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火車票長啥樣?見過這些車票的人都老了

環球網 發佈 2020-01-17T02:20:32+00:00

管曉明整理藏品中新社記者徐明睿攝當然,為了淘到自己喜歡的火車票,老管也花了不少心思,最讓他印象深刻的就是有一張車票,他和店家整整磨了「三年」,兩個人現在都已經是好朋友了。

「雁行千里終須還」,離鄉的人們選擇在春節期間回家,形成了「春運」現象。無論關山阻隔,不管車程煎熬,中國人將千言萬語濃縮成四個字——「回家過年」。

虹橋火車站春運首日中新社記者 王子濤攝

而鐵路,一直是「春運」中的主力軍。從今年開始,部分地區推行無紙化客運,火車票仿佛正在成為我們的回憶……

上海火車站乘客掃描身份證進站中新社記者 徐明睿攝

從最早的硬板火車票,到軟紙火車票(粉色車票)、磁介質火車票(藍色車票),再到電子客票,四代火車票見證了時代的變遷,也在記錄著中國幾代人的出行足跡。

在上海,有一位年近古稀的鐵路退休員工管曉明,他用近40年的時間搜集了上萬張火車票,這些車票也承載了當年無數的悲歡離合。

管曉明翻閱藏品中新社記者 徐明睿攝

時代的見證:從硬卡票到報銷憑證

老管曾在鐵路系統工作多年,對他來說,走上收藏火車票之路,是偶然也是必然。 「人總歸有點愛好,我最開始是喜歡集郵,後來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注意到了鐵路文化。」

管曉明中新社記者 徐明睿攝

身為一名鐵路工人,能夠在幾十年的時光中,親眼見證國家鐵路事業的蓬勃發展,老管對鐵路的情感也愈發深厚。

「鐵路文化經歷了這麼多年的發展,內涵十分豐富,我也由此意識到了鐵路文化也需要收藏,需要我們這個年代的人的見證。」

管曉明中新社記者 徐明睿攝

「其實我們鐵路人都有收藏火車票的習慣,我只是其中一員。」

管曉明收藏的硬卡車票(還未整理)中新社記者 徐明睿攝

「最早的是卡票,就是一張硬卡,上面貼著車次、座位和日期等信息,然後是條形碼車票,條形碼車票還分為紅票和綠票,再然後就是二維碼車票,也就是人們俗稱的藍票,到現在電子票務推行,藍票只能報銷使用了。」

管曉明藏品中新社記者 徐明睿攝

此外,管曉明收藏的車票里,還留下了很多已經消失的老鐵路的痕跡,例如海口首條鐵路——海秀鐵路。

據資料記載,海秀鐵路1970年4月開工,1971年底建成通車。

在人們的記憶中,海秀鐵路存在的時間不長,因此很容易讓人淡忘。因車輛簡陋,故障頻發,車速緩慢,入不敷出。1979年5月25日,海秀鐵路停運。1985年全線拆除,只剩下秀英一小段約1公里用於建設海口列車發電站。

而這張鐵路最簡易的軟質車篇,就留下了海秀鐵路存在過的證據。

管曉明供圖

「從無錫到上海150公里,曾經要用一天」

老管現在都還記得70年代自己坐著貨運箱車回家過年時的景象,「從無錫到我們老家150公里,想回家要先划船到鎮上,再乘車到市里,最後再買火車票。」管曉明說。

管曉明藏品中新社記者 徐明睿攝

「那時候的火車是貨運箱車改造的,裡面還點著小油燈,聽著「哐當哐當」的聲音,雖然累,但是我十分激動,終於要回家過年了,我有三個哥哥姐姐,他們當時都在黑龍江工作,只有春節才能回家一聚。」

150公里路,在當年足足花了近一天的時間,如今,這段路程坐高鐵只要半個小時就可以到了。

管曉明藏品中新社記者 徐明睿攝

曾經的春運乘客,後來變成了鐵路系統的工作人員,管曉明對春運的印象更為深刻了……

管曉明回憶道:「每到過年,我最怕的就是親戚朋友托我買火車票。不是不想幫,真的太難了,我寧可請他們吃飯。」上世紀80年代,每年上海站的春運大廳就像一個大賣場,一般要開300多個賣票窗口,大家帶著板凳、毯子,只為買一張回家的票。

管曉明藏品中新社記者 徐明睿攝

「買到票了,坐車也很難。」春運期間幾分鐘發一趟車,發車密度是全世界之最,列車到了,人們奔跑著湧進火車車廂,早年有的人擔心上不去,車窗也成為上下車的「出入口」……

管曉明藏品中新社記者 徐明睿攝

雖然老管不是鐵路的一線員工,但是每年春運大部分人都要到第一線去,擔任臨時列車員,他們行內叫做「添乘」。

正是因為「添乘」的經歷,對於從車窗上下車,老管印象深刻,「有一年我負責給乘客們添水,但車廂里人太多沒法通行,車到一站,我就從車窗爬下,拿著水壺去另一節車廂裝水,再從窗戶爬入,繼續為旅客服務……

聊起那些年經歷過的春運,老管歷歷在目。

希望鐵路文化發揚光大 一張值得收藏的車票從淘回來再到製作完成需要歷經很多道工序:

「溫水泡開、陰乾、平整、用塑料薄膜封起來;把車票按照系列進行編排,再做文案,再封起來……」

熟能生巧,老管現在整理一張車票,最快的只需要幾分鐘,「如果碰到特殊(難處理)的車票,我也需要大半天的時間。」

管曉明整理藏品中新社記者 徐明睿攝

當然,為了淘到自己喜歡的火車票,老管也花了不少心思,最讓他印象深刻的就是有一張車票,他和店家整整磨了「三年」,兩個人現在都已經是好朋友了。「他就是被我的精神所打動了。」老管笑著說。

管曉明中新社記者 徐明睿攝

在管曉明眼中,中國鐵路幾十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的都將成為回憶,回憶會漸漸遠去,一直堅守不變的,送大家回家的一份「鐵路情」。

紀念版車票中新社記者 徐明睿攝

「未來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關注到鐵路文化的發展,我們共同守護那些老的記憶,更好的向未來走去。」

作者:李秋瑩

責編:李瑩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