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思燕:孩子成長是需要時間的,如果還不到這個階段我會選擇放棄

寶姐姐的教育小感 發佈 2020-01-17T01:10:06+00:00

一次霍思燕想讓嗯哼(霍思燕的兒子)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別人,但嗯哼非常不願意,這時霍思燕沒有生氣,也沒有強迫嗯哼。霍思燕說,她不想強迫孩子,她希望跟嗯哼以朋友這種狀態相處,並且她認為,孩子的成長是需要時間的,如果他的成長還不到這個階段的話,自己就會選擇放棄。

一次霍思燕想讓嗯哼(霍思燕的兒子)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別人,但嗯哼非常不願意,這時霍思燕沒有生氣,也沒有強迫嗯哼。霍思燕說,她不想強迫孩子,她希望跟嗯哼以朋友這種狀態相處,並且她認為,孩子的成長是需要時間的,如果他的成長還不到這個階段的話,自己就會選擇放棄。

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被試者是一對出生46周的同卵雙生子A和B。格賽爾先讓A每天進行10分鐘的爬梯實驗,B則不進行此種訓練。6周後,A爬5級梯只需26秒,而B卻需45秒。從第7周開始,格賽爾對B連續進行兩周爬梯訓練,結果B反而超過了A,只要10秒就爬上了5級梯。

為什麼嬰兒B後來只練習了兩周就反超了練習了八周的嬰兒A呢?

原來是因為46周就開始訓練爬梯,嬰兒的身體發育還沒有達到相應水平,所以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52周的時候,嬰兒的身體發育已經達到相應水平,這時候再進行訓練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父母要尊重孩子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當孩子不到這個階段的時候要學會放棄。

孩子的身心發展具有階段性,不可超越孩子身心發展的階段。

兒童的身心發展過程是一個不斷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從漸進性的量變到躍進性的質變的過程。整個發展過程表現出若干連續的階段,不同的階段表現出區別於其他階段的典型特徵和主要矛盾,這就是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我們都知道,孩子一般3個月時會俯臥,能用手臂撐住抬頭,4~6個月會翻身,7~8個月會坐會爬,1歲左右才會站立或獨立行走。那麼,如果我們六個月的時候就讓孩子學走路顯然是不現實的。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不少父母已經忘記孩子成長的階段性,開始「拔苗助長」,不僅沒有起到期望的效果,反而起到消極影響。

超越孩子身心發展的階段性不僅起不到積極效果,反而會產生消極影響。

從前有個宋國人,很想自己的莊稼長快一點,於是就去田裡把禾苗一個個拔高,一天下來十分疲憊但內心卻很滿足,他回到家告訴了他的兒子,結果他兒子跑到田裡一看,禾苗都枯萎了,這就是我們熟知的「拔苗助長」助長的故事。如果父母急於求成,不能尊重孩子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的話,那麼孩子就會像故事裡的禾苗一樣,不僅不能快速成長,還會對其造成巨大的傷害。

1、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


現在有些父母比較心急,有的想讓孩子快點學會走路,於是就越過讓孩子爬的階段,直接用學步車訓練孩子走路,雖然能較早讓孩子學會走路,但是卻容易把孩子雙腿壓彎,還容易形成扁平足。

我曾經在舞蹈班見一個媽媽帶著兩歲的女兒來諮詢,問女兒現在能不能學習舞蹈。雖說學習舞蹈能夠鍛鍊形體,提升氣質,但專業老師建議,學習舞蹈最好的年齡應該是七歲,過早學習舞蹈會影響兒童骨骼發育。

現在教育部禁止幼兒過早進行寫字練習,也是因為會影響手部肌肉的發展。

2、打擊孩子自信心,使孩子產生受挫心理。


超越了孩子身心發展的階段性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同時對心理發展也會產生不良影響。

有的家長過早讓孩子學習小提琴,我們都知道小提琴是入門比較難得樂器,經過很長時間學習孩子還是沒有起色,這時家長會對孩子著急,孩子自己也會喪失信心。

就像上文提到的雙生子爬樓梯實驗一樣,一個孩子學習了八周,而另一個孩子學習了兩周就超過了他,孩子勢必會產生受挫心理和畏難情緒。

3、使親子關係變得緊張。


我曾經帶幼兒園,有個家長特別重視孩子的學習,雖然幾經勸說,但是這位家長孩子堅持小班就開始對女兒進行寫字、算數等各種訓練。到中班的時候,孩子和媽媽關係就特別差,一看到媽媽接就哭。我就問她為什麼,她說每天回去媽媽都讓她寫三篇小字還有100道算數,很討厭媽媽,後來我和這個家長進行了溝通,孩子和媽媽的關係也得到了緩和。

超越兒童身心發展階段的教育容易引起孩子的牴觸和反感,所以會導致親子關係變得緊張。

4、使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現在有一個詞叫做「禁止幼兒園小學化」,這是為什麼呢?除了超越了孩子年齡的特點外,同時過早的學習小學知識會造成厭學。

玩是孩子的天性,有些父母覺得玩就是耽誤時間,強迫孩子一直學習,殊不知過早的學習下一個階段的知識,會造成孩子上課注意力分散、學習不認真等不良習慣,甚至導致孩子厭學情緒。

