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毀一個在讀博士有多容易

海聚留學海聚海外 發佈 2020-01-17T23:31:33+00:00

我,生物博士在讀,六個月前,我抑鬱了。你可能聽過很多因抑鬱離世的明星,比如前段時間的崔雪莉、具荷拉。在為他們感到惋惜之外,很多人也意識到,抑鬱沒那麼遙遠。但還有這樣一個群體,很多人也經歷著難以想像的抑鬱折磨,卻往往被人們忽視,甚至被質疑。他們就是研究生。

我,生物博士在讀,六個月前,我抑鬱了。

你可能聽過很多因抑鬱離世的明星,比如前段時間的崔雪莉、具荷拉。在為他們感到惋惜之外,很多人也意識到,抑鬱沒那麼遙遠。

但還有這樣一個群體,很多人也經歷著難以想像的抑鬱折磨,卻往往被人們忽視,甚至被質疑。他們就是研究生。

半年的時間,我就經歷了一場從未有過的抑鬱體驗。

造成抑鬱的原因不需要多麼特別,抑鬱也從來不是一個原因造成的。當它們糾結在一起如山洪猛獸一般的來襲,心態崩潰不過就是一瞬間的事。

沒有電視劇里那種深夜痛哭、抱頭大叫的「狗血橋段」,起初我以為自己只是單純的心情不好,甚至沒有在意。但在短暫的心情沮喪以後,失眠隨之而來。

《小歡喜》中的喬英子被確診為中度抑鬱,嚴重失眠,她說「看到星辰和大海依然開心不起來」 。實際上,真正的抑鬱症患者可能連這樣記錄的力氣都沒有 / 電視劇《小歡喜》

從最初每個月失眠三五天,到後來每周失眠三五天。每個失眠的夜晚,我都會使勁閉著眼睛。裝睡其實還挺痛苦的,眼睛閉得越緊,大腦就越活躍,根本不受控制。

眼前電影般閃現那些讓我感到不快的時刻,一遍遍虛擬自己跟導師吵架吵到不可調和,然後瀟洒退學的場景。不得不說,這樣想想還挺爽。

可是暗爽過後,總要面對現實生活中的昏沉以及不安。

我只能用壓力太大,需要休息進行自我暗示,並告訴自己堅持一下,過了這段時間,一切就會好起來。

但堅持等來的並不是失眠好轉、心情平復,而是徹夜的皮膚奇癢,宛如《癢》唱到的「越搔越癢」。癢感只在晚上出現,偏偏在終於想睡的時候,與失眠狼狽為奸,夾擊本就精神脆弱的我。

我遊蕩在燦若白晝的不夜城,看到的卻是灰濛濛的燈,和燈下自己狼狽的影子,感覺世界的色彩消失了。不是看不到,而是感不到。

TED演講抑鬱症的體驗,「我的腦海中進行著一場葬禮,悼念者絡繹不絕」 / bilibili

這種情況持續了近一個月以後,我意識到這絕不是簡單的心情不好。於是我將我的情況告訴了一個學心理學的博士同學。

隨後我進行了貝克抑鬱量表測試(BDI)。測試結果:輕度抑鬱,中度焦慮。

同時她也告訴我,量表的測試結果只是臨床診斷抑鬱症的參考指標之一,讓我不必太有壓力。

看到結果後我更加確認情況比預想要複雜,所以在朋友的建議以及閱讀了一些關於抑鬱症的文獻後,我給自己規定兩個月的時間進行調整,如果情況沒有好轉,就去尋求專業幫助。

就在開始去了解抑鬱症之後,我才驚訝地發現,抑鬱症,在研究生群體中的情況著實不容樂觀。

在對抗抑鬱的艱難道路上,我,並不是孤身一人。

01

抑鬱中的研究生

你們並不孤獨

如果我提到這些人,陶崇園、陸經緯、侯京京、陳慧祥,大家聽說過幾個?這些飽受抑鬱症困擾的研究生,最終選擇用死亡的方式結束這一切,又引起了多少人的關注?

對於研究生的壓力,人們要麼不關注不在乎,要麼熟視無睹,甚至還有人覺得這群人是「讀書讀到牛角尖兒」,「小題大做不抗壓」。

社會、家庭和朋友,方方面面的不理解,加劇了研究生的無助。研究生教育看似風平浪靜,高產的文章,喜人的數量,「大躍進」式的發展,背後卻是以精神上的傷害為代價。

很多人以為研究生是做科研創新工作,實際上卻可能是不斷地重複實驗 / Pixabay

有人會說,現代社會競爭壓力都大,單獨將研究生群體拎出來太小題大做。但研究顯示,研究生群體中焦慮和抑鬱的發生情況是普通人的6倍以上[1]。

國際權威雜誌《自然》每隔兩年會對全球的研究生進行一次調查,2019年有超過6300名研究生參與了調查[2],其中有近700名來自中國。結果顯示,全球範圍內有36%的研究生曾因為壓力導致的抑鬱去尋求過幫助[2]。

這僅僅是因為抑鬱而尋求幫助的比例,有多少人在抑鬱中獨自煎熬,沒有及時獲得幫助,又有多少人在煎熬中不得解救,而走向極端?

