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儒家思想在軍事上是如何表現的?

貞吉看歷史 發佈 2020-01-17T20:02:59+00:00

摘要:岳飛的治軍之道和處事之風,是岳飛本能的儒家思想所影響,其中包含著儒家「恤民」精神的體現,更是岳飛內心深處對「盡忠報國」的儒家愛國主義精神一種踐行,收復疆土,迎回二聖不是一句空喊的口號,而是需要實實在在從一兵一卒做起。



摘要:岳飛的治軍之道和處事之風,是岳飛本能的儒家思想所影響,其中包含著儒家「恤民」精神的體現,更是岳飛內心深處對「盡忠報國」的儒家愛國主義精神一種踐行,收復疆土,迎回二聖不是一句空喊的口號,而是需要實實在在從一兵一卒做起。


引言


岳飛身經百戰,在戰爭中不斷學習,不斷成長,最後成為「岳家軍」的統帥。


「王自容戎至專征,平劇賊,破疆虜,大小凡一百二十餘戰,類皆以少擊眾,未嘗一敗。其躬履行陳而勝者六十有八,其分遣諸將而勝者五十有八。」


按照史籍的記載,岳飛從軍起經歷過平叛內亂、抗擊遼軍、抗擊金軍參與或指揮了一百二十餘次戰鬥,從來沒有戰敗的記錄,並且經常都是以少勝多,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偶爾的取勝不難但從入伍開始一直到最後都未嘗失敗的軍事家歷史上卻寥寥無幾。


從二十歲岳飛從軍,到三十九歲官至樞密院副樞密副使短短十幾載間岳飛從一個無人問津的小兵到最後手握「岳家軍」實權的高官。岳飛完全靠實戰的經驗和自學,形成了屬於自己的獨特的軍事理論,成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英雄。我們不難看出,哪怕岳飛出身農民家庭,沒有經歷過正規系統的軍事文化培訓,但岳飛有其卓越的軍事才能,有自成一套的軍事理論方法,還有成熟的軍事訓練方法。



岳飛的軍事思想中無處不在的體現出中了國的傳統儒家思想,是對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少負氣節,沈厚寡言,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孫吳兵法。」「乃晝夜讀書,書傳無不覽,尤好《左氏春秋》及《孫吳兵法》。年二十,去從戎。」等多部史料均有岳飛自學兵法的記載,因此岳飛在從軍之前已經對這幾部儒家經典史書有過非常深入的接觸,並從中吸取了其儒家的思想和儒家的治軍,練兵的理念。


如果《左氏春秋》更多的是影響岳飛的儒家思想,那麼《孫子兵法》就是對岳飛整個戰術理念的影響。《孫子兵法》中有孫武對用兵之道的闡述為:「將者,智、信、仁、勇、嚴也。」。而岳飛的治軍理念同樣也是「仁、信、智、勇、嚴。」五個字除了順序有了變化其他都一樣。


首先,分析岳飛與孫武對這五個字的排序上,岳飛將「仁」和「信」排到了其他幾個字的前面。其次,簡單的對比孫武和岳飛,《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是先秦兵家的代 表人物,其中思想以軍事辯證思想和治軍哲理為主。而岳飛是深受儒家經典思想的影響,崇尚仁義,忠恕,因此單單從岳飛對用兵之道的這五個字來看,就能說明岳飛心中治軍以「仁」為先,這是同時也是典型的儒家之道。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岳飛將古代的軍事思想融入了自己對儒家思想的理解,與時俱進,更加以「仁」為本,在社會相對落後的先秦時期和相對進步的宋朝來說儒家的「仁」為本顯得更加的重要。具體來看岳飛在軍事上的思想主要體現的是:、對待北伐的態度堅定、在治軍方面從嚴治軍、作戰智勇雙全,身先士卒、在對待降將和投降鄉民體現出「仁義」。



一、對待北伐的態度堅定


岳飛雖然是一名騎勇善戰的將領,但是在朝為官,同樣也是君王的臣子。南宋政權處於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而岳飛儒家思想中的「盡忠報國」要求岳飛用軍事手段去實現「珍醜虜,復三關,迎二聖,使宋朝再振,中國安強」。這是岳飛心中至高無上的人生目標,而這個人生目標將無時無刻的在岳飛日後的為官生涯中體現出來。


宋朝自靖康之變後,舉國被迫南遷,徽、欽二帝被金人所俘虔。岳飛作為一名出生北方的愛國青年,在生活中難免飽受異族侵略的痛苦,心中充滿了滿腔的熱血與報國之心。因此岳飛不免也跟隨南宋南遷,被迫背井離鄉。但他對返回北方的心愿是非常的強烈的,而靖康之變這一事件則讓岳飛這樣一位以光復大宋為己任的年輕人感到莫大的恥辱。


因此從岳飛入伍以來心中對收復故土,迎回二聖的思想目標就從來沒有改變過。家喻戶曉的「岳母刺字」的典故,也正是在讚頌岳飛心中無上崇高的愛國主義。在南宋中,對待北伐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是以投降求和為主,代表人物以秦檜為首,另一種是以主戰為主,代表人物以岳飛為主。畢竟恢復故土是岳飛畢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標,在這種特殊的歷史時刻,岳飛相信只能用武力才能達到南宋政權真正的政治目的。


