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CEO的五項關鍵任務

中外管理雜誌 發佈 2020-01-17T19:33:28+00:00

管理大師德魯克有一個經典的說法,「動盪時代最大的危機,就是還用過去的邏輯做事」,而我認為,動盪時代最關鍵的問題是,過去沒有按邏輯做事但卻認為很有邏輯,並且現在還在堅持使用這種邏輯。

面對新的一年,作為企業經營核心的CEO群體,應該有哪些關鍵任務呢?

作者:黃治國

來源:領教工坊(ID:ClecChina)

在2019年開始的時候,有一句很流行的話:2019是過去10年最差的一年,但是是未來10年最好的一年。現在看來,這句話還要繼續講下去。但是市場真的不行了嗎?當然不是,市場的波動性永遠存在,只不過現在更劇烈一些。然而中國依然是有活力、有成長性、有機會的大市場。只是,並不意味所有企業都有機會,也並不意味著再有太多順勢而為的機會。

最近幾年來,GDP增速的持續下降,引起各種擔憂。然而,從企業微觀的經營層面,我們認為還有很多的事情應該做、可以做、值得做。這就是機會,我們稱之管理紅利、組織紅利。

在這樣的形勢下,如果我們還不注重管理,恐怕就會出現各種致命的危機。面對新的一年,作為企業經營核心的CEO群體,應該有哪些關鍵任務呢?

1

現金流、現金流、現金流

抓現金流,是企業永恆的主題。在形勢好的時候,有收入就有利潤,但是在「寒冬」時期,市場競爭變化、環境資源變化,導致很多企業資金緊張,現金流遇到嚴峻的考驗。這種情況下,如何「抓」現金流?

在財務的角度,現金流主要分為經營性現金流、投資性現金流、籌資性現金流。我們重點探討經營性現金流。首先,我們從經營管理而非會計的角度,更通俗明了地來解析影響經營性現金流的因素,主要有現金收入、應收帳款,付現成本費用、應付帳款,以及庫存等。

第一,現金流最主要增量來源於凈利潤。收入一定要儘可能增加,成本一定要儘可能控制,這樣才能通過「剪刀差」來改善盈利。

第二,收入上一定要控制並儘可能減少應收帳款。為什麼有的企業增長看上去也不錯、帳面利潤可觀,但是卻在出現風險的時候現金入不敷出,突然間舉步維艱?凈利潤並非必然產生現金流,很大的原因就是銷售收入中出現了較多的應收帳款,通俗的說,你收到的是一個「數字」而非「現金」,一旦對方出現狀況,就可能影響現金收入。

因此,一定要嚴控應收,對已經出現的應收帳款,要分類清理、明確責任人、設定工作幫表進行認真管理;對已逾期的應收帳款,必須明確責任部門與責任人,有必要時用法律手段進行嚴格催收,原則上不能有怕得罪客戶、丟了生意的幻想;同時要修訂有關的合作條款,根據企業自身的現金流水平、資金實力,注意對項目、帳期進行控制,接不了的單就不要接,寧願少做也不能增加應收。

第三,控制成本費用。成本、費用的節省是最直接改善利潤、增加現金流的做法,但是只能「慢工出細活」。企業內部通過對各種成本、費用項的分析,不斷加強成本率、費用率的控制,不斷緩解經營壓力。成本率如果持續下降,哪怕每年下降0.1個點,因為存在累進的乘法效應,持續下來,就能夠很好地改善盈利。比如人工成本率,每年哪怕下降0.2個點,大約4年就能下降1個點,實際上給凈利潤的貢獻的就是一個點。

所以,在做預算的時候,我們應該實施「0基預算」,就是從真正需要的角度,嚴格成本與費用支出。CEO們在做2020年的計劃時,必須做到成本率、費用率的下降。

不斷下降的人工成本率

第四,重視庫存管理。這個庫存,不能只從資產屬性上定義,更要從影響經營的角度上定義。不只是自身的庫存,還包括經銷商的庫存(哪怕是經銷商買斷的貨物),甚至上游的庫存(哪怕是下單才計數、由供應商負責的庫存)。

如果銷售的增速超過終端分銷的增速、如果庫存的增速超過銷售的增速,請注意,這個時候的銷售增長並不是業績,反而是十分危險的信號!CEO們在進行2020年的工作規劃時,必須對現有的庫存情況進行詳細摸底,必須找到影響庫存的核心原因,必須想盡辦法加快庫存周轉,並從嚴設定「存銷比」、「動銷比」的紅線。在這方面必須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寧願不生產,也不能生產出來變成庫存。

