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的原因與對策

劉蓬教授 發佈 2020-01-17T00:31:26+00:00

毋庸置疑,這個火種是極為寶貴的,一旦它熄滅了,生命也就終結了,人體就成了一具殭屍。人體有三焦,下焦有肝腎,中焦有脾胃,上焦有心肺。


筆者的門診中,很多患者動不動就說自己「上火」了,有些人將身體出現的任何不適都歸結為「上火」,也有些人將吃了「熱氣」的食物(如煎、炸的食物或含有辛辣的食物,或火鍋)後出現的各種不適歸咎於「上火」。

一旦得出「上火」的結論,便急不可耐的吃寒涼清熱的藥物或食物,而且患者從此得出結論:他(她)的體質只適合吃寒涼的食物,不能吃溫熱的食物或藥物。

這一認識流傳之廣,大大超乎人們的想像,「上火」幾乎成了很多現代中國人的口頭禪及一切病因的代名詞,尤其在廣東,人們畏懼溫熱的藥物或食物如同害怕毒品一樣,將寒涼食物當做保健品一樣看待,視清熱下火的藥物為家庭必備的救命稻草。

究竟何謂「上火」?人體的「火」從何而來?一上火就該吃寒涼而拒辛熱嗎?果真這樣簡單,病人就不會越來越多了,因為寒涼的食物或藥物隨處可見,為何就滅不掉這個「火」呢?

何謂上火?

因火熱上炎而出現的症狀簡稱「上火」,多容易在人體上部的頭面五官出現症狀。一般來說,如果出現咽喉紅腫疼痛、牙齦腫痛、頭面五官長癤腫,或咽乾咽痛、咽部灼熱感、口腔潰瘍、臉上長痘等症狀反覆發作,從中醫的角度來判斷,可能多與「上火」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頭面部的任何症狀都可以用「上火」來解釋,如果出現鼻塞、流清涕、打噴嚏、咳嗽、咽異物感、頭暈、耳脹悶、耳鳴、耳聾、頭面部陣發性神經痛等症狀,大多與「上火」無關。

火從何來?

要知道「火」從何來,還得從人體的陽氣談起。大自然的陽氣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人體亦然。這裡重點要談的便是「冬藏」,即陽氣在冬天是要藏起來的,人體內與冬藏相應的是腎,腎在五行屬水,故常稱「腎水」。

人的陽氣除了維持日常生理活動之外,多餘的陽氣應該被收藏在腎水之中。在《易經》里,水對應的是坎卦,坎卦是一陽爻藏於二陰爻之間(如下圖),這個收藏在二陰爻之間的那個陽爻就是人體的真陽之氣,或者叫「火種」、「相火」,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如同汽車的發動機一樣。

毋庸置疑,這個火種是極為寶貴的,一旦它熄滅了,生命也就終結了,人體就成了一具殭屍。大自然的規律,凡是寶貴的東西一定是深藏不露的,否則很難長久保持,人體這個寶貴的火種就深藏在軀幹下方的腎水之中。

陽氣的天性是往上走的,如何能保證它藏在軀幹的下方而不往上衝出來呢?大自然給它設計了三道防線:

一是腎水。

水是陰寒的,其性趨下,而且水的量是火種的二倍(即坎卦中的二陰爻),利用水的陰寒趨下的特性將火種包藏起來,使其不上沖。

二是脾土。

人體有三焦,下焦有肝腎,中焦有脾胃,上焦有心肺。脾在五行屬土,故常稱「脾土」。腎水居脾土之下,如果腎水藏不住這個火種,往上走到中焦時還會遇到脾土的阻隔,可以使衝出來的這個火種再降到腎水中。

三是肺金。

五行中,肝屬木,肺屬金,肝木主升,肺金主降,如果脾土也擋不住相火上沖,走到上焦就會遇到肺金,肺金如同人體的秋天,可以迫使陽熱下降到土中,再利用脾土使其下降到腎水中。

正常情況下,藏在腎水中的陽氣在肝木的升提作用下隨著腎水一起到達全身各個部位,發揮溫煦的作用。所以,無論是在動態還是靜態下,陽氣總是與陰液合抱在一起的(如太極陰陽圖所示),稱為「水火既濟」,一旦陽氣離開了陰液單獨跑出來,那就是「上火」。


為何上火?

