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極速車王》:飆車絕非唯一看點,這些劇情設計與眾不同

伏龜影評 發佈 2020-01-17T00:37:09+00:00

《極速車王》也算是近期比較優秀的電影,看完之後儘是滿足。這個電影的主演為克里斯蒂安·貝爾和馬特·達蒙,前者出演過《蝙蝠俠》,不過我對馬特·達蒙印象比較深,他出演的《心靈捕手》讓我深深記住了這位演員。

《極速車王》也算是近期比較優秀的電影,看完之後儘是滿足。這個電影的主演為克里斯蒂安·貝爾和馬特·達蒙,前者出演過《蝙蝠俠》,不過我對馬特·達蒙印象比較深,他出演的《心靈捕手》讓我深深記住了這位演員。甚至,有的字幕組在翻譯時還加入了這樣的調侃,頗為有趣。


言歸正傳。《極速車王》目前在豆瓣的評分為8.5分,評價人數尚且只有兩萬多。稱不上「為人熟知」。看完這個電影之後,我認為這個評分是名副其實的。某種程度上,《極速車王》是一部「有待大眾挖掘的寶藏」。接下來,咱們就來聊聊《極速車王》。

(一)不要因為「傳記電影」就放棄這個影片

我承認,在看到「傳記電影」的標籤時,我猶豫過要不要看這個電影。在我印象中,傳記電影很難兼顧好看,因為它們要追求真實。而真實生活的故事往往戲劇性不是很強,很難用傳統的三幕式結構來設計劇情。

另外,傳記電影在創作的時候很容易淹沒在真實歷史的龐大信息量中,無論是人物傳記還是重大場合紀實,創作者往往第一感覺就是「信息爆炸、不知道從哪講起」。要從龐大的信息中挑選出最能刻畫人物、反映事實的場景,「捨得」二字是關鍵,也是甄別佳作與否的標準之一。

試想一下,在創作之初,你首先要非常了解某一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物事件,並梳理人生經歷,找出人生轉折的因果關係,這點就非常困難;隨後,你要挑選出「有效」、「必要」信息,詳述大多數觀眾不知道的信息,省去不必強調的信息,這進一步增加創作難度;如果要想兼顧故事性,那絕對是難於上青天。因此,意義深遠的傳記電影並非少數,但是好看的傳記電影卻非常少見。

儘管有這麼多創作上的困難,但《極速車王》依舊交出了讓人滿意的作品。如果因為「傳記電影」的標籤而放棄這個影片,那就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二)與眾不同的體育類故事設計

以英文片名直譯,《極速車王》應該翻譯成《福特VS法拉利》。按照往常的運動體育類電影的處理方式,法拉利應該是故事主角們的對抗力量。但很有意思的是,在《極速車王》中,法拉利只是應情景需要而出現的對手,電影甚至沒有刻畫任何一個賽車場上的對手。《極速車王》之所以顯得與眾不同,是因為它的對抗力量是福特的官僚體系。往小了說,福特高層由於看不順眼肯·邁爾斯,小人心思、千方百計的不讓他獲勝,這是電影的主要矛盾衝突。


正如電影中所說的,金錢買不了冠軍。冠軍的誕生,不僅僅需要優秀的車手和賽車,還需要整個團隊的齊心協力。在競技場之外,冠軍之路也存在著很多阻撓,尤其是官僚體系的腐朽。官僚體系不僅想要冠軍,還想要以他們的方式來實現冠軍,但偏偏他們對運動體育本身毫無了解,忽視了競技體育所需要的「純粹」。這種矛盾衝突已經超越競技賽場本身,使得整個電影更具廣泛意義。如果將賽車換成足球籃球、音樂舞蹈等,這種與官僚體系對抗的矛盾衝突也是成立的。甚至,在看《極速車王》的時候,我一度想到國足。

不像其他的運動體育電影,《極速車王》也沒有主角鍛鍊自己能力的情節,甚至不把對手當回事。幾乎從主角肯·邁爾斯登場,他就是王牌車手。在賽場上,他是最強的車手,注意力耐力持久,對賽道的各種細節有敏銳的把握,時機捕捉更是精準至極。在平日訓練和賽車改裝時,他具有敏銳的直覺和洞察力,對賽車的每個部件非常熟悉,駕車一圈就知道應該怎麼改裝,天賦異稟。唯一的問題在於,他能否有機會站在賽場上。阻止他奪得冠軍的不是車手,而是賽場外的官僚公司。

《極速車王》的結局也顯得與眾不同。提到運動體育電影,很多人想到的就是主角最後的勝利。某種程度上,這導致了運動體育電影的懸念變少。於是,很多運動體育故事在創作的時候會把重點放在如何獲勝、情感線、喜劇性等方面。在看《極速車王》的時候,我也非常好奇這個故事將會如何收尾,除了贏還能玩出什麼花樣。


仔細分析《極速車王》的結局,並將危機和高潮連貫來看,你會發現其中的故事設計非常精妙。危機時刻是一個有意為之的靜止場景,是在高潮動作之前讓觀眾屏息的場景。在《極速車王》中,車手肯·邁爾斯被告知要放慢速度,等隊友追上來後三台福特一同穿過終點線,從而達到宣傳福特品牌的效果。看到這一幕,相信大部分觀眾和主角一樣心中充滿憤懣。但是,當肯·邁爾斯暢享極速,不斷打破圈速記錄之後,他看著那條賽道,鏡頭一度靜止。這是他兩難選擇的時刻,是執著於自己的勝利與冠軍,還是不讓朋友難做、妥協服從安排?