第五,不能簡單粗暴地通過應付帳款的延長增加現金流。在能夠達成供應鏈共識的情況下,我們當然可以設定一定的應付帳期,但不可盲目、簡單地延長應付帳期把壓力傳遞給供應商,需要根據現實情況、雙方的議價能力、供應商的合作情況進行安排。

在投資性活動現金流、籌資性活動現金流方面,則主要是加強固定資產投入的控制,儘可能以提升效率的方式而不是增加固定資產投入的方式,對固定資產的投入產出比以更高的要求來設定,層層分解。

對新興創業型公司而言,對籌資也要有規劃,並儘可能地進行好節奏控制,避免一時籌資銜接不上就出現了現金斷流的情況。對新興的創業型公司,現金流更為重要,很有可能斷流就是消亡。此外,並非有正向現金流就萬事大吉、高枕無憂,如果能夠有一些低成本的籌資渠道可以使用,則儘可能地拓寬籌資渠道,多使用一些資金管道,以豐富現金管理、以備不時之需要。華為手握如此多的現金,卻還選擇對外發債,就是這樣的道理。

在評估、核算內部現金流狀況的時候,一定要秉承「一是一二是二」的原則,把經營性現金流、投資性現金流、籌資性現金流分清楚,不能出現把投資性、籌資性活動產生的現金流理解成經營性現金流的幻覺,此前一些公司看上去現金流不錯,其實是由投資房產獲得的,這歸根到底是會影響主業的。

分析經營性現金流的時候,也要把現金收入、應收帳款,付現成本費用、應付帳款,以及庫存等影響因素分清楚。這樣才能夠讓我們對現金流有正確的認識,也才能找到更有針對性的改善方法。

2010年美的突破1000億,在這種情況下,美的也提出5年再造一個美的的目標,結果在2011年實現了近40%的增長,但是其實並沒有真正有效分銷,而是擠壓在渠道,在這種情況下,美的於2012年開始大膽自我否定、主動降速革新,深入開始了「產品領先、效率驅動、全球運營」的轉型之路,其過程也就是以改善經營現金流為核心任務而推動的。

2

減層級、減部門、減幹部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有一個著名的「N-1」用人之道:即公司雇用的員工人數,絕對要少於實際應付工作所需要的人數(相當於至少要比核定的編制少一個)。

從表面看,該公式平淡、膚淺,實際上卻真正令人拍案叫絕。以我觀察到的現象,很多企業都有精簡人員的空間,陳春花教授也曾總結中國企業與國外企業的三大區別中就說到,中國企業都需要用很多的人。

很多企業在人員的管理是比較隨意的,隨著公司的發展,員工起來越多、部門越來越多、層級越來越多、幹部也就越來越多,形成了惡性循環。這種「和平時期」的做法,在波動時期就會給企業造成很大的困擾,必須解決!

GE的韋爾奇在80年代曾被叫作「中子彈傑克」 (Neutron Jack),因為他在這一階段通過「數一數二戰略」、「GE業務矩陣」共出售了價值110億美元的企業;把內部的管理層級從13個層級壓縮到8個層級,解除了大量的部門、幹部;通過「人才九宮格」嚴格考核員工績效以決定員工的去留,解僱了17萬員工!因為中子彈是一種以高能中子輻射為主要殺傷力的低質量小型氫彈,只殺傷敵方人員,對建築物和設施破壞很小,也不會帶來長期放射性污染,所以他被人們稱之為「中子彈傑克」。轉型時期,CEO們也應該有做「中子彈」的準備!

首先是精簡層級。管理層級不能隨意設,每設一個層級意味著在戰略與經營中承擔不同的責任,如果不是,就應該撤掉!現在美的這樣近3000的集團總部,從方洪波到員工只有三個層級、從他到最基層的員工也只有五、六個層級。減層級是最有效的降費用、提效率、改變官僚作風的重要手段,也是減部門、減幹部的前提動作。

其次是減部門。不只是減費用,還包括減山頭、破部門牆,加快對市場與客戶的響應,也是減幹部的重要前提。

第三是減幹部。為什麼要減幹部?