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注意保養,損傷了腎、脾、肺、肝的功能,就會破壞以上三道防線中的某一道或二道,或者三道,使潛藏在腎水中的陽氣往上衝出來,就表現為「上火」的症狀,「上火」這個詞形象地表達了陽氣往上走的這個天性。

當下的生活習慣中,最容易受到損害的就是脾胃。肆食寒涼、冰凍食物以及魚、肉、蛋、奶等高蛋白食物,已成為人們日常的飲食習慣,糟糕的是大多數人並不認為這些容易損害脾胃的飲食習慣是不好的,反而認為不這樣吃生活就沒有質量,而且沒有營養,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以妄為常」。

此外,由於工作關係常常造成飲食不規律,也容易損傷脾胃。脾胃受損則土不伏火,如同沒有灰土覆蓋的炭火直接暴露在外面,因此一吃煎炸、辛辣食品,則如火上澆油,立即出現「上火」症狀。

其次,現代人的生活作息規律,熬夜是常態(晚上超過23點尚未入睡謂之「熬夜」)。很多人誤以為白天與晚上睡覺的效果是一樣的,實際上一日之間也是有春夏秋冬的,晚上9點以後就屬於冬天了,冬天必須讓陽氣收藏起來,所以人就該睡覺了,否則陽氣不能按時收藏到腎水中就可能出現「上火」的症狀,經常熬夜的人容易反覆出現口腔潰瘍、臉上長痘、咽喉干痛等症狀,就是這個緣由。

還有,現代人無論哪個年齡,普遍慾望很多,急功近利,生活壓力大,導致情緒不穩定,易焦易燥易怒,而發怒最易傷肝,肝的特性是上升的,肝氣上升最易引動腎水中潛藏的相火一起上沖,出現「上火」的症狀,這就是所謂的「肝火」。


如何應對上火?

既然「上火」的實質是潛藏在腎水中的陽氣獨自跑了出來,就不能用清熱瀉火的辦法去消滅它。雖然清熱瀉火的辦法有時也可暫時緩解症狀,但人體的陽氣受損了,而且由於造成「上火」的真正原因沒有消除,隨後同樣的「上火」症狀還會反覆出現,人體寶貴的陽氣這樣反覆受損,體質就會越來越弱

所以用清熱瀉火來對付「上火」是「飲鴆止渴」的辦法,如同自己的小孩跑出去幹了壞事,不分青紅皂白地把小孩拉去槍斃了,壞事是暫時得到控制了,但小孩也沒有了。很多認為自己「熱氣」而經常服用清熱解毒藥、消炎藥及涼茶的人,體質越來越弱,就是這個道理。

究竟該如何應對這種「上火」呢?當然應該是將脫離了陰液監管而單獨跑出來的這個陽氣引回它的歸藏地,中醫稱為「引火歸元」,而且重點還在於防止它繼續跑出來。針對以上三種不同的病因,應對的辦法也有三招:

一是合理飲食,保護脾土。

脾為土,喜溫燥而惡寒濕。防止「上火」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大量吃寒涼的食物,其結果是進一步損傷脾土。正確的飲食應以糧為綱,多吃主食(如米飯或粥、麵食)以起到健脾的作用,使脾土厚實則可起到「伏火」的作用。

二是按時睡覺,避免熬夜。

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進行作息,使陽氣該收藏的時候能夠正常的斂藏,就不會脫離陰液的「監管」而變成「火」犯上作亂。

三是靜心修養,避免浮躁。

少欲知足,恬淡虛無,少一點自我,多一點利他,自然能保持快樂的心態,使情緒穩定,從而避免焦躁上火。

如果通過以上自行調攝仍不能解除「上火」的症狀,則應尋求真正的中醫進行指導,必要時輔以適當的中藥進行調理。


歡迎關注!

#健康養生##青雲計劃##健康科普排位賽##上火#@快問中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