一項小型研究的調查結果讓我感到害怕。調查顯示,7.3%的調查對象曾想過去自殺;2.3%正在計劃自殺[3]。

有的研究生同學,因為擔心無法畢業,患上了嚴重的抑鬱或者焦慮

以上內容我只想告訴大家,研究生的壓力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教育疏漏、個人案例。這種不良的精神狀態在研究生群體中正如同瘟疫一般散播開來。

長期處於巨壓下的研究生,真的不值得被關注嗎?

02

發不出論文,如同身在冷宮

不得不說研究生的地位十分尷尬。

首先,你是一名學生;其次,你是真正勞動在科研一線的准「科研工作者」。

研究生們至少面臨兩方面的壓力:作為學生隨之而來的成績、畢業、就業壓力,以及科研任務帶來的競爭和壓力。

可是無論成績也好,還是科研任務也好,最終都會歸結到一個點,SCI文章。

可能大家不太明白,為什麼好好的人會被一篇所謂的「論文」逼到精神崩潰。

密西根州立大學的一位博士,將自己申請獎學金、論文投稿的總共17封拒信做成裙子穿在身上。每一個能順利畢業的博士,背後可能都有一堆發不出去的論文

這麼說吧,沒有文章的研究生,就宛如沒有子嗣的嬪妃。

後宮的女人,無所不用其極只是為了生下一兒半女,因為只要有了孩子,就會多絲保障。對於研究生們來說,有了文章,無論你未來作何選擇都會輕鬆一些。

但文章不是你想發,想發就能發。

妃子可能會在殘酷的競爭中失去孩子,或者懷上死胎,在被折磨的死去活來後,孩子卻未能成活。

研究生也是一樣的道理,有多少人沒日沒夜的將時間花費在自己的課題上,經歷種種磨難,可最終發現課題假設不成立,「胎死腹中」,除了將時間和青春與死去的課題一併埋葬,毫無辦法。

頗高的年級讓你無望在畢業前孕育一個「孩子」,而新進入實驗室的同學無論時間還是精力都更多,這讓人如何沒有壓力。

常年無子的妃子不會得到皇帝的寵愛,在後宮中生活的舉步維艱;而常年沒有實驗成果的研究生,也沒有辦法得到導師的青睞,只得低眉順眼,灰溜溜生存。

讀研期間發不了SCI論文的研究生,相當於在後宮「爭寵」沒孩子的嬪妃 / 《甄嬛傳》

當然如果娘家有背景,皇帝也會把別人的孩子抱給她養。如同深受導師喜愛的研究生,也有機會將別人的文章,堂而皇之地據為己有,並以此為跳板,從此順風順水。

所以,在後宮,爭寵很重要。在實驗室,亦是如此。作為「冷宮」研究生,我十分清楚。

以上這些,僅僅是來自於實驗室的壓力。

不少學校和導師將文章作為考核畢業幾乎唯一的標準,沒有文章,等於無法畢業。延期畢業成為了一種無奈又唯一的選擇。

在你的同學朋友已經成家立業,有車有房的時候,你很可能因為延期太久且沒有文章而被「掃地出門」,而且是被扣發學位證的「凈身出戶」。

研究生,到底是接受訓練的科技儲備力量?還是發文章的工具?

一個合格的研究生,面臨的通常是讀不完的論文和書籍,但哪些是真正的專業需要,哪些是發論文的需要 / 希帕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2018年全國研究生在校人數273萬,畢業人數達到60萬[5]。預計到2020年,在學研究生人數要達到290萬[6]。

未來的競爭更加激烈,要想讓這些人都有文章,可能嗎?沒有文章的數量龐大的研究生,又該何去何從?