一是收縮時期,幹部數量本就應該減少,很多時候,中國企業里出現的幹部,往往是用於封賞過去的功勞而不是基於未來的戰略性任務,一旦戰略性的任務少了,幹部的數量也應該下降;二是人力成本中,幹部的成本是大頭是關鍵,企業要減人力成本首先是減幹部;三是幹部的淘汰才能更大地激活戰鬥力,減幹部不是簡單粗暴地減,是基於業績、結果、能力而減,通過淘汰,讓幹部更具有壓力與動力。

華為為什麼硬性規定強調幹部的淘汰必須達到10%(在最近的徐直軍的新年獻辭中,再次強調了這一點),而對員工反而沒有硬性要求,就是這樣的道理。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一些多年沒有產出的幹部要堅決調整、淘汰,一些不能勝任管理能力的幹部可以轉崗為專業人士,發揮貢獻。

不拆廟,趕不走和尚。砍掉機構、合併部門、減少層級,大部制、扁平化,可以直接、有效地降低管理成本。

在我們的觀察中,很多企業組織機構臃腫、人員冗餘,往往是「米多了加水、水多了加米」而造成的。因此這幾項動作,我認為中國的企業都有大量的空間,CEO們一定要在2020的工作計劃中進行明確的規劃、列出時間表,撤、並、減,毫不猶豫地推動。

3

抓效率、管效益、看效果

早在三五年前,很多企業都在強調過冬、都在學管理、都在強化經營,但是在我多次實地調研組織效率的過程中卻發現,過去三年,不少中國企業的組織效率並沒有明顯的變化。這真是一個問題,也驗證了我們在經營管理上不是缺少知而是缺少行,或者說是缺少當下行之有效的「知」。

關於組織能力的說法有很多,很多企業也認識到了組織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對於如何建設「組織能力」?我相信不少企業仍然是一頭霧水。

大道理解決不了微觀層面的企業經營問題。

如何建設組織能力?從組織效率的角度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CEO們要重視組織的效率,通過財務、運營部門,首先要找出如下這些內部主要的效率指標,搞清楚現在的狀況:

1、人均銷售、人均利潤是越來越高了還是越來越低了?

2、人工成本率、管理費用率是下降了還是升高了?

3、現金周期是越來越短了還是越來越長了?

4、庫存周轉率是越來越高了還是越來越低了?

5、流量、轉化、人效、店效是越來越好了還是越來越差了?

6、投入產出比、凈資產回報率是越來越好了還是越來越差了?

針對這些指標,也認真分析,如果如何整體趨勢並不是在變好,則不能含糊,要認真地找到結構性的原因,然後針對性的制定措施,一項項落實。

一些重要指標必須要在預算管理中明確、在經營分析會中跟蹤,並最終落實到績效考核之中,形成一個有效的閉環,確保能夠落實到改善之中。這裡面的每一個改善,背後都是效益的改善,都是利潤的增加、風險的減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在效益的管理上,緊縮時期,要做減法。要對內部的業務單元、產品線、區域、團隊進行評估,哪裡是價值產出的單位、哪裡是問題的中心,雖然說現在沒有產出不代表未來沒有產出,但是仍然要重點支持有產出的單元,對存在問題的一定要進行深層次分析,的確搞不下去的,就不要再有幻想,敢於放棄。

中集最近爆出海工業務累計巨虧近百億,雖然我們很難就此下事後諸葛亮式的結論,但顯然應該及早放手。一般的企業,恐怕沒有這樣的承受能力。

根據我們對COSTCO的數據分析,他們領先行業的高速周轉,給他們帶來非常好的投入產出比,用比較少的資金能夠獲得比較多的收入,雖然毛利率低但是卻整體盈利性變強,又帶動了顧客滿意度的提升,最終帶來的是客單值的提升、單店產出的提升。最後這帶來了非常卓越的凈資產回報,也讓他們不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都能夠獲得良好的盈利。

4

做預算、搞分析、做評價

有一句很流行的話,「過去靠運氣賺的錢,未來都會憑實力虧掉」。這還真不是調侃。

過去的大環境,連續40年的高速增長,是多麼巨大的機會?相對來說,這個時期更多依賴於硬實力(環境、資源、機會、先發優勢),並不需要太多的管理(我們稱之為軟實力),這也可以從中國企業普通表現出的經營效率不高、浪費較大、人員成長較慢上可以看出來。

搞管理很重要、建體系很重要,道理我們都知道,如何落實?很多專業著述中,似乎也不多見行之有效的方法與工具。我給CEO們的三個建議就是:做好預算管理、開好經營分析會、科學評估業績。這裡面隱藏著巨大的管理紅利。

「預算-分析-評價」三角

如何抓取「管理紅利」?一個很重要的手段就是以預算管理為抓手,結合經營分析與績效考核,認真做、反覆做。在這個過程,CEO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如何做好預算管理?