比如,孩子幼兒園就把小學知識學了,那麼孩子上小學後,因為老師講的都是已經會的知識,所以就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學習也容易粗心大意。

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父母要學會尊重、學會等待、學會放棄、學會拔高。

1、學會尊重


那麼如何做到尊重孩子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呢?一方面我們要多了解育兒知識和教育規律,做到科學養育;另一方面,我們來把決定權交給孩子。

  • 尊重孩子的行為。比如我們想讓孩子學畫畫,但是孩子卻在紙上亂塗亂畫,那麼我們就讓他亂塗亂畫,因為塗鴉正是畫畫的準備階段。
  • 尊重孩子的感受。霍思燕想讓嗯哼分享玩具,但是嗯哼不情願,這時候霍思燕沒有強迫,而是尊重了嗯哼的心理感受,或許這時候嗯哼內心的成長還不能接受分享。

2、學會等待


有時候讓我們有所為是容易的,但是讓我們學會等卻很難。孩子在學習爬的時候我們要學會等,等孩子自己站起來;當孩子咿呀學語的時候,我們要學會等,逐漸等孩子自己表達;當孩子開始塗鴉的時候,我們要學會等,等孩子自己去畫出斑斕色彩……如果孩子還沒學會走,我們就拉著孩子跑,那麼路程必定是艱辛的。

  • 學會觀察。有時候靜靜地觀察更能察覺到孩子的需要。
  • 不要打斷孩子。有時候孩子還不能熟練得完成某個動作時,一定會反覆嘗試和練習,這時候我們不要打斷孩子,更不要代替孩子去做,孩子通過不斷的嘗試和練習,最終就會掌握這個動作。
  • 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有一個情節是嗯哼提褲子向霍思燕尋求幫助,但霍思燕並沒有立馬幫助他,而是鼓勵嗯哼自己提褲子,嗯哼雖然提了很久,但霍思燕只是在一旁靜靜地陪伴,最後嗯哼終於把褲子自己提了上來。

3、學會放棄



現在家長大都對孩子有著很大的期望,自己沒實現的願望統統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沒氣質就讓孩子去學鋼琴舞蹈,自己沒考上好的大學就讓孩子考名校。但過高的期望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不利於孩子的發展,所以家長要學會放棄自己不合理的期望。

根據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動機和學習效果並不是一種線性的關係,而是倒U型曲線的關係,適當的動機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過高的動機容易產生焦慮,降低學習效率。

所以我們要學會對孩子合理地期望,放棄不合理地期望,避免拔苗助長。

4、學會拔高



那麼是不是對孩子的教育就一點不能拔高呢?也不是,但是我們要學會適度拔高。

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學家維果斯基提出了一個「最近發展區」的概念,是指兒童的現有水平和兒童在成人的引導下所能達到水平之間的差距。只要我們在最近發展區內進行適度拔高,這樣是可以促進孩子成長的。這也體現了家長教育和引導的必要性。

結尾彩蛋:嗯哼最初並不願意分享玩具,那麼我們看霍思燕是怎麼做的呢?

  • 溝通。霍思燕首先說:「我們留下平時經常玩的玩具,然後把平時不經常玩的玩具捐給更需要的人,你願意嗎?」
  • 開導。霍思燕用「玩具漂流」這樣一種遊戲的方式讓嗯哼更容易接受。
  • 尊重。霍思燕告訴嗯哼,自己的玩具可以有自己決定的權利,但是如果同意的話可以互相玩。
  • 共鳴。緊接著,霍思燕拿起其中一個玩具說:「這個玩具是你最喜歡玩的,但是有很多小朋友都沒玩過,也沒有見過,我們要不要讓他們也分享這份快樂呢?」霍思燕通過這種方法喚起嗯哼的同理心。
  • 理解。面對霍思燕的解釋和開導,嗯哼仍然不願意把玩具分享出來,這時候霍思燕並沒有指責孩子,而是對孩子的行為表示理解:「就是今天不玩,以後還要玩是嗎?」
  • 觀察。緊接著霍思燕沒有繼續談論這個事情,而是離開去倒了杯水,給了孩子獨自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並觀察嗯哼的反應。這時候嗯哼已經有點動搖了。
  • 轉移注意力。「我來陪你玩會吧。」緩解嗯哼的抗拒情緒。
  • 引導。接著霍思燕說:「我們今天去當售貨員好不好,把玩具賣給別人」在嗯哼不再抗拒的時候,以一種遊戲的方式嘗試讓嗯哼參與。
  • 詢問。最後霍思燕給了嗯哼一段考慮的時間後,進行詢問:「我跟你商量的事情考慮得如何了?」
  • 退步。「這樣好不好,我們去看看,如果你不願意,我們再把它們帶回來。」通過退一步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 鼓勵。最後嗯哼終於同意主動分享玩具,霍思燕先是表達驚喜:「哇,真的嗎」,緊接著通過與兒子擊擊掌,貼貼頭來表示約定,並且通過語言鼓勵「你太棒了」和身體鼓勵「吻了兒子一下」,使孩子有一個良好的情緒體驗。



今天寶姐姐的分享就到這裡,歡迎閱讀、評論和點讚,最重要的是加個關注哦@寶姐姐的教育小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