當肯·邁爾斯做出讓步,放慢車速,與福特車隊同伴一同出現在終點線前,我們知道他學會了妥協,懂得了釋懷,放下了執念。可能有的朋友認為這是一種倒退,對其純粹競技精神的玷污,但成長道路上,妥協是不可避免的話題,非常現實。電影中有個鏡頭很好的反映了這種辯證,肯·邁爾斯的兒子對父親放慢車速非常不解,他認為要加速,而妻子則認為他成長了。這一鏡頭是肯·邁爾斯內心衝突的象徵,孩子般的執著與成人世界的妥協,他做出了選擇。


但這還沒結束。當肯·邁爾斯穿過終點線,卻得知自己並非冠軍。他愣神,然後走向好友卡羅爾·謝爾比,那一刻又是一處靜止的危機時刻,如果是以前的肯·邁爾斯,他可能會給謝爾比一拳,憤怒的質問。但是,他鬆了一口氣,並不是很在意,因為他享受到了賽車的過程,並表示明年再贏回來。這一刻,主角輸了比賽,贏了人生與境界,反諷意味油然而生。而這種反諷在結局尾聲進一步升華,肯·邁爾斯在賽後兩個月出車禍死亡,不僅印證了此前的伏筆,還帶來了「如果肯·邁爾斯再一次站在賽場必將奪冠,但他卻再也沒機會」的諷刺效果。那不僅是對官僚體系的諷刺,還是對命運的諷刺。

別忘了,《極速車王》是一個雙主角的電影,卡羅爾·謝爾比的危機高潮設計也頗為講究。在第二幕之初,卡羅爾·謝爾比在發布會上進行了一番演講,有一處有意為之的靜止片段。肯·邁爾斯原以為他將會提名自己,沒想到謝爾比頓了一下,轉而奉承福特老闆。此後,謝爾比面臨了一個又一個是否妥協的選擇,每一個選擇都是一個有意為之的靜止時刻,將他一步步推向官僚體系——直到關鍵時刻他做出了任性而高風險的高潮行動,將內心的憤懣噴薄而出。當然,《極速車王》儘管採用了雙主角線索,但卡羅爾·謝爾比依舊處於次要地位。


此外,在人物角色定位方面,卡羅爾·謝爾比處於【體育人士-官僚人士】的過渡地帶,偏向體育人士。而另一個公司高層李則是過渡地帶偏向官僚人士的代表,再加上體育人士的純粹極端肯·邁爾斯、官僚人士的極端代表里奧,《極速車王》在講述【體育-官僚】這一矛盾衝突時引入了非常豐富的人物角色,不同立場的不同選擇使得電影矛盾衝突富有多樣性與辯證性。

可以說,《極速車王》在篩選真實事件的信息時很有智慧,重要信息與次要信息的捨得做得非常好。同時,在講述【體育-官僚】矛盾時利用諸多角色,營造出「以小見大」的效果。這是一種難得的效果,很難實現,一旦實現就能讓電影具有更深遠的意義。正如前文所說,《極速車王》的矛盾衝突並不會讓人只想到賽車,由【體育-官僚】進一步升華就得到【理想主義-現實主義】的原型矛盾。從體育到音樂舞蹈,甚至再到教育職場等,都能見到這一矛盾的影子。這正是《極速車王》最優秀的地方。

(三)創意與次情節

除了充滿矛盾衝突的故事劇情外,《極速車王》在細節部分也有許多創意場景。同時,《極速車王》還將「車」的外部形象系統很好的貫徹始終。就在電影第一個鏡頭,賽車、轉速表、引擎聲等形象就出現了,並一直延續到電影的最後。甚至,很多日常場景的對話也通過賽車的形式來呈現,這使得《極速車王》的形象風格高度統一。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肯·邁爾斯與妻子的一段對話。妻子因肯·邁爾斯的不坦誠而發怒,開車的時候妻子特意猛踩油門來逼迫肯·邁爾斯說實話。肯坐在副駕駛座,儘管他已經習慣高速,但對妻子情緒化的飆車非常不安,這一段對話非常喜感,並且也具有濃濃的《極速車王》的印記。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細節也是讓人百看不厭,包括:兩個主角通過打架的方式來和好,妻子居然鋪好椅子像看戲一樣等他們停下來;妻子與肯·邁爾斯一段顧客角色扮演,表現出二人的小情趣,也表現出二人情感深厚;卡羅爾·謝爾比與福特老闆對話,一頓飆車比任何話語都有說服力;福特高層里奧在複述法拉利老闆的話時,特意加入了一些無中生有的謾罵之語,這一細節表現出里奧對老闆的不滿……這些細節進一步豐富這個傳記電影的觀賞性。


有些朋友提到,《極速車王》的次情節稍顯單薄,其所指的次情節主要是肯·邁爾斯與妻兒。不過,我倒認為《極速車王》的處理拿捏得很好。如果將《極速車王》拍成肯·邁爾斯的個人傳記,那麼固然需要強化家庭情感的次情節。但《極速車王》是雙主角並行,肯·邁爾斯為主,並且以福特賽車醜聞為主要事件進行展開的。這個時候,妻子和兒子的作用主要是用來反映主角的心理狀態。妻子象徵著現實主義的成熟與溫暖,兒子象徵著理想主義的美好與純粹,他們並非促成主角成長的關鍵,因而戲份相對不是很多,以免喧賓奪主。

結語

《極速車王》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電影,無論電影意義還是劇情故事本身,都做得非常優秀。由於這個電影人物眾多,主角就有兩位,因此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很難與單主角故事相媲美。畢竟這個電影推進故事的方式主要是橫向社會影響,而非縱向個人進展,這一坐標系的縱軸相對比橫軸要短一些。然而,二刷電影的時候只要重點關注某一人物,你還是能細品出《極速車王》在人物塑造上的「優美速寫」。總而言之,《極速車王》在我心中是一部很美的電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