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百官噤若寒蟬,一平民三次冒死,勸諫武則天退位讓賢

煮酒看茶說歷史 發佈 2020-01-17T17:47:36+00:00

敢為天下人之不敢為,兩次冒死上疏當朝皇帝退位,蘇安恆的勇氣讓人佩服,堪稱歷史最牛的平民。直到武則天執政後期,那些意圖推翻武則天,重立李氏唐朝的大臣,沒有人膽敢上疏武則天,要求武則天將政權交還給李氏皇族。

敢為天下人之不敢為,兩次冒死上疏當朝皇帝退位,蘇安恆的勇氣讓人佩服,堪稱歷史最牛的平民。

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為政期間政績卓著。但歷史上對她的評價褒貶不一,在《資治通鑑》中記載,武則天初期執政,手上沾染了無數忠心李唐大臣的鮮血。朝中百官對此噤若寒蟬,後期為李唐仗義執言的卻只有民間的平民百姓。

武則天設立四個「銅匭(guǐ )」,以作自己虛心聽取天下百姓意見的用意,鼓勵武則天的臣民直接上疏皇帝。類似於如今的檢舉箱的用意。但武則天的實際用意,是為告密者提供方便渠道,以達到剷除異己的目的。直到武則天執政後期,那些意圖推翻武則天,重立李氏唐朝的大臣,沒有人膽敢上疏武則天,要求武則天將政權交還給李氏皇族。在這文武百官噤若寒蟬的時期,卻只有一個平民敢於仗義執言,他就是蘇安恆。

古代平民檢舉上官,這個平民要先打板子,打完之後,再去訴說問題。封建社會的階級地位,決定了平民檢舉上官的難度,更別說上疏皇帝了。在歷史上,朝廷官員上疏指責皇帝過失的人,都是鳳毛麟角,更別說平民百姓了。如果說有這麼一個人,那就是以平民身份兩次上疏武則天退位的蘇安恆了。

雖然蘇安恆是冀州武邑的一介平民,但他精通《周禮》和《春秋左氏傳》,在鄉里以博學著稱。在唐朝,沒有依靠世家門閥或者政治背景,就能如此博學多才難得可貴,更何況他對大唐的忠心,朝中百官也少有人做到。蘇安恆對武則天幾乎恨之入骨,但身份所限,沒有任何方式去述求自己所想。武則天恰恰在這個時候設立「銅匭」,武則天要是知道會面臨蘇安恆的死諫,想必不會設立。

公元701年8月,蘇安恆通過銅匭,上疏武則天《請復位皇太子疏》。內容主要為兩個方面:一、蘇安恆認為武則天年事已高,與其處理繁重國事,不如禪位給風華正茂的皇太子,安享天年。二、武則天分封的武氏王侯,需要全部將爵位降到公侯級別,不能擁有實權。而李氏皇族子弟應該全部分封王侯爵位。如果不這樣做,武則天時候,這些她提拔的武氏王侯,在大唐朝廷上,絕對無法立足。武則天收到這份奏疏後,沒有下令殺掉蘇安恆,反而宴請蘇安恆,一番寬慰後,將蘇安恆遣返。

公元702年5月,蘇安恆再次上疏《請復位皇太子第二疏》。這次上疏言詞較上次而言更加嚴厲,蘇安恆認為武則天之所以有這樣成績,全是因為李世民勤政愛民的結果,武則天「貪天之功」,諷刺武則天鳩占鵲巢,有什麼面目面對李氏皇族的宗廟?勸告武則天儘快歸還李氏江山,否則「物極則反,器滿則傾」。《資治通鑑》描述武則天看到這份上疏後,既沒有懲罰蘇安恆,也沒有接納他的上疏。

蘇安恆的兩次上疏,朝野震動。來自草民的一份奏疏,雖人微言輕,但在百官大臣無異于晴天霹靂。蘇安恆上疏武則天的目的,就是希望武則天禪位李氏,歸還李氏江山。而朝中不乏擁護李氏皇族的大臣,蘇安恆的上疏毫無疑問在當時影響十分深遠。

蘇安恆之所以能夠倖免,有幾分的幸運。武則天執政初期,千古女帝的殺伐決斷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在《新唐書》、《資治通鑑》中,多次描述武則天手上沾染的鮮血,多是來自擁戴李唐的忠臣,要是那時,蘇安恆早已不知被武則天殺了多少次。蘇安恆上疏武則天的時候,武則天年近八旬,又體弱多病。在她耳邊擁護李唐的聲音,早已聽膩。蘇安恆的上疏,更代表當時的民意,武則天精力日衰,面對蘇安恆的批評和諷刺,武則天第一次安撫賜宴,第二次不予理會,也從側面反映了武則天晚年厭倦了來自朝堂和民間的呼聲,對恢復李唐江山的某種認可。

公元703年9月,蘇安恆再次冒死上疏武則天,但矛頭改想了張氏兄弟。借張氏兄弟陷害御史大夫魏元忠,認為張氏兄弟「豺狼其心」,然而武則天此次見到蘇安恆的《理魏元忠疏》,勃然大怒,如果不是朝中大臣勸住,否則蘇安恆此次難逃此劫。為何武則天反映如此大呢?

雖然武則天年事已高,對權力的慾望沒有那麼大,但也難以割捨。《新唐書》記載,武則天抱定的態度是「人在權在」。武則天的精力日漸,無法處理繁忙的政務,但她不肯將權力放到太子手裡,而是將政務委派給張氏兄弟處理。這也是蘇安恆上疏的原因。雖然上疏依舊是失敗,但他冒死上疏的行為,激勵了李唐舊臣,不在沉默不理政事。無論朝中還是民間,武則天退位的呼聲越來越高。

公元705年,武則天正式退位,歸還李氏江山,蘇安恆提拔為習藝館內教。

公元707年,蘇安恆不幸被牽扯到誅殺武三思一案,冤死獄中。唐睿宗即位後,以其「鯁直成操」,追贈為諫議大夫。

敢為天下人之不敢為,兩次冒死上疏當朝皇帝退位,蘇安恆的勇氣讓人佩服,堪稱歷史最牛的平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