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富先老」已至,政府、家庭和市場該如何解決養老難題?

活粒 發佈 2020-01-17T22:02:30+00:00

與此同時,在經濟較發達地區,鼓勵市場力量參與養老事業,對於滿足人們差異化需求,減輕政府和家庭負擔,並提供投資和就業機會,也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養老問題的進退成敗,不僅將決定中國養老事業的績效,也將影響到我們能否成功建立老有所養的和諧社會,需要人們綜合考量妥善解決


社評

中國的老齡化在加速。這意味著中國將面臨越來越大的養老壓力。如何盡到政府應盡的公共養老義務,並充分激活市場化養老的功能,同時發揮中國固有的家庭養老優勢,是擺在相關各方面前的一個考題。其進退成敗,不僅將決定中國養老事業的績效,也將影響到我們能否成功建立老有所養的和諧社會,能否順利實現中國夢,也是對中國國家治理能力的一個重大考驗,需要人們綜合考量妥善解決。

養老兼具公共屬性和市場屬性,保障公民安度晚年是政府應盡的義務,而個人和家庭根據自身資源和支付能力的不同,也有選擇差異化養老的權利。

從政府層面來說,在考慮到財政支付能力現實的基礎上,量力而行儘可能擴大養老保障覆蓋的範圍,儘快統一城鄉養老體系,建立全國統一的養老保險支付體系,保證養老金足額按時發放,顯然是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此同時,在經濟較發達地區,鼓勵市場力量參與養老事業,對於滿足人們差異化需求,減輕政府和家庭負擔,並提供投資和就業機會,也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不少投資機構看中了養老的商機,也進行了不少投資,但成功舉辦者並不多見。這其中有投資機構好高騖遠,缺乏涉及舉辦養老事業的專業技能和經驗的原因。不少投資機構沒有意識到,辦好養老機構並非找好一塊地,配上一群陪護人員那麼簡單,還需要很多配套設施和資源,比如醫療資源的便利性、如何專業化地滿足老人的各種需求等。

此外,還有不少投資機構一心想掙快錢,未能充分認識到中國老年群體整體上未富先老的現實,所舉辦的養老場所要麼收費過高超出大多數老人及其家庭的承受能力,要麼過於注重金融化操作,打著養老地產等名目行圈錢之實,如此一來二去讓有商業化養老需求的老人們視之為畏途。總之,關於市場化養老,亟須各方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拿出適合中國基本國情的方案來。

因此,考慮到中國老齡人群和普通家庭的收入現狀,現階段中國的養老事業不能過多推給市場。而考慮到獨子化和少子化的現狀以及年輕人面臨的工作家庭壓力,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也難以成為主力。綜合考量之下,政府、家庭和市場三結合養老還是最為現實和妥帖的方式。而考慮到中國國土規模的巨大和國情的複雜以及地方發展水平的差異,養老模式應該更強調因地制宜,政府、家庭和市場三者間的組合方式可以多種多樣,而不宜一刀切。

政府應當充分發揮保基本的作用。鰥寡孤獨老人應該由政府養起來,為他們提供基本的養老保障。針對相對落後地區的養老需求,政府也應當發揮主要作用,投資建設一批能提供基本養老服務且價格適宜、老百姓負擔得起的養老設施,並提供基本的養老醫護人員和配套的公共醫療資源。

而對於承擔養老的家庭,政府可在所得稅等方面以家庭為單位進行適度減免,從而對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提供正向激勵。

對於那些經濟較發達地區,政府可更多鼓勵市場化和商業化養老。當然,政府應為此做好各方面的統籌規劃工作。實踐表明,為鼓勵和引導市場化商業化養老,在很多資源的配套方面,政府還有很多文章可做。比如,大力推廣基本養老保險之外的商業養老保險,為之提供更多的稅收優惠等。比如可以進一步擴大養老金提取和醫保報銷異地辦理的地域範圍,並進一步提高便利程度。比如為提高養老機構的專業性,可以針對性地提高大專院校養老專業的設置,並在職業教育體系內針對性加強養老醫護人員的培訓項目。

此外,針對市場化養老的投資機構和承辦機構,除了加強監管和指導外,還應進一步做好其與公共資源的協調和對接程度,更好地將其納入養老和公共衛生設施網絡,以便更好地發揮協同效應,共同做大養老資源池。

(本文首刊於2019年11月11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活粒為《財經》雜誌 科技與健康團隊 的新媒體項目,堅持獨立、獨家、獨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