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不敢出兵函谷關?史記說的太誇張,秦國從來都不是吃素的

一道知衡 發佈 2020-01-17T22:35:40+00:00

《史記》對於謀士蘇秦的描述有這樣一段:蘇秦成功遊說六國「合縱」,鉗制了秦國繼續攻伐的腳步。所以說,《史記》中記載,秦國15年不出函谷關可以理解,但是說「不敢出來」就實屬誇張了。

《史記》對於謀士蘇秦的描述有這樣一段:蘇秦成功遊說六國「合縱」,鉗制了秦國繼續攻伐的腳步。此後,蘇秦佩戴六國相印回到趙國,被封為「武安君」。趙國將六國軍事聯盟的合約書送交給秦國,秦國害怕,從此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滅西戎12國、開疆千里的大秦竟然會被一紙合約嚇住嗎?

蘇秦既約六國從親,歸趙,趙肅侯封為武安君,乃投從約書於秦。秦兵不敢闚函谷關十五年。


這份軍事聯盟合約書到底厲害在哪。

這紙合約的內容就是六國合縱,「合縱」聯盟是蘇秦追隨一生的策略目標,他苦讀《周公陰符》,為的就是以自己的謀略大放異彩,成就人生輝煌。經過不懈的努力,蘇秦差點把嘴皮子都磨破了,終於完成了這個可以影響戰國形勢的聯盟。

合縱的目的就是以韓、魏、燕、楚、趙、齊的合力抵制秦國的侵吞和襲擾,不論秦國出函谷關進攻哪個國家,其他諸侯國都可以派兵救援,斷秦後路,時機成熟,甚至可以直接打入函谷關,讓秦從此覆滅。

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有點殘酷。優秀的策略成就了蘇秦的名聲和地位,但是這六個國家卻是各懷鬼胎,一點也不團結。合縱聯盟存在還不到一年就瓦解了。

軍事聯盟為什麼失敗?

秦國一直就不是吃素的。從蘇秦合縱開始,秦國已經洞察了六國的動向和策略轉變,一方面秦國重用張儀施展反制措施,暗中破壞「合縱」,一方面派公孫衍實施反間計劃。

《資治通鑑》:公元前332年,秦惠王使犀首欺齊、魏,與共伐趙,以敗從約。


犀首就是公孫衍,秦國派他出使了齊國、魏國,威逼利誘之下,兩國同時進攻趙國。位於南方的魏國和位於東方的齊國共同發難,趙國顯然吃不消。這時的蘇秦還佩戴六國相印舒坦的待在趙國的武安君府中,聽到此事嚇得一驚。趙王認為,罪魁禍首就是蘇秦,他牽頭的聯盟剛剛成立,兩個國家就臨陣倒戈,這聯盟是到底幹什麼用的?

蘇秦非常害怕,留下一句「誓要報仇」,匆匆逃往燕國。就這樣,趙國派蘇秦千辛萬苦促成的軍事聯盟瞬間瓦解。逼不得已,趙國決堤了黃河之水,沖走了齊國、魏國的軍隊,自己也損失不小。

蘇秦去趙而從約皆解。趙人決河水以灌齊、魏之師,齊、魏之師乃去。


仔細想想,秦惠文王和張儀對於六國一團和氣,怎麼會置之不理?那些湊在一起日夜圖謀秦國土地的人,秦國用行動給他們送去了威懾。秦國是一群西北的狼,他的目的就是要吃肉,要發展族群,要更多的地盤。六國要聯盟?秦王和張儀不知道有多少種辦法來破壞。

《史記》說秦國15年不敢出函谷關,這句話有點誇張。

蘇秦「合縱」之後,公元前330年到公元前328年,秦國一直在打魏國這個鄰居。魏國不是要同意合縱嗎?魏國不是要聯合其他國家來攻打秦國嗎?秦國偏偏不放過他,歷時三年,攻取魏國8座城池。由於之前齊國、魏國一起攻趙,聯盟合約已經失敗,獨自抵擋秦國大軍的魏國苦不堪言。

公元前330年秦伐魏,圍焦、曲沃。魏入少梁、河西地於秦……公元前328年秦公子華、張儀帥師圍魏蒲陽,取之。


隨後,秦國又照顧了一下義渠君這個鄰居,順便在張儀的輔佐下稱王。了卻心事,秦國又一直抓住魏國追著打,從公元前324年到公元前319年不斷的進攻魏國,期間還派張儀到魏國為相,秦王、張儀兩人暗通,迫使魏國向秦國稱臣求和。

三二四年 秦張儀帥師伐魏,取陝……公元前三一九年 秦伐魏,取鄢。

直到公元前318年,五國聯合進攻秦,這個壞鄰居才對魏國善罷甘休。從公元前333年到公元前318年,這15年秦國確實沒打其他諸侯國,也沒離開函谷關太遠,但他真的沒有老實地待在家裡。秦把魏打的叫苦不迭、軍民怨聲載道,就連魏王估計心裡也要罵蘇秦幾百幾千回了。

所以說,《史記》中記載,秦國15年不出函谷關可以理解,但是說「不敢出來」就實屬誇張了。

參考資料:《史記》、《資治通鑑》

原創聲明:本文由一道知衡原創,謝絕抄襲。

文:李偵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