1、加深對預算管理的認識。預算管理是戰略管理的標尺、經營管理的軌道,在優秀的企業幾乎是管理動作的「標配」。戰略與目標提出來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實施?這就必須要通過預算管理這個工具來進行測算,並通過分解與分析,保證執行。

2、通過預算經營計劃進行更嚴謹的拆解、驗證。預算的過程,就是反覆推論經營計劃可行性的過程。美的做預算是從9月份開始,到12月份結束,共4個月的時間!年度預算拆解到每個月、每個產品線、每個區域,層層分解,化大為小,不斷細化了企業經營的顆粒度,也讓上述關於經營效率的管理、現金流的管理,能夠落到實處。

3、重點做好利潤的規劃與預算。利潤重要、現金流重要,因此在做預算的過程中,特別要關注利潤、現金流數據及其影響因子,並通過內部的反覆測算,找到有效提升利潤的方法,並在執行過程進行檢驗。

利潤也是可以規化出來的!

4、在預算管理的基礎上有效增加靈活性。緊縮時期,需要更多幹部發揮能動性,也意味著需要更多的授權與激勵,但是資源又更緊張,可能反而需要控制。如何平衡?需要通過預算管理,劃定邊界、核算清晰,該放的放、該控的控,在標準內授權,既保證了速度、又保證了快速反應。否則亂放權、亂激活、算不清帳,可能問題更多。

美的為什麼能夠做到「機動靈活」、美的為什麼敢放權?就是因為有預算管理,保證了整體框架,同時又激發了經營團隊的活力。

二、如何開好經營分析會?

1、經營分析會必須每月召開。在這種大環境下,不開經營分析會、不對經營數據進行及時跟蹤、不深入實際解決問題是不可理解的。預算分解到月,經營分析會也要按月召開,在這種變化快速的形勢下,按季度開會,周期太長,按周開工作量大且數據不及時,又沒有必要。要把一個月當作一個比較完整的經營周期來對待,這樣一年就有了12個經營周期,我稱之為「以(內部)短期對抗(外部)短周期」。

2、經營分析會必須以數據為核心。重點按照預算的框架進行,對標歷史數據、對標預算目標、對標標杆企業進行分析,清晰明了地展示出來。要上「數學課」而非「語文課」,不能開成宏觀經濟分析會、座談會、表態會、故事會。

3、經營分析會要找經驗、找差距。把好的做法變成經驗與方法,在內部不斷複製,夯實管理基礎;針對未達成的事項,找差距、找方法,逐項落實,月度循環檢查。

美的為什麼不怕「亂」?就是因為有預算管理,有月度經營分析,最多也就亂一個月,一個月的「亂」,對企業來說,是可以承受的,快速調整就是。在美的,月度經營分析會制度從1997年實施事業部開始,經營分析會是層層開、月月開、年年開,圍繞財務數據、針對數據中反映出的問題進行分析與研究,這一簡單的動作堅持了20多年,就構成了強大的管理體系能力。

在海底撈,有三級例會制度,包括領班經營例會、店經理經營例會、運營管理層經營例會。

在長沙,有一個現象級的「文化餐飲」品牌文和友,這個創立於2010年,從燒烤攤起步的新銳品牌,是長沙的美食打卡地,令人驚嘆。在前年我們做文化與品牌梳理,與其中一位創始人訪談的時候,一個細節讓我們十分感慨:早在他們還在擺路邊攤的時候,每次凌晨收攤,他們幾個人基本都要開會、總結、研究。這是我第一次聽到路邊燒烤攤開會。

聯想有一個很好的「四步復盤法」,就是不斷總結、復盤,並且形成了方法論:回顧目標、評估結果、分析原因、總結規律。

1、回顧目標要回答兩個問題:我的目標是什麼?完成目標的里程碑有哪些?

2、評估結果主要看兩個東西:亮點和不足。

3、分析原因要從結果倒推: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

4、總結規律就是根據分析、提煉總結、發現規律,不斷提升基礎水平。

三、如何做好業績評估?

