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5G和超現實時代

發現洞見 發佈 2020-01-17T21:23:50+00:00

我們知道5G 的傳輸帶寬會比 4G 高出很多,5G 的信號延遲會非常少,5G 允許你用一個帳號連接很多個設備。


這一講我想跟你探討一點可以預見的、近期的未來。你想必已經注意到了,最近有兩個消費者技術熱點。

一個是 5G 馬上就要來了。我們知道 5G 的傳輸帶寬會比 4G 高出很多,5G 的信號延遲會非常少,5G 允許你用一個帳號連接很多個設備。很多人設想 5G 時代將是一個「物聯網」的時代,但是物聯網到底會有什麼樣的「殺手級應用」,目前我們還沒看到。

另一個是 Facebook 推出了史上第一個不用連接電腦的虛擬現實(VR)頭盔,叫 Oculus Quest。我用了感覺還不錯。就好像多年前第一次玩電腦遊戲一樣,有很多不足之處,但是它開啟了未來。

王煜全最近在得到開了一個全球科技洞察講座,講了一些對 5G 的應用預測,他還專門介紹了對「混合現實(MR)」技術的展望,你可以先了解一下當前的局面。這裡我想大膽猜測一下,5G + VR 或者 MR 或者別的什麼「R」,會在不遠的將來帶給我們什麼。


從易到難、從近到遠,我們大概會遇到三種結合了超高速網絡和超現實技術的應用。

1.視角直播

VR 帶給我們完全沉浸式的體驗。你戴上頭盔馬上就到了一個全新的環境之中,上下左右隨便看,全方位無死角。

我明顯能感到在 VR 環境中大腦更容易被欺騙,比如坐虛擬過山車的時候會當真,如果是站立、不把著點什麼東西感覺自己會摔倒。我玩了一個半是遊戲半是電視劇的星球大戰節目,感覺相當真實……我會忍不住跟其中的人物說話。YouTube 上已經有了專門的 VR 頻道,其中有很多短片還是特意結合了VR的特點製作的,算是全新的拍攝手法。

那我們想想,如果把傳統的電視轉播改成VR,真正讓觀眾身臨其境,那是怎樣的體驗。

比如說直播世界盃足球賽。現在的電視,觀眾都是站在攝像機的視角,從遠處觀看球場上的情況。直播導演給什麼,觀眾就看到什麼,完全沒有主動權。如果改成VR直播,我們就可以自己想往哪個方向看就往哪個方向看,就好像一名坐在場邊的現場觀眾一樣。但這只是最起碼的功能。

那為啥只能坐在場邊觀看呢?如果在球場周圍設置多個攝像頭,計算機完全可以計算出來,身處球場任何一個位置,你看到的是什麼。那麼藉助VR頭盔,我們完全可以進入球場內部看球。

這是一個鬼魅般的視角。你就好像隱身人一樣,在球場上走來走去而不必擔心被人撞到。你可以假裝自己是中國隊的第十二名球員,跟著隊友一起奔跑。罰任意球的時候,你可以自己走過去感受一下這個球該怎麼罰。你可以盯著對方守門員的眼睛看。你可以親自操練一下防守時的拼搶。

再進一步,如果在每個球員身上放置若干個小型的、安全柔軟的感應器,我們還可以用球員視角欣賞比賽。你可以完全把自己代入某一位球星,全場跟著他跑位,你感覺你就是他。

等到這個技術成熟了,以至於人人都能方便地在任何地方搭建一個VR視角直播系統,那就意味著人人都能對任何公共場所身臨其境。這對會議、教育、安全執法之類的事情必然會有重大影響……


但這還只是被動地看。

2.人人換臉

現在用 iPhone 的 FaceTime 跟人視頻聊天,它有一個增強現實功能:允許你給自己換一張卡通臉。比如你可以變成一隻小老虎或者一隻獨角獸。系統會自動把你的表情映射到獨角獸的表情上,你可以笑、可以眨眼、可以吐舌頭,而且周圍環境還是真實環境。

我最近得知,Facebook 把這個功能又往前推動了一步。兩個人戴著VR頭盔聊天,而你可以選擇,讓對方看到一張什麼樣的臉。這個臉就不僅僅是卡通形象了,做得非常真實,表情映射很自然。

這就意味著,你可以決定自己的形象。

我們在網上本來就可以決定自己的形象,每個人的社交網絡頭像都可以隨便選擇,而大多數人都沒有使用自己的真實頭像。那麼我們設想,如果將來人人,都隨時,戴著一副輕便的混合現實眼鏡,那也就意味著,我們完全可以選擇*只*給別人看自己的虛擬形象。

最初可能都是遊戲應用。本來是一群宅男宅女,戴上眼鏡就都變成了特種兵和美少女戰士。玩家可以使用武器和魔法,表面平靜的社區背後危機四伏。

但是人們慢慢習慣了混合現實的實用價值。比如走路的時候地面會自動顯示路線方向,旅遊的時候身邊會有一位虛擬的導遊,鍛鍊的時候虛擬教練手把手地給你糾正動作。

等到戴眼鏡已經成了習慣,也許就會形成新的社會規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虛擬形象。就好像現在很多女性認為出門就必須化妝一樣,每個人都精心設計自己的虛擬形象。再進一步,人們會認為,不戴眼鏡是不道德的。你應該只看別人想讓你看到的形象,而不應該看別人的所謂「真實」形象。

