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劇沒有追看性,最大的原因是「劇本」問題?

湯粉嘀噠 發佈 2020-01-17T19:33:43+00:00

結尾 所以歸根結底,港劇沒有追看性,最大的原因除了劇本問題,劇集製作方面也有很大的缺陷。人物設定,讓配角成為了「配角」,這一點是讓人惋惜的。

一部好的電視劇,它的必需品是什麼?很多人都會回答,是劇本、演員以及製作團隊。沒有好的劇本,光有好演員,會出現「爛片」的情況。沒有好演員,只有好劇本,也容易拍爛。

所以,劇本和演員缺一不可


現如今的電視劇,基本上拍劇是不愁劇本的。可早在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圈、電視圈都出現過一種工作模式,那便是「飛紙仔」。

「飛紙仔」是什麼?指的是電影、電視劇都即將開拍,但編劇的劇本都還來不及寫。沒有關係,作品依舊開拍,編劇邊寫邊傳到片場,讓演員們當場背稿、對戲。這對於演員來說,是個極難的要求。

所以「飛紙仔」在演員眼裡看來,是個不小的挑戰。


演員沒有辦法提前拿到劇本,現場拿稿直接背詞拍戲,需要很強的專注力與記憶力。這種工作模式,也曾在電視圈「盛行」。

只是曾經的「飛紙仔」模式,到現在已經很少出現了。但現在的港劇,在許多觀眾眼裡看來,並沒有太大的追看性,劇本沒有能夠好抓住觀眾的好奇心。

港劇沒有追看性,最大的原因是「劇本」問題?今天,我們就透過「飛紙仔」和劇本問題,去洞察分析,港劇王國的變化歷程。

「飛紙仔」時代

早期的香港電影圈,出現過導演、演員、製作等方面的東西都已準備完畢,但唯獨劇本卻遲遲沒有生產出來的情況,甚至開拍後,編劇當場寫也是有可能的。


這樣的情況在如今的觀眾眼裡看來,有些「不能接受」,但「飛紙仔」這個模式卻創造了很多電影。我們曾經看過的那些口碑好、評分高的電影,在製作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是沿用這個模式。

這不僅考驗演員的能力,更考驗編劇的能力。

只是這在電視人眼裡看來,似乎沒有那麼簡單。早期的港劇圈也沿用過「飛紙仔」模式,雖說編劇「邊寫邊拍」,但有實力、有能力的編劇、監製,總能做出讓觀眾意想不到的東西,甚至能夠在裡面添加足夠的深度。

這種「深度」,讓觀眾在十年前看這部劇,十年後再重溫都會有不一樣的理解。這,便是編劇在劇中隱藏的東西。


只是,「飛紙仔」對於部分相關電視編劇人員來講,未必是好事。在製作電視劇若是沿用了「飛紙仔」,短時間趕出來的內容未必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甚至容易出現前、後矛盾的情況。

對於部分實力稍遜的編劇等人而言,若是放一些隱喻較多的東西,在深層次劇集裡,更是會讓觀眾很難讀懂,沒有足夠的趣味性。

電影的類別較為繁多,每種類別的電影都適合部分人群,當然,合家歡類電影除外。但在電視劇市場,劇集面向全年齡段人群,較為複雜的內容,容易讓觀眾丟失了追劇的念頭,收視率自然會呈現下降之趨。


當電影圈出現了太多干預的時候,「飛紙仔」模式就必然會削弱,甚至被取而代之。電視圈「飛紙仔」過於嚴重,導致劇情走向太亂,編劇們也被要求,劇本必須要有一定的內容才能開拍。

由此可見,「飛紙仔」於某種程度而言,是有效的,但不能夠成為萬能的工作模式。

被罵「膠」劇,劇本背鍋?

「膠劇」,是指網友批評電視劇製作粗劣的形容詞。

近年來,許多部港劇一直被網友指認為「膠劇」。許多電視劇結局,不再像以往大團圓收尾,反而採用了一個反轉的結局,讓觀眾猝不及防。但這樣的結局,卻受到了觀眾的抨擊。


如今的部分編劇、監製,為了讓作品有趣起來,強行製造笑點或懸念,為了笑而笑,以至於製造出一些尷尬的點,讓觀眾無所適從。為了製造懸念和拆分CP來製造劇集奇點,觀眾會吐槽,無可厚非。

對於這類問題,TVB資深老戲骨李國麟則在某採訪節目中提到,出現這樣的原因不能完全怪編劇,是因為編劇「被迫」寫公式化劇情。


在TVB,劇集製作方面監製是權力最大的,再後面則是有編導、編審、助理編導等。如金牌監製梅小青,便是從助理編導做起,經過時間的磨練,才坐到今時今日這個位置。

編審有一位,下面則有一群編劇寫內容。一個星期要交兩集劇本,六十場戲,如何能夠達標?那麼編劇等人就只能寫一些較為片面,不細緻的內容了,公式化劇情孕育而生。

但明眼人,包括演員在拿到劇本的時候,都能夠看得出來。角色的描述真實感不足,沒有達到能夠撬動人心的效果。


在這裡,也不能夠排除,有些編劇是「後生仔」,年齡生活方面經歷、經驗不足。每天都在寫內容完成任務,哪還有空餘的時間去思考觀眾需要的內容呢?

沒有思維創作,東西較為混亂,就會容易讓製作呈現出一種「亂套」的情況。

與以往的港劇很不同

除了這樣的情況,作為觀眾的我們,其實還能夠發現,現如今的港劇與以往的港劇很不同。

不同之處在於,以往的港劇雖然條件受限,但故事劇情豐富,內容質量能夠保持著一定的水準。再加上主要人物和配角,都能夠很有戲,即便是配角,也能夠有很多「發揮」的地方。這,便有了追看性。


相反觀看現如今的港劇,人物劇集娛樂性沒有那麼充足,配角真的只是「配角」,沒有起到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失去了原有的部分功效。

以近年來高收視率、口碑極好的處境劇《愛回家之開心速遞》為例。《開心速遞》在人物設定上,有一定的主要人物,但配角也有很多發揮的地方,甚至製造出爆款人氣角色。再加上劇情有一定的吸引性,觀眾自然願意追看,甚至愛不釋手。

結尾

所以歸根結底,港劇沒有追看性,最大的原因除了劇本問題,劇集製作方面也有很大的缺陷。


公式化劇情讓觀眾沒有「激情」,達不到觀眾想要追看的效果。人物設定,讓配角成為了「配角」,這一點是讓人惋惜的。

想要改變這種現狀,還得「停一停,想一想」。畢竟一部好劇,勝過十部「膠劇」。好劇本,不是趕時間就能夠打磨出來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