1、以預算為標準,結果導向。預算出來了,評價的指標就出來了,最終就以指標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讓所有幹部尤其經營者嚴肅對待目標。這樣就形成了「責權利」一致的價值評價體系。

2、加大對有貢獻者的激勵。非常時期,可以加大對利潤創造者的分配。在考核評價中,可以加大利潤或經營質量相關指標的權重,並設計與利潤計提的激勵模式,同時敢於拉開差距、不搞平均主義,讓真正的價值貢獻者獲得更多的回報。其邏輯在於,緊縮時期,鼓勵優秀幹部創造價值的作用,遠大於扶持普通幹部提升能力的作用。

3、通過經營分析做好過程管理。對經營者的考核、評價,往往需要以年度為跨度,在此過程中怎麼解決過程管理的問題?我不建議搞過程考核、月度季度評價發獎金的模式,這樣看似做了過程管理,但是因為經營的特殊性,過於硬考核與獎金強掛鈎並不合適。完全可以通過月度經營分析會的方式來進行工作檢查與評價。

對一些核心人員,也可以看其找問題、找方法的態度與能力,並不斷循環看改善結果,如果連續多月沒明顯改善,就不只是月度獎、季度獎多與少的問題,而是人員調整的問題了。

管理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慢慢給你驚喜。美的正是通過「預算-分析-評價」這樣一套經營管理體系,不斷提升經營能力的。

這個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是財務管理,我一直強調要把財務語言作為統一的管理語言,CEO必須要懂財務,必須在內部建立科學、專業的財務管理體系,財務總監一定要能夠發揮出「半個CEO」的作用。CEO們可以深刻地自我剖析一下:不懂財務的CEO,就不是合格的CEO;沒有合格的財務總監,CEO靠一己之力,也不可能做好CEO。這裡不要對自己的天分、能力、經驗抱有太大的幻想。

在這種經營壓力與精細化經營的要求下,中國企業的財務管理必須進行三大轉變:第一,是由記帳財務向業務財務轉變。不能只是按會計科目進行大一統的財務記錄,而是要按照公司內業務開展的邏輯,通過財務語言來反映。

第二,是由業務財務向經營財務轉變。從數字化的反映、記錄業務,進一步到整體經營的角度,反映問題、測算驗證、預示風險、配合經營進行資源配置、有效管控。

第三,是由經營財務向戰略財務轉變。不只是能夠把現在的帳算清楚,更能夠從戰略的角度進行經營分析、邏輯測算,並對未來的財務資源與其它資源進行安排。

初看上去,似乎很複雜、要求很高,其實如果堅持用財務語言、強調預算管理,形成良好的管理習慣,這些並非多麼高難度的工作。

5

帶團隊、帶團隊、帶團隊

人才問題也是中國企業面臨的一個普遍性的問題。環境波動的時代,很多企業發現,一旦遇到挑戰,可用之人並不多。很多CEO說,人才難找、人才難留、人才難用,真的是這樣嗎?

在美的,為什麼入職三年的應屆畢業生,就能成長為經理?美的人才流失率不低,為什麼卻沒有受到人才不夠的困擾?華為為什麼強調,人才是重要的財富,但是對人才的管理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財富?為什麼有的企業從一窮二白到人才越來越多,而有的企業招聘了很多優質生源卻經營得越來越差?

如何有效發展人才隊伍,我給CEO們的建議是:一是從上至下做好人才盤點。根據能力業績維度也好,根據崗位與貢獻也好,根據整體人才結構與業務發展需要也好,企業內要像做資產盤點一樣做一次內部人才的盤點。人力資源部門可以做全面的盤點,CEO們則重點關注一些核心人群。在這個盤點的過程中,要重點做到「找兩頭、帶中間」,找出特別好的和特別差的。對優秀的人才,要思考如何在2020年度給予更多的支持與激勵?對比較差的人員,如何進行調整?甚至直接進行淘汰?通過這些不含糊的做法,帶動中間層:要麼向上、要麼走人。

二是緊密關注5-8位核心人員。非常時期,要特別關注一些核心人員的表現,CEO們要特別關注如核心業務負責人、利潤中心負責人、關鍵職能負責人、核心產品線或核心區域的負責人等關鍵人員,及時溝通、關注,給予資源支持、加大激勵等等,必要時CEO也可以考慮主抓一兩個重點利潤區,確保基礎板塊不出問題。