進入研究生的學習,只有「雞湯」告訴你,有文章有多好,卻沒人說過沒文章該怎麼辦。

研究生的整個生涯,似乎都在為了文章拼死拼活。

03

研究生生活,比996還辛苦

和你一樣需要文章的,還有導師。

後宮嬪妃依賴皇帝,而實驗室里,導師獨大。

有調查指出,有相當一部分研究生對自己與導師的關係,並不滿意[1][4],甚至受到過來自導師的霸凌[7]。

雖然在對中國的調查中,被霸凌和被歧視的人數比例相比更少,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研究生沒有遭受過不公正待遇。

浙江大學社會學系的馮鋼,在自己的微博上說,「拚死喝酒的意志」是某學生的驕傲。但在大學裡,很多學生喝酒也許不是因為意志強大,而是不得不如此 / 微博

我大膽猜想,可能是我們對什麼是霸凌並不了解,或者已經對霸凌習以為常而不自知。

國內很多實驗室,宛如私人工廠,學生們明里暗裡會將自己的導師叫作「老闆」,甚至有的導師會直接告訴學生,「導師和研究生,就是僱傭關係。」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導師,在其他導師和學生的面前,對自己在場的研究生做出評價,簡簡單單兩個字——「好用」。

作為一名學生,或者說是一個人,我可以想到很多的詞彙來形容,勤奮,努力,上進,虛心……而「好用」絕不是其中之一,因為能被「好用」來形容的,是工具。這讓我想起了《摩登時代》里只會擰螺絲的流水線工人。

卓別林扮演被資本家剝削的擰螺絲工人,如同一個沒有感情的幹活機器 / 《摩登時代》

當學生被導師這樣看待,兩者之間還有公平可言嗎?

導師自然也有導師的壓力,研究生也應該分擔科研的部分壓力,但是哪些需要學生承擔,承擔到何種程度,以及如何保障兩者之間的平等關係,卻是我們應該思考的。

除了與導師之間微妙的關係,生活和工作的不平衡,也是研究生壓力過大的原因[1][2]。

身邊的很多研究生同學都表示,讀研之後,幾乎沒有私人生活。「996」工作制對很多研究生來說簡直是奢望,因為他們花費在實驗室的時間絕不低於「996」。

沒有自己的生活,意味著無法從壓力大、任務重的工作中得到休息和釋放。

而這種超長工作、晝夜顛倒的情況幾乎已經是很多研究生的常態。就連著名院士施一公在公開場合談到研究生的基本素質時,都將「時間付出」放在了第一位。

但我卻十分不理解,為什麼在科研領域,大家要以「過勞工作」和「超時加班」為美德?

不少導師為了保證工作時長,甚至在實驗室里裝上指紋打卡器以及監控攝像頭,目的究竟是出於「督促」,還是「強迫」?

工作中的過勞工作還可以申請加班補貼、調休,研究生全周全天無休止的工作,卻連相應的保障渠道都沒有

在這裡解釋一下,作為一名生物民工,我對於不同實驗習慣十分尊重,如果你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狀態非常滿意,那麼恭喜你樂在其中。

我也非常理解科研競爭中「快人一步」的重要性,因此並不排斥加班。

可是將這種不得已,作為一種正確的價值和評判的標準,並要求所有人接受並適應,本身就是強人所難。

更可怕的是,處在這種價值體系內的人,習慣性將其一以貫之,層層加固。

04

收入低沒退路

堪比簽下賣身契

何況,超時工作背後,並沒有建立完善的支持體系和補助體系。

對於研究生來說,超時工作是日常,額外補助只存在於幻想。很多人的補助甚至不足以支持日常生活開銷,很多導師甚至還會剋扣研究生的補助,少發甚至不發。

想想自己身邊的同學朋友,想想自己父母一把年紀還要補貼自己,壓力如影隨形。

奇葩說辯手龐穎提到28歲讀研究生,一窮二白,焦慮真的在所難免 / @九爪小蟹

作為盛傳的「四大天坑」專業,他們除了要擔心研究生期間的生活費,還需要擔心研究生以後的生活和就業問題,雪球只能越滾越大。

對於我所在的生物專業來說,收入水平並不樂觀。即使拿到的薪水「相對」較高,也不能跟這些年的高強度付出成正比 。

頭銜高,付出多,收入少,這就是博士的尷尬現狀。尤其是海歸大量回國,讓原本擁擠的研究生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付出更多,產出不差,因為沒有海外經歷而被用人單位嫌棄,成為了土博士(國內讀博)的困境,也加劇了他們的緊張感。

每年都會有幾十萬的研究生畢業,擠入就業市場中,壓力不可能不大 / 希帕中國

看到這裡,肯定會有人想,念不下去就退學唄,難道是簽了賣身契的楊白勞嗎?

