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自我《當代青年焦慮症自救手冊》

安肯心理 發佈 2020-01-17T18:54:54+00:00

如果你時常感受到心慌心悸,頭暈,無故緊張,坐立不安,容易疲勞,並且在醫院未診斷出明顯的器質性疾病,那麼很有可能你已經換上了焦慮症。


「你焦慮嗎?」我多希望你的回答是「不焦慮」,然而大部分人都會說:「是挺焦慮的」。焦慮是什麼呢?就業的窘境、長輩的催婚、相親的受挫、孩子的學區房、自己的中年危機、年老父母的身體狀況.......在社會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焦慮似乎是一種常態。



當然,這種焦慮更多的指的是一種焦慮情緒,還有一種病理性的焦慮我們稱之為「焦慮症」,這兩者是不同的。相比起焦慮情緒,焦慮症則是更令人頭疼的事情。


如果你時常感受到心慌心悸,頭暈,無故緊張,坐立不安,容易疲勞,並且在醫院未診斷出明顯的器質性疾病,那麼很有可能你已經換上了焦慮症。


本文針對焦慮症的症狀表現以及如何應對焦慮症做了詳細分析,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一.全民焦慮時代


曾經,工作焦慮、學習焦慮、家庭焦慮……「焦慮」一度成為很多自媒體的流量收割機,而從咪蒙開始,這部分焦慮販賣機開始慢慢淡出視野。但是焦慮症卻正在快速蔓延,成為當前中國社會最為普遍的精神疾病


(一)患有焦慮症的你並不孤獨


(二)哪些人容易患焦慮症?


患焦慮症的女性大約為男性的2 倍


有一些性格特質的人可能更容易焦慮,如好勝、完美主義、自卑傾向、過度自我關注、道德責任感強、控制欲強等。



另外,兒童和青少年在面對他們成長過程中的某些事或物時,可能容易產生焦慮情緒,如兒童期的分離性焦慮,青少年面對異性時的焦慮。但絕大多數困擾都能隨著長大或向父母朋友傾訴而消失或得到解決。有少數人也可能會因為成長過程中的某些因素而發展為焦慮症。


(三)有哪些增加焦慮的風險行為?


1、陷在沙發里追劇、吃垃圾食品



這個可能是大多數人都有過的經歷,特別是一周的工作結束之後,周末就只想這樣「葛優癱」、放縱自己。這聽起來很誘人,但是結果並不好,最惡般的快樂只會讓人感到更焦慮。


2、不吃早飯


很多上班族可能因為早上起得晚,趕著上班,就錯過了吃早餐。不吃早餐的話,血糖水平上不去,就會使人感到焦慮、無精打采。


3、喝咖啡成癮


咖啡看起來能使人精神好一點,但是實際上咖啡因會激發我們的「戰鬥逃跑反應」,也就是焦慮。


4、依賴社交媒體



在我們閒暇的時間裡,刷刷社交媒體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但是往往這時候時間不知不覺地過去,我們就浪費了本可以做更重要的事情的時間。這樣會導致後悔和焦慮。


5、熬夜


睡眠不足會引起預期性焦慮。


二、焦慮症是怎麼一回事?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件事情,那就是焦慮不等於焦慮症焦慮只是一種情緒表現,它是人類的一種正常情緒。焦慮是對威脅和心理應激的正常反應,是一種重要的生存本能。當一個人面臨危險的處境時,焦慮可引發一系列機體的反應,增強力量以應對威脅。


但是焦慮症是一種真正的精神疾病,他會給人帶來一系列的軀體反應。


(一)如何識別焦慮症?


心理學研究指出,焦慮的心理狀態實際上是由三個方面構成:生理、認知和行為。


生理 胸悶、呼吸短促、肩頸僵硬、頭暈腦脹、頭沉、心跳加快、呼吸困難、腸胃不適、失眠多夢、易驚醒......



認知 總是處於緊張不安的情緒中,過度擔心有不好的事情會發生,易激動、易憤怒。


行為 坐立不安、瞻前顧後、猶豫不決……


(二)常見的焦慮陷阱


1. 非黑即白:


只有一個絕對的結果,不存在其他的可能性。

(「在開車的過程中千萬不能有一點失誤,否則一旦出車禍,就會性命不保。」 )


2. 大難臨頭:



把事情的嚴重性放大,把後果看成災難。

(「如果這次重要的考試我沒有考好,那以後的人生就完蛋了。」)


3. 其他:


感情用事:以情緒和感覺作判斷或結論,忽略事情的客觀事實。

歸咎於己:出現不理想的結果時就怪自己,認為是自己的責任。

妄下判斷:還沒有足夠的事實根據,就已經做出判斷。

否定自己:經常不自覺地貶低自己、令自己意志消沉。

貶低成功經驗:就算做得再好,總是貶低成功的價值,認為這是應該的。


(三)常見的焦慮症類型


廣泛性焦慮症:不是針對某一件事或物體的長期焦慮;


恐怖症:迅速被恐懼侵襲,常伴戰慄和呼吸困難;


特定恐懼症:害怕某一特定情形或物體;



社交焦慮症:對人際社交感到極度恐懼;


強迫症:多次重複某事,並有強迫行為;


創傷後應激障礙:焦慮來自創傷經歷。


三、如何得到準確的診斷?


如果你懷疑自己患了焦慮症,尋求正確的診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還沒有接受過診斷,沒有關係,我會介紹一些你可以採取的有效的基礎步驟


(一)心理測試評估



心理自評量表僅能用於提醒自己注意心理健康。焦慮症的診斷當由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在親子與病人進行交談後得出。



(二) 物理體檢很重要



腦CT或MRI掃描:用於排除腦部腫瘤等其他嚴重疾病。


心電圖(ECG):用於排除某些心臟問題。


腦電圖(EEG):通過特定的裝置用來記錄腦電活動。


(三) 醫生怎樣診斷焦慮症?



