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陽有座最古老的觀音菩薩道場,為何與一位賢君有著密切的關係?

鄭州周邊游 發佈 2020-01-17T19:32:32+00:00

觀音寺的由來還有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張天師的九女攜天果之銀杏私自下凡,被天庭壓於鳳凰山下,後得南海觀世音菩薩點化,遂有僧眾在此修建觀音寺。

汝陽觀音寺位於洛陽市汝陽縣城東南十多公里的黃屯村南面,聖王台村北坡。又稱下寺。北臨汝河。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觀音寺舊時曾為汝陽八大景之一,引得眾多文人墨客流連於此。

商湯七年,天下大早,赤地千里。湯王睹民眾之疾苦,御駕於此,親臨據傳經觀世音菩薩點化後——張天師之九女化身為古鳳凰台的「九女靈泉」處祈雨,果然獲大靈驗,感得甘霖普降。百姓為銘記湯王恩澤,特在祈雨壇建廟以香火祀之,即最早的湯王廟,並將「古鳳凰台」更名為「聖王台」以示永久紀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時間長達3600年。

東漢永平11年(公元68年),佛教正式由印度傳入中國,為官方所承認。並於183年後沿宛洛古道傳入聖王台。產生了佛、道(湯王信仰)共存的局面。時為三國魏齊王正始初年(公元251年)。


南北朝時期,帝王大興佛教,廣造佛寺。這裡鄰近國都,為宛洛古道的必經之地,又為石台縣縣治所在地,為一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經濟繁榮。這一時期,「觀音信仰」隨著大量佛經的翻譯完成,體系日趨完善,早期的「湯王廟」延至春秋,民間更名為「觀音廟」,此後不久遂正式定名為「觀音寺」,這是繼佛教由印度首次傳入中國後,觀音菩薩在中國的最早期道場。此後的幾百年間,經濟、文化與宗教在這裡共同繁榮,觀音寺有了歷史上的第一次輝煌。

觀音寺位於聖王台村的北坡之上,為與眾不同的座南朝北走向。之所以格局如此不同,是因為這裡是觀音菩薩在中國的最初道場,座南朝北也表觀音菩薩「倒駕慈航、普度眾生」之意。她依山勢而建,背靠鳳凰山,北臨汝河,門開於此,視野遼闊,豁然開朗,氣勢磅礴。有關資料均言觀音寺是一處風脈絕佳之寶地,龍虎環抱之聖境,殿堂樓閣由北向南步步升高,完全踐行了中國傳統的風水理念。


修建於明代的殿堂樓閣錯落有致,百年的梧桐樹蒼翠如滴,千年的扭筋蓮花柏直衝雲霄,樹齡不詳且一抓全身抖動的痒痒樹,與近千年的金代古佛共同構成了一幅美麗的自然畫卷。那有「大悲聖水」之稱的兩眼漢代泉井,自成一城,旱不干,澇不涌。近兩千年的雌雄銀杏樹時刻籠罩著神秘的湯王台,又給古老的觀音寺增添了無數的靈異。實為蕩滌身心的好去處,祈福納祥的真道場。

老母洞兩側刻有對聯一幅,上聯為:莫向他山借石;下聯 為:還來此地作人。橫批:何須面壁

光陰荏苒,600年彈指一揮間,中國歷史進入最輝煌的盛世 ——唐王朝。只有唐王朝才有這樣的自信和氣度去接納不同的 文化。這時儒佛道三家文化並存交融。聖王台憑藉它險要的地 勢,屢次得免於戰亂。於是,關公顯靈的故事在老百姓中廣為流 傳。於是乎,關公端坐在了正殿,人們侍之如佛。

觀音寺的由來還有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張天師的九女攜天果之銀杏私自下凡,被天庭壓於鳳凰山下,後得南海觀世音菩薩點化,遂有僧眾在此修建觀音寺。


據寺內資料記載,觀音寺始建於五代時期,到北宋慶曆年間已具相當規模,當時鳳凰山下梧桐蔥籠、清泉流淌,是一處僻靜優雅所在。」


「宋末元初時,鐵船和尚住錫於觀音寺,誓志修寺,又經數代僧眾努力,觀音寺終成今日之規模。現今觀音寺南北長80米、闊87米,共有殿宇房舍六十四間。主體建築仿照白馬寺布局,分五層四進,由北向南殿基逐漸升高,沿中軸線依次為天王殿、關聖殿、大雄寶殿、湯王宮。兩側還布列著鐘樓、廂房、碑樓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