退學,對於很多研究生來說,比如我,是一天裡會閃過800次的念頭。但是退學並不容易。

我是碩博連讀生,學制是5年。相比於先碩士(3年)再博士(3年)的方式,碩博生似乎節省了一年。但是,碩博生通過考核轉博,中間不頒發碩士學位,只在博士畢業後頒發博士學位證。

如果退學,不僅是浪費了幾年時間精力,連碩士學位都拿不到,只能以非應屆高齡本科生的身份參與就業競爭。

也聽說過很多家境殷實的同學,有底氣選擇轉碩或者退學,但是對於更多寒門學子來說,回頭的成本根本無法承擔。

越是這樣,他們越被迫接受不公正待遇,也就更容易陷入抑鬱的困境。

05

關於「抑鬱」,可以做些什麼

寫這麼多,只是想告訴大家,研究生們所面臨的抑鬱,並不是個人「矯情」、「想不開」,背後實在有很多現實原因。

我目前狀況已經有了很大改善,上個月測試,情況已經恢復了正常。在這裡我並不會詳細分享我對抗抑鬱的過程,因為每個人的狀態不同,解決辦法也不會相同。

但是有幾點我認為是共同的,大家可以參考。

第一,傾訴。

傾訴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能找到懂你境遇的傾訴對象,著實有些困難。但是,我還是建議大家要學會「吐槽」。

我個人不是很建議大家和父母傾訴自己的狀況,因為父母或許對抑鬱的理解還停留在「神經病」的層面。陪朋友去醫院的時候,我就親眼看到一個父親對自己患有抑鬱症的女兒幾乎破口大罵。

在電影《82年的金智英》中,金智英就有抑鬱症狀,而她的婆婆則並不理解,甚至認為這樣會影響兒子 / 《82年的金智英》

父母不懂你的狀況,看似冷酷,實則必然。對於他們來說,抑鬱症本就很少見。有研究證實城市發展和抑鬱症發生有著緊密的聯繫[8][9]。

有些人或許會想,導師有更加豐富的人生經驗也許能傾訴。但是,事實卻遠非如此。

一方面,學生擔心暴露自己的壓力會讓導師產生負面看法。另一方面,導師如果跟學生溝通不暢,也會加劇誤解。

並不是說「天下導師」一般黑,也不是說研究生抑鬱錯都在導師。有的學生也會找導師好好溝通,反正我是不敢的。

在一些國家,學生之間會成立「互助會」,在這裡大家可以分享經歷,訴說痛苦以及尋求幫助。但我周圍幾乎沒有聽過這種實體互助會,哪怕是線上交流群,一旦得到上級「關注」,隨即會被勒令叫停。

所以傾訴,只是看似簡單。

第二,尋找愛好。

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愛好,非常重要。尤其是一些動手活動,會極大的緩解內心的焦慮,讓你感到快樂。我個人就從畫畫以及粘土中找到了極大的樂趣,甚至有點欲罷不能,算是我在抑鬱期間的一點收穫。

超輕粘土製作海綿寶寶,這樣的活動會讓人內心感到平靜 / bilibili

在這段時間,我還開始科普文寫作。原本寫科普文只是為了分散一下注意力,不要過度地關注於實驗、畢業這些讓我心煩的事情。

沒想到一次意外的機會,我竟然靠寫科普文賺到了一點零花錢。

不得不說,在這個艱難的時刻,不多的稿費對於我自信心的恢復至關重要。有錢能不能使鬼推磨我不知道,賺錢能讓我快樂倒是真的。

雖然後來事情敗露,老闆在組會上當著實驗室所有人直接否定了我寫的文章,並勒令停止,但是恢復的自信沒有被打倒。

不是說大家要放棄學業去賺錢才能改善情緒,只要是能找到讓自己開心的愛好,都會讓你感到生活不易,但美好。

第三,尋求專業幫助。

專業幫助無疑是最能有效的幫你解決問題的方法。專業心理諮詢,抗抑鬱藥物的使用,可以最直接改善你的現狀。

以上這些,是我們個人能採取的應對抑鬱的措施。但是研究生的抑鬱問題,並不只是需要個人去改變。

調查顯示,中國博士生有40%尋求過幫助[4]。然而在那些尋求過幫助的人中,只有10%的學生在學校得到過有益的幫助,而在世界其他地區,這個數字是28%[2]。

大多數時候,你只能看到研究生們拚命學習,卻看不到他們背後承受的心理煎熬 / 希帕

在美國很多高校的主頁上,都會有心理諮詢的項目。很多美國高校都會定期發布學生心理及精神狀況的調查報告,有的放矢的採取措施保障學生的精神健康。

不過好在,目前很多研究所和高校也認識到了此類問題的嚴重性,並開放了心理諮詢的渠道,有了開始,也就有了希望。

研究生的心理狀況、工作壓力、就業環境等,很多並不是只靠研究生自己就能解決的,他們還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支持。而不是只能等鮮活的生命敲響警鐘。

如果不能正視這些現狀,即便是個人的悲劇,也會被時間蓋上一捧黃土,無論它曾是怎樣鮮血淋漓。

如果你對留學申請有疑問,歡迎聯繫海聚留學的老師哦。海聚醬,微信:hedgexch7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