鸕鶿堪稱潛水冠軍,它是如何捕魚並被漁人馴化的?

萬卷千城 發佈 2020-01-17T23:45:38+00:00

鸕鶿非常善於潛水,厚厚的躊腳像強有力的劃漿,猛然扎入水中,少則2至3米,最深可潛入水下10來米,時間可達數分鐘,堪稱潛水冠軍。

鸕鶿是一種較大型水鳥,又稱「魚鷹」,外形像鴨子,所以漁民也稱其為「水老鴨」。不過,鴨子的嘴是扁的,它的嘴卻像老虎鉗,前端有個鉤狀喙。鸕鶿非常善於潛水,厚厚的躊腳像強有力的劃漿,猛然扎入水中,少則2至3米,最深可潛入水下10來米,時間可達數分鐘,堪稱潛水冠軍。


它的眼睛發綠,能夠在水中尋找各種魚蝦。但鸕鶿捕到魚之後,卻不能立即咽下,必須把魚叨在水面上一丟,才能咽下。所以漁民就利用它們的這種特殊習性,將其馴化來捕魚。

如何馴化鸕鶿捕魚

鸕鶿在全國各地都有分布,主要分布於長江中下游一帶水鄉。因為這裡水草茂盛,魚類繁多,最適合鸕鶿繁衍生息。馴化鸕鶿捕魚,在我國民間有著十分古老的歷史。東漢楊學撰寫的《異物志》裡面,就有馴化鸕鶿捕魚的記載。


馴化鸕鶿捕魚並非易事,漁民不僅要有耐心,更需要經驗。一個漁民要馴化鸕鶿,首先要懂得每一隻鸕鶿的脾性,如何給它們喝水、餵食,如何讓它們聽從指揮去捕魚等等,這些都很有講究。

鸕鶿的馴化時間,是從出生4個月後開始。6個月後,漁民開始在其脖子上栓線,所栓的一般是稻草芯。當然,栓稻草芯也很有講究,不能緊也不能松,要有一定的適度,比如鸕鶿的囊周長6厘米以上,栓線則一般在4厘米左右。因為若鬆了,顱鵝在捕魚的時候就會把魚吃下去,吃飽了就不願捕魚了;拴緊了,則捕的小魚咽不下去,影響它們捕魚的情緒。


獎勤罰懶,是漁民們馴化鸕鶿的一個重要秘訣。鸕鶿捕到大魚之後,立刻給它一條小魚作為獎賞,還要用撈網把捕到大魚的鸕鶿和魚高高舉起來,讓其他的鸕鶿羨慕。對那些只想在水中嬉戲、不勤勞捕魚的鸕鶿,則少餵食,讓它們長記性。

在馴化的過程中,那些性情始終懶惰的鸕鶿,會被主人淘汰,成為野鸕鶿。表現好的鸕鶿,將一輩子守候在主人身邊,聽候主人的差遣。漁民對自己家的鸕鶿很熟悉,並根據鸕鶿的長相、性格、能力等,給它們取上名字,如「大老蒼」「旋刀黃」「快貓子」等等。


在鸕鶿捕魚的過程中,漁民們就直接呼喊這些名字。鸕鶿們也知道主人在叫誰,會按照主人的意圖去幹活。等到鸕鶿的喉嚨鼓得差不多時,鸕鶿會主動或在主人的提醒下回到船上,等把魚取出來之後,再餵給它們幾條小魚,然後又放回水中,繼續捕魚。

鸕鶿的壽命約20齡,最佳的捕魚年齡是3到7齡,一隻鸕鶿可以捕魚10年以上。在長年的朝夕相處中,漁民與鸕鶿之間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任何一隻鸕鶿老死,對他們來說,都是一件痛心的事情。他們會像安葬自己的親人一樣,將勞作一輩子的鸕鶿埋葬。