為此岳飛曾經在衣服上繡上「誓作中興臣,必珍金賊主」的文字來表示自己抗金的決心。在中國儒家傳統思想中愛國主義精神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的脊樑的象徵。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經歷了各種歷練和滄桑,形成了為維護國家的統一,而建功立業方為大孝的思想傳統。這也是中華民族歷經各種艱難困苦卻依然屹立於世界的主觀原因。岳飛的「恢復中原,迎回二聖」正是中國傳統思想中愛國主義的真實體現。在這方面岳飛的畢生追求和愛國情懷深深的融為了一體。



二、治軍方面從嚴治軍


岳飛治軍之嚴在歷史上十分聞名,但在治軍嚴肅的過程中嶽飛也依舊貫徹著「仁心愛物」的中國儒家思想在其中。重視紀律本是從古至今歷代名將所非常推崇的治軍之道。上至孫武殺掉軍事訓練中無紀律的吳王闔閭的愛妃,到岳飛「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我們都可以看出,一支成熟的部隊,或者一個優秀的將領是絕對不能容忍自己的部隊無組織紀律的。


為了嚴肅軍紀甚至不乏出現殺雞儆猴的流血事件,以此來整頓軍紀的歷史。而岳飛的部隊就是這樣一支嚴肅的部隊,岳飛這樣要求自己也是這樣要求他的部隊的,不僅是因為一支優秀的部隊需要嚴肅的紀律還有凈化當時整個社會風氣的作用。自北宋末年一直到南宋初年,戰亂不斷,整個宋朝外要抵禦異族的入侵,內還有盜賊,農民軍的不斷起義。



百姓的生活可謂顛沛流離,而在戰爭中,最受傷害的那部分人依舊是最下層的百姓。異族入侵和流匪自不用說,遇到百姓是能殺就殺,能搶就搶。並且宋朝官軍在很多時候缺乏補給的情況下也是顧不得軍紀,常常也是搜刮百姓,


「引軍至溫道路,雞犬為之一空,居民聞來,逃奔山谷數,百里閒寂無人煙。韓世忠逗遙秀州,放軍肆掠,浙西為之騷然。至執縛縣宰以取錢糧。平江府自城而外無不被害」


這段史實描寫了連中興四將其二的張俊和韓世忠所率領的部隊在缺乏補給的情況下都可能成為比異族或者流寇入侵更加傷害百姓的一支力量,那更不用說其他將領麾下的部隊了。因此百姓對於宋朝官軍其實並無多大的好感。按照當時的社會情況,內憂外患下的南宋政權其實已經發炭可危。


不發動群眾抵禦外來侵略而只靠政府的力量來鬥爭的話實際就是慢性死亡。這個時候必須出來一位民族英雄,一支鐵一樣紀律的部隊出來力挽狂瀾。而岳飛練兵之時起就申明了紀律,十分重視訓練,因此整支部隊紀律嚴明,戰鬥力強勁,十分受到百姓的喜愛。就這樣「岳家軍」登上了歷史舞台


岳飛的「岳家軍」的鐵一般紀律性,更多體現在岳飛及其部隊在任何行軍過程中絕對不會騷擾百姓、搶劫百姓。史料有很多記載,真實的反應了岳家軍在岳飛的率領下所散發出的獨有的屬於岳家軍的氣質。如: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中記載岳家軍紀律性時稱「飛治軍嚴整,將士畏之,禁止軍中不得騷擾百姓,尤得民情」。



除此之外史料中關於對岳飛治軍嚴謹的記載也很多,其中朝廷稱讚岳飛部隊:「千里行師,見秋毫之無犯,百城按堵,聞夜吠之不驚。」「卿珍寇功,駁軍之略,表見於時,為後來名將。江、湖之聞,尤所欣賴,兒童識其姓字,草木聞其威聲。」不僅上至朝廷,就算是當時的老百姓也十分尊重岳飛,稱「父母之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難」並且自發的將岳飛畫像放置在家中供奉起來


「故少保岳飛頃提十萬之眾,留屯河、鄂,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捐軀狗國,有百戰之勵。至今鄂州一軍士卒整肅可用者,皆飛之力也。此去三十年,遺風餘烈,邦人不忘,繪其像而祀者,十室而九」。


又有


「夜宿民戶外,民開門納之,莫敢先入。晨起之,草華無亂者。所過民不知有兵,市井粥販如平時。湖口人項氏家粥薪自給,有卒市薪,項愛其不擾,欲自損其直二錢以售之,卒曰:『吾可以二錢易吾首領耶?』竟不敢從,盡賞其直而去......」


這樣的故事。這些史料無一不是在證明著岳家軍的紀律性。岳飛的治軍之道和處事之風,是岳飛本能的儒家思想所影響,其中包含著儒家「恤民」精神的體現,更是岳飛內心深處對「盡忠報國」的儒家愛國主義精神一種踐行,收復疆土,迎回二聖不是一句空喊的口號,而是需要實實在在從一兵一卒做起。沒有鐵一樣的部隊,就沒有收復國土的那一天。僅從岳飛治軍之道中則可處處體現出岳飛傳統儒家思想的影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