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境鑄劍》研討會:紅色題材的創新,精神化與人性化缺一不可

影視獨舌 發佈 2020-01-17T23:09:29+00:00

古田會議召開90周年之際,電視劇《絕境鑄劍》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此外,《絕境鑄劍》是在用講故事的方式講精神,將古田會議上產生的重要思想理論,通過一個故事講出來。

古田會議召開90周年之際,電視劇《絕境鑄劍》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這部具有濃厚福建地域特色的劇作,是近年來「閩派」電視劇的代表作之一。2019年12月26日開播至今,《絕境鑄劍》已播出過半,圍繞此劇的播出效果,劇中的人物塑造,以及其在紅色革命題材創作中進行的創新嘗試,來自各界的專家發表了各自的觀點。

中廣聯副會長李京盛首先提出,社會上對於革命歷史題材的新關注,為創作帶來了新機遇。而《絕境鑄劍》將集中在一個地方的紅色資源進行深度開發,系列化表達,這在以往的創作中是沒有出現過的。

此外,《絕境鑄劍》是在用講故事的方式講精神,將古田會議上產生的重要思想理論,通過一個故事講出來。這種做法很難,但是值得給予鼓勵和肯定。

中共黨史學會秘書長黃如軍也有同樣看法,並從專業角度指出,在當時的實際條件下,如何以無產階級的思想改造軍隊,建設軍隊,這一過程在過去的文藝作品裡,沒有詳細表現過。《絕境鑄劍》的主創團隊抓住了這一點,難能可貴。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李準則從劇作對歷史的深刻理解和詮釋上,進行了評價。對當年革命的形勢、原因、初心,劇作都從當代視角進行了詮釋。指出革命是使當年的老百姓在生活和精神上都獲得尊嚴的途徑,這樣的闡述,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單純的階級鬥爭觀點。

劇作以一支隊伍和一個根據地的變化,來全面詮釋古田會議。劇中的人物身上,能看見歷史人物的原型,實虛之間,具有人性的豐富性。李准認為,這為革命和人性關係的深度發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為革命領袖形象和紅軍幹部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新的啟示。

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專家李躍森則提出,人物信仰形成的過程是曲折而真實的。這種不斷克服自私的過程,讓人物顯得真實可信,也顯得非常可愛。

同樣在人物塑造上,《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袁新文指出,《絕境鑄劍》是一部把個體成長和集體成長結合起來的作品,軍隊的成長要靠信仰的力量,這一點表達得比較充分。但在個體人物塑造上,還是有些單薄,從窮小子到指揮官的成長,還可以有更好看的故事。

對於劇中反派「馮禿子」的塑造,解放軍藝術學院教授邊國立,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偉國等幾位專家也都指出,這一形象有些過於臉譜化,雖然是邪惡的代表,但缺少必要的背景介紹,不夠立體。

《絕境鑄劍》這一片名,也是研討會上專家們討論的重點之一。原總政藝術局局長汪守德表示,「鑄」字表現出了經歷各種磨難的過程,同時也是電視劇所展現給觀眾的價值所在。

《光明日報》文藝部執行主任鄧凱則表示,以「鑄劍」比喻軍隊精神和原則從無到有的過程,本體和喻體非常貼切。

以重大會議,重大節點事件為題材的主旋律電視創作並不少,但如何把「會議敘事」轉化為具備戲劇性和歷史性的敘事並不容易。中國文聯電視藝術中心理論研究處處長趙彤表示,《絕境鑄劍》的「會議敘事」別開生面。

劇中沒有重要會議一開好事就立刻到來,人人舊貌換新顏的簡單直線進程,而是有各種矛盾、爭議、討論和決定。《絕境鑄劍》對「古田會議」的紀念,不是過去完成時的書寫,而是現在進行時的延展。

李躍森則補充,對歷史精神的準確把握,是劇作成功的關鍵。但在細節和歷史上,例如對當年物價的了解,所謂「一罈子大洋」能買多少物資的設計上,還需要進行打磨。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則再次強調,重大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對革命文化、紅色文化的藝術化傳播,具有先天的優勢。《絕境鑄劍》體現了一種對藝術規律和真實歷史的尊重,在創作的同時,也走近歷史,體味歷史,表達歷史。

會議最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副司長劉梅茹和中宣部文藝局副局長王強進行總結髮言。劉梅茹指出,《絕境鑄劍》除了在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創作上有所突破外,也進一步打造和樹立了閩派電視劇的品牌特色,形成了品牌效應。

王強則點出了《絕境鑄劍》的四點啟示,思想內涵和精神價值一定要藝術化呈現;實現創作資源和創作力量的優化組合;創作全過程都要始終堅持精益求精;注重系列化、品牌化和多媒體化的有力開發。

除了帶來寶貴經驗,《絕境鑄劍》也引發了創作者未來需要注意的幾點思考,如王強所說,如何有新的發現,如何有新的超越,如何有新的轉化?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