鸕鶿捕魚的過程

漁民放鸕鶿所駕駛的,多為一丈多長的柳葉小舟。船頭稍微上翹,船身狹長,小巧靈活。行駛時搖小櫓,時而也劃漿。放鳥時用竹蒿,操作靈巧。猛撐一下,小舟快如離弦之箭。撥一下水,漁舟旋轉自如。小船的前艙為活水艙,用來存放捕來的魚。


船艦兩旁,則蹲棲著4至10隻鸕鶿。它們昂頭挺胸,時而展翅撲騰幾下,時而用嘴在整理羽毛,好似戰士整裝待發。也有些地方,是以竹筏來代替漁船,俗稱「顱魚排」。

鸕鶿捕魚,大致有兩種方式:一是放漂,讓鸕鶿順著流水沿江漂流而下,漁舟緊隨其後,並不停地驅趕鸕鶿潛水捕魚;二是圍潭,即在江河三岔口的水深且寬闊處,漁人先在河面上下絲網圍成一個大圈子,視為在水潭中捕魚,即為「圍潭」。


放鸕鶿,可單船,也可多船聯合作業。到達漁場之後,漁民們先將細草繩栓在鸕鶿的脖子下端,而後把鸕鶿趕下水去捕魚。漁民不時地用竹筏擊水,口裡不停地吆喝著,這樣既驚駭魚類游竄,便於鸕鶿發現,又可以鞭策鸕鶿努力捕魚。

鸕鶿在水面上游來游去尋找獵物,一旦有魚從它們身邊游過,它們就會一個猛子扎入水中,專啄魚的眼睛和腮窩,死死咬住不放,魚則拚命地撲騰。這時候,水面上會泛起層層波紋,漁民們便知道它們捕到魚了。

鸕鶿捕到魚銜出水面後,即游到船邊。漁民用竹筏將它們引上船,將魚取下後,餵一條小魚或魚塊作為獎賞,再趕它下水捕魚。若遇到大魚時,幾隻鸕鶿會合力捕捉。它們有的啄魚眼,有的咬魚尾,有的叼魚鰭,配合得非常默契。而後,齊心協力將大魚抬上來。

有經驗的漁人,還能夠根據鸕鶿發出的不同聲音,知道鸕鶿發現了大魚或者發現了魚群。主人會根據信號的緩急,或者跟上鸕鶿,或者通知其他鸕鶿到魚群逗留的地方去捕魚。

每次作業一般一個小時左右,然後讓它們上船休息半小時再下水。一天作業,一般不超過三次。鸕鶿在水裡的時間長了,不但捕魚的效率低,還會把它們累壞。


休息時,漁人將竹筏插入水中,將小船固定住。又一次下水作業之後,漁人讓鸕鶿在小舟上稍作休整,漁人則蹲在船頭,點燃一袋旱菸,眯縫著眼吸著。悠閒的樣子,如同船舷上那幾隻正在整理羽毛的鸕鶿。

一隻經過馴化的盧鵡,每天最多能捕獲10公斤左右的鮮魚,而每天只吃不到一公斤的小魚即可。對於漁民們來說,其收入相當可觀。因此,鸕鶿被漁民們稱為「漁家寶」。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一隻經過馴化的鸕鶿,其售價能抵得上一頭牛犢。


放鸕鶿這門手藝也要經過師傳,並不是說會撐船撒網就可以放鸕鶿。放鸕鶿,不僅要掌握鸕鶿的生活習性,學會如何飼養,更重要的一點是要懂得與它們交流,如何馴化它們捕魚。故而,這門手藝多為家傳,漁人多為父子、叔侄或族裡的兄弟關係。

從20世紀90年代起,隨著漁業資源的日益枯竭,餵養鸕鶿成本的加大,以及現代捕撈方式的發展,以鸕鶿捕魚的傳統漁業方式,在我國民間的大部分地區銷聲匿跡了。只有中國雲南、廣西、湖南等地,仍有人馴養鸕鶿捕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