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溫37℃時或在發低燒!史丹福大學研究發現:人類體溫一直在下降

文匯網 發佈 2020-01-17T16:34:04+00:00

JulieParsonnet此前,波士頓兒童醫院的風濕病學家Jonathan Hausmann曾在一項研究中指出:「清晨六點時體溫37.2 ℃並不正常,但同樣的溫度在下午四點鐘就可以是完全正常的。說起這個「37 ℃標準體溫,還是源自1851年德國醫生Carl Reinhold A

清晨六點醒來,渾身酸疼,倍感無力,鼻涕也在試探著往下流淌......這時候你的第一反應一定是「我可能發燒」了,於是拿起體溫計重新鑽進被窩......當看到體溫計顯示37.2 ℃時,通常我們會鬆一口氣,認為自己的體溫還算健康。

因為,一個多世紀以來,37℃(98.6華氏度)一直被用作人類健康的體溫標準,但這個標準卻在不斷受到懷疑。

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 eLife 雜誌刊登了一項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表明,現在我們的體溫正在穩步下降。

研究通訊作者、史丹福大學醫學研究員Julie Parsonnet教授說:「我們的體溫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樣。雖然每個人都知道,人體正常體溫是37攝氏度,但這並不是正確的。」

Julie Parsonnet此前,波士頓兒童醫院的風濕病學家Jonathan Hausmann曾在一項研究中指出:「清晨六點時體溫37.2 ℃並不正常,但同樣的溫度在下午四點鐘就可以是完全正常的。

說起這個「37 ℃標準體溫,還是源自1851年德國醫生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的研究成果。他當時從25000名患者那裡進行了數百萬次的體溫測量,並基於這些數據撰寫了一篇影響深遠的文章,並設定了奉行了一個多世紀的體溫標準,即攝氏37 ℃是正常體溫的「生理點」。Wunderlich醫生用來區分健康與不健康溫度範圍的設備,已被收藏在費城穆特博物館,這是一種內裝水銀的玻璃儀器,大約9英寸長(約22.9 cm),比現代數字溫度計的測試溫度略高,測試溫度甚至比博物館收藏的同一時期的其他溫度計還要高。Wunderlich將體溫計放在病人腋下,這樣獲得的讀數比口含溫度計略低,這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抵消了一些偏高的誤差,但準確性略差。

Parsonnet說:「在19世紀,才剛剛有測量體溫的說法。從那以後,有幾項研究對Wunderlich的測量提出了批評,呼籲將標準體溫再降低零點幾攝氏度。」

Parsonnet團隊好奇的是,對比標準體溫的前後變化,究竟是因為技術的改進,還是準確地反映了不同時期人類生理上的變化?為了找出答案,研究人員調查了美國內戰後近24000萬名聯邦陸軍退伍軍人的醫療記錄,以查看大約一個世紀前的體溫記錄。然後,將這些數字與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國家健康調查的約15000條記錄和代表21世紀初的斯坦福臨床數據平台的150000條記錄進行比較。總體而言,該團隊掌握了超過50萬份個體溫度測量的詳細信息。

不出所料,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了明顯而顯著的差異。生活在19世紀末的人體溫略高一些。例如,在本世紀初出生的男性比19世紀初出生的男性體溫要低0.59攝氏度,這意味著每十年穩步下降0.03攝氏度。女性的體溫變化降幅也差不多,自19世紀90年代以來下降了0.32攝氏度。

隨著這種差異得到確認,研究團隊將他們的注意力轉向了每組之間的差異,並假設他們每個人都曾用大致相同精度的儀器測量過自己的體溫。在數千份美國內戰老兵幾十年里的病例中,他們發現了這一逐漸下降的趨勢,這與他們最初的比較結果相符。

溫度計技術或方法的發展速度不太可能解釋這種穩步下降的原因,難道是我們自己的身體,或者環境導致了體溫下降嗎?

Parsonnet說:「從生理上講,我們確實與過去有所不同。我們生活的環境已經發生改變,包括室內的溫度、與微生物的接觸,以及可以獲取的食物。所有這些都意味著,儘管我們認為人類是單一物種,在所有演化過程中都是一樣的,但並不是一樣的。實際上,我們在生理上正在發生變化。」

健康和營養的改善可能是尋求答案的一個有效途徑。我們不斷增加的身體質量使新陳代謝進入更溫暖的狀態,但是炎症與體溫的變化密切相關,慢性感染的減少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沒有以前的體溫高了。隨著人類社會和環境進入劇烈變化的階段,過去的變化也可能為我們未來的發展提供一些指導意見。

未來,隨著更多新的疾病和社會整體健康程度的下降,或許人類的平均體溫還會回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