三是自己帶班做高潛人員的培訓。根據企業規模,可以組建約20-30左右的高潛人才班(建議對象以中層幹部或後備中層幹部,年齡在35歲以下),CEO直接當班主任,真正花時間與學員們在一起,也不必按照傳統的講師上課的培訓模式,而是針對現實經營中的問題組織進行小組式課題研討,可以引進一些輔導式、教練式、啟發式的方法。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激勵一批年輕的高潛力人才讓他們覺得有機會被尊重,為變革與轉型時期做好人才識別與儲備,同時還是CEO通過這樣的方式了解中層人員的狀態,恢復人才管理的「手感」。特別時期,還可以快速拔出一批人使用,「火線上崗」。

我們在多個企業的總裁班中已有這樣的案例。這一方面,顧家家居堅持做了很多年,每一屆總裁班,李東來總裁親自當班主任,給學員上課,其它的每次課程他也都在現場。我們都說要重視人才、培養人才,時間、精力不到,怎麼樣叫重視?

四是減員增效,不斷提升員工收入。人才是有成本的,員工對薪酬的增長也是「自然需求」。員工不是雷鋒,不要指望他們可以不求回報地付出;企業也不是福利機構,不可能無條件不斷響應員工加薪的願望。這樣一來,企業的成本管控,就與員工因為生活的成本、晉升的需求、發展的渴望的變化而希望得到更多的收入產生了一個差距。沒有更高的薪酬、激勵,很難凝聚人心(不是說不需要使命願景價值觀,但是在競爭環境下,也必須覩員薪酬的競爭力),也沒有空間去驅動幹部。

這個平衡,就需要CEO們通過不斷地減員增效、提升企業的經營效益,來滿足有渴望的員工、驅動想成就的員工、帶領有能力的員工。優秀的CEO們,一定能夠同時實現:不斷提升員工平均收入、不斷降低企業人工成本率。

五是相信機制的力量。人才不是憑空而來,企業里對人才的評價也不是以個人素質的高低來區別。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就說過:「一個哲學家和一個街頭搬運夫的差別,似乎不是由於天賦,而是由於習慣、風俗和教育產生的」。

要堅信「機制第一、人才第二」,形成一種正確的文化。你怎麼樣用人,員工便會往什麼樣的方向努力。

美的董事長方洪波說,「文化的形態各異,任人唯親是一種文化,舉賢任能也是種文化;管理者的收入靠資歷和職務也是種文化,靠績效導向為標準也是一種文化;封閉、割裂、小團體是一種文化,開放、協作、團隊也是一種文化;散漫惰性、安於現狀是一種文化,敬業、激情、忘我的工作態度也是一種文化…...」

CEO們一定要理順內部的管理流程、制度標準、預算管理、經營分析、績效評價,建立清晰的用人標準,大膽用人、調整人。通過這些管理動作,一方面引導年輕人才往正確的方向努力,並經過這些經營管理動作,不斷讓人才在實踐崗位中鍛鍊,提升綜合能力;另一方面,通過這些動作又能降低對人的依賴,減少用人的風險。

以職業經理人身份接班、出任美的集團董事長的方洪波,是中國CEO群體中極有代表性的經營高手。美的自他接班以來,經營質量持續改善,實現了營收從1000億級向2000億級的跨越,也成為第一個進入世界500強的中國家電企業,收購KUKA、東芝白電更是一般中國企業少見的國際化大動作。在處於轉型期的美的2013年經營管理年會上,他的一番講話,值得企業CEO們思考,他說:

「過去幾個月我們所做的事,總結起來就是:化繁為簡,還原企業本來面目。『精於心,簡於形』,簡單是應對一切複雜環境和變化之道。簡單的經營方法就是阿甘式的邏輯,執著於基本的商業原則。簡單的結構才能降低交易成本,簡單的管理才有高效率,簡單的溝通才便捷,簡單的賣點產品定位才清晰。」

最後,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清空過去,不斷學習,改變習慣、敢於調整。用過去的老辦法,去不了新地方。管理大師德魯克有一個經典的說法,「動盪時代最大的危機,就是還用過去的邏輯做事」,而我認為,動盪時代最關鍵的問題是,過去沒有按邏輯做事但卻認為很有邏輯,並且現在還在堅持使用這種邏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