口做了一次小型調查,一共回收了40份有效問卷(指年齡在20歲—40歲,學歷在本科以上)。100%的被訪者表示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不足以應付這個社會,80%的被訪者表示一直打算給自己充電或正在充電,被訪者普遍認為社會的壓力之大,知識更新之快,時常使他們有莫名的急躁,覺得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但許多人卻苦於遲遲沒有時間。


■一個群體的職業病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部的孫彼得教授曾歸納了一種精神病學疾病———信息焦慮綜合徵,也叫知識焦慮症。他認為,在信息爆炸時代,人們對信息的吸收是呈平方數增長,但面對如此大量的信息,人類的思維模式遠沒有高速到接收自如的階段,由此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強迫和緊張。嚴重的還會突發性地出現噁心、嘔吐、焦躁、神經衰弱、精神疲憊等症狀,女性還會並發停經閉經和痛經等婦科疾病。


這項研究同時表明,這種疾病流行於每天都要面對高度壓力與挑戰性的工作環境或職業中,如外企、淘汰率高的企業,而記者、廣告從業人員、信息員、網站管理員、IT從業人員等都可能是該症狀的高發人群。


在被訪者中,從事上述職業的人有著更為明顯的焦慮傾向。如一直令祝宏傑無法釋懷的軟體業的高速更新,一位在高科技企業工作的姓廖的被訪男士告訴記者,他們公司經常裁員,所以即使在正常時期,他也時時有要被裁掉的緊張感:「在公司的office,我會莫名其妙地感覺到同事們的臉部表情僵硬起來,是不是又要裁員了?所以我要抓緊時間多提高自己,才不至於被淘汰。」


而職業是記者的彭先生這樣描述自己的狀態:「有的時候我會感到我什麼都要明白一點,這樣才可以冷靜地分析我想報導的事件,從容地面對我所採訪的對象。可是要了解的東西那麼多,所以我會突然地感到自己很渺小,覺得再也無法勝任這個工作了,我每天拚命地讀報、看雜誌、上網、看書,滿腦子都是信息,關鍵詞,事件……但越是如此,我越覺得慌張,好像被一種深不可測的東西慢慢淹沒。」

來源:心理網

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人口文化發展中心主管主辦的國家級心理行業助推平台。以「為國民提供優質心理服務,促進人類健康與幸福」為使命,以「政產研學用」為思路,以「心理健康大數據」為基礎,依託國家級專家智庫,通過國民心理產業聯盟、產業基金、慈善基金、產業園等,集聚學術、資金、技術、項目等各方面的優質資源,支持心理機構、產品與項目落地,推動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中國心理行業發展。

國民心理健康網

國家級心理服務平台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和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轉發內容僅作信息分享及參考,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與小編聯繫(微信號:gmxljkw),我們將迅速採取適當的措施。本訂閱號原創內容,轉載需授權,並註明作者和出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