符合過度焦慮、恐懼、擔心、迴避和強迫性儀式動作等症狀、並明確排除軀體疾病、藥物所致和其他精神障礙的前提下,若:


(1)對於急性焦慮障礙,如果一個月內出現 3 次或以上的發作,或者在首次發作後因害怕再次發作而產生的焦慮持續 1 個月或以上,主觀痛苦明顯;


(2)不明原因、內容不固定的焦慮體驗,或與客觀事實嚴重不符的焦慮體驗,持續時間 6 個月或以上,主觀痛苦明顯,工作生活功能受明顯影響;


出現上述情況,則應該考慮焦慮症,並積極尋求親朋好友的協助,或求助於相關專業機構(如精神心理門診,精神病醫院,心理熱線等等)。


四、你是如何患上焦慮症的?


關於焦慮症的病因,目前的科學研究仍然在繼續探索之中,但一般存在生物、心理和社會三方面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


家族中有焦慮障礙的病史(遺傳),孕期和產後激素水平的變化(大腦)。


(二)心理因素



嚴重的害羞(性格),早年的不良教育方式或心理創傷(原生家庭)。


(三)社會因素


社會壓力及應激性生活事件,如:女性、未婚、離異、喪偶、教育程度低、失業、低收入...


五、焦慮症有哪些治療方法?



(一)藥物治療


如果你已經出現難以忍受的身體不適,精神上的痛苦已經超過自己的承受能力,如失眠和身體的明顯不適,精神緊張,尋求藥物的治療,能幫你有效地緩解上面焦慮帶來的症狀。



(二)心理治療


焦慮症的本質是「對不可控事物的恐慌」,那麼患者通常抱有很多的不合理信念。通過心理諮詢與治療,可以疏導患者積壓在內心的負面情緒,使一些痛苦的感受得以釋放,這樣患者就不必要通過不恰當的行為去釋放這種壓力了。


1、系統脫敏療法



把某個焦慮、恐懼的對象劃分為若干等級,等級要相對均勻,幅度要相對小一些,然後從焦慮、恐懼感最弱的情境開始,進行放鬆訓練,用放鬆代替焦慮、恐懼感,直到可以完全放鬆下來,再進行下一等級的放鬆,依次進行脫敏。


2、厭惡療法


最簡單的方法是用一根皮筋套在手腕上,一有焦慮情緒或想法就用力彈一下,要感到疼痛才行,這也是一種強化。


3、森田療法


不把身體的症狀放在心裡,身體的不舒服,都是錯誤的信息,你不理會這些不舒服,你的症狀就會慢慢減輕。


4、正念冥想



集中注意力到你當前的狀態,如呼吸和身體的感覺。冥想的長期益處是可以使大腦能夠更有效的處理信息。


5、放鬆訓練


(1)深呼吸


嘗試緩慢、溫和的深呼吸。吸氣和呼氣的同時各默念 4 下,維持 4 分鐘或更長,看看心情能否平靜。


(2)肌肉鬆弛法


通過訓練身體肌肉鬆弛,可幫助放鬆身體和情緒,嘗試按順序從頭到腳(或從腳到頭)依次收縮和放鬆肌肉。


(3)意象鬆弛法



也有人稱之為「白日夢」,通過自由想像來達到放鬆的目的。可以想像一副寧靜的村莊暮色圖,或虛構的寧靜而舒適的場景,也可以是真實而安全的地方。總之,想像內容隨心而發。想像過程帶來的感受比畫面本身更為重要。


(三)物理治療


1、生物反饋


將自己的大腦從焦慮中抽離,轉移到放鬆身體上來的絕佳辦法,是最有效的緩解焦慮症狀,比如過度思考、心跳快、情緒失控、或者睡不著覺的技巧就是深呼吸。



2、體感音樂治療


聽音樂可以使大腦釋放多巴胺(「快樂」激素),使我們感到快樂和放鬆。


六、日常調節方式


(一)嘗試調整心態


做自己感興趣、擅長的事情:揚長避短,更容易專注進去,更容易取得成效,進而可以獲得輕鬆、愉悅、自信的感覺。



滿足自己的身心需求:對自己好一點,看到自己身體和心理的需要,給與適當的滿足,對自己多一些理解、寬容和愛。


(二)堅持戶外運動



人在運動的時候,會分泌一種叫內啡肽的荷爾蒙,它會讓人感覺良好,緩解疼痛,減輕壓力、緊張和焦慮,提升睡眠質量。所以,當你感覺焦慮的時候,走出去,動起來會讓你當下的身體狀態發生改變,進而帶動心理上的變化。


(三)調整飲食習慣



不推薦過多使用經過加工的白色食物(麵粉製品),比如麵包、麵條、土豆片,還有油炸食品、高糖食品以及咖啡因和酒精類的飲品。比較健康的食物有全麥食品、三文魚和其他油性魚類、牛油果、雞蛋、天然堅果,以及大量喝水等等。


最後,我希望你能夠把自己身上的焦慮症看做一種契機,一個改變自己的機會,而不是怨天尤人覺得自己沒有救了,為什麼我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許多人都有焦慮症的症狀,也很有可能你所受的痛苦和症狀比別人少多了。所以,接受焦慮症所伴隨的身體症狀,它就是自己的一部分,可以耐心的與它共存,可以繼續對這個世界保有愛和好奇心。

當你這樣做了,反而焦慮症會離你越來越遠了。


註:本手冊依據《變態心理學》、《診斷與統計手冊:精神障礙》(DSM-5)、《中國焦慮障礙防治指南》等權威資料編撰。圖片主要來源於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