到底什麼叫「真實」?畢卡索畫的人像都是抽象和扭曲的,他認為那個藝術形象比人物的外表更真實。我的物理學外表受到物理定律的限制,有很多方面是我左右不了的,可是我的虛擬形象體現了我的內心,那才是真正的我。

也許我們以前在網上論壇、微博這種虛擬社區的行為規範,就是以後在真實生活中的行為規範。網絡社區中的人們互相交換真實姓名和照片是極其罕見的行為,將來真實生活中的社區也是這樣。你無需知道、也不想知道餐館裡的服務員、路邊的警察、甚至泛泛而交的同事的真實長相……只有在極為親密的關係中,人們才會摘下眼鏡。


同樣地,每一個建築物、每一條街道也都有自己的虛擬形象。只要戴上眼鏡,我們就立即身處一個奇幻世界。

3.你的化身

我感覺現在的消費者信息產品,重點還是在信息的接收端上,比如說手機和VR頭盔。其實信息的採集端 —— 或者更廣泛地說,在人的「遠」端 —— 大有文章可做。比如使用無人機航拍,就等於是給人提供了一個「化身」,讓無人機代表人飛到空中去拍攝。現在已經有一種無人機飛行比賽,人操縱無人機穿越各種障礙,使用無人機的第一人稱視角,非常刺激。

以前我們把這種行為稱為「遙控」。但是將來如果實現更為高級、更為直觀的控制,就不應該叫「遙控」了 —— 也許應該叫「穿越」。

這就相當於你以靈魂的形式穿越到另一個身體上。

你只要把無人機想像成一隻小蜜蜂,無人機航拍其實就等於孫悟空化身為一隻蜜蜂,去刺探敵人的情況。有了這個採集端,這就比單純的 VR 視角直播更積極主動。

人們一直呼籲的一項網絡應用是遠程手術。說讓一個醫生,通過網絡,直接操控遠方的手術刀,給病人做手術。我不知道這麼多年過去了這個功能實用化沒有,但是它絕對是可以實現的。可是為什麼局限在做手術上呢?

也許未來可以這麼操作。比如我人在北京,我要去上海做一件什麼事情。上海有公司提供「化身出租」服務。這是一種人形、或者更簡易的機器人,能到處移動,有手有眼睛。我在北京戴上 VR 頭盔和手套,直接操控這個機器人去做各種事情。我可以上街,可以搭車,可以跟人握手,可以說話,可以拿個粉筆在黑板上寫字,可以給人提供保護,甚至可以照顧病人。

而化身周圍的人都戴著眼鏡,他們感覺就好像我本人在現場一樣。

理論上,化身可以做一切工作。當然化身不能吃飯,但是吃飯這種生理活動本來就不是工作的一部分。那請問在這種情況下,人在哪裡工作和在哪裡居住,還有關係嗎?這是終極的遠程工作。


其實現在就有化身,只不過一般都是從事危險工作的機器人,5G 時代這個技術有可能大發展……而這也讓我們想到,化身可以用來犯罪。

*

所有這些設想都不是科幻,它們都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我只是做了一點簡單的外推。這些技術對人工智慧什麼的要求都很低,純粹就是個信息傳遞的問題。如果未來是這個樣子,那我們想想,人的價值觀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簡單的信息將會失去價值。如果用簡單信息就能做一件事情,那這件事就應該以虛擬的方式、或者以化身的形式去做。日常工作、包括開會,都是簡單信息的事情。人們現在就已經恨不得禁止使用語音討論工作,全都是微信文字討論。

凡是親臨現場去做的事情,一定是為了某種體驗。如果一個旅遊景點僅僅是好看,那我戴上頭盔就去了,何必親自去呢?我們親自去旅遊,一定是為了感受視覺和聽覺這種簡單信息以外的東西,比如當地的空氣、溫度、食物的味道、建築物的質感。

知道,很容易;感受到,則會很貴。

體驗包括對危險的體驗。人們可能會覺得不用化身、去親自做一些有危險的事情,才是真的活著。

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對「真實」可能會敬而遠之。羅輯思維最近有一期節目說人們去烏鎮並不是真的去體驗古鎮生活 —— 真的古鎮生活並不好玩。也許未來我們對一切事物都是這樣的態度。我們是選擇性地體驗。

我們也可以想像到,會有很多人非常反感這些虛擬的東西。他們刻意不戴眼鏡,幹什麼事情都要親力親為,他們認為真實是唯一值得追求的東西。他們以直面真實拒絕虛擬為榮。


但如果你想徹底拒絕超現實,你也應該拒絕看電視。因為電視本質上也是虛擬現實,只不過技術上落後很多。

*

現在的 VR 設備仍然很初級,頭盔很笨重,戴時間長了難受,而且畫面解析度明顯不夠。我在 VR 世界裡常常發現很多地方畫面處理得不是很好,不真實。


但是我摘下頭盔,走出家門,看看天上的雲和路邊的樹,有時候會覺得真實世界裡的圖像,渲染得也不是很好,感覺不是很真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