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爭奪音頻App第一股:不做知識付費做直播,資本市場買帳嗎?

英為財情investing 發佈 2020-01-17T02:33:39+00:00

今晚,荔枝將先於音頻行業老大喜馬拉雅試水美國二級市場。2016年成為音頻行業的分水嶺,當時產生了知識付費和直播兩大風口,喜馬拉雅選擇了前者,做PUGC為主的知識付費,荔枝走上了直播的賽道,專注UGC,喊出了「人人都是主播」的口號。


今晚,荔枝 (NYSE:LIZI)將先於音頻行業老大喜馬拉雅試水美國二級市場。

荔枝將以11美元的定價發行410萬股美國存托憑證,這個價格為定價區間11美元至13美元的低端。這意味著荔枝將通過本次IPO籌集4500萬美元的資金。

搶灘音頻第一股的荔枝,在資本市場能叫好又叫座嗎?

荔枝走上直播之路,結局是好是壞?

荔枝的故事始於2013年,最初並無獨立app,而是一個基於微信公眾平台的H5網頁,通過用戶回復來推送人氣播客節目,收穫了100萬的種子用戶。到當年10月份,荔枝才推出獨立的app。

次年,音頻行業開始吸引了資本的注意,當時喜馬拉雅和荔枝分別完成了兩輪融資;2015年,兩者之間的市場份額爭奪戰激化,甚至在兩個月內被App Store多次連續下架。2016年成為音頻行業的分水嶺,當時產生了知識付費和直播兩大風口,喜馬拉雅選擇了前者,做PUGC(專業用戶生產內容)為主的知識付費,荔枝走上了直播的賽道,專注UGC(用戶生產內容),喊出了「人人都是主播」的口號。

三年過去了,喜馬拉雅坐上了在線音頻市場的頭把交椅,荔枝位居第二。根據艾媒諮詢的數據,2019年6月份,喜馬拉雅的月度活躍用戶為7319.2萬,而荔枝不到它的一半,為3226.8萬。

荔枝的差異化打法,讓它可以在招股書中聲稱自己是「中國最大的在線UGC音頻社區」。直播打賞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它的主要收入來源。荔枝曾經透露,在推出虛擬禮物和語音直播功能之後的三個月內,它的直播收入就超過千萬。

目前,音頻娛樂收入占據荔枝收入的99%以上,而播客、廣告及其他收入不到1%。這樣單一的收入模式毫無疑問是一大隱患。由於荔枝的直播主打情感、語音互動交友,不乏擦邊球的內容,監管風險是不可避免的。

還有一個原因在於荔枝對主播的依賴。從2017年到2019年9月30日,荔枝的收入分成費用占總收入成本的比重從90.5%增長至93.4%。在2017年,荔枝的收入分成費用為2.99億元,到2018年同比增長76%至5.27億元;2019年前9個月同比增長55%至5.69億元。

荔枝尚未實現盈利,從2017年到2018年,其凈虧損從1.54億元收窄至930萬元,但在2019年前9個月,虧損幅度又從前一年同期的1130萬元擴大至1.04億元。

商業變現還處於「混沌期」

荔枝未來還有什麼想像空間,這是最關鍵的問題。

從行業層面來看,2019年播客行業似乎大有「枯木逢春」之勢。英為財情此前指出,在美股市場,去年Spotify (NYSE:SPOT)斥資3.4億美元收購Gimlet和Anchor;到7月份,外媒報導蘋果 (NASDAQ:AAPL)計劃為其原創播客提供資金,這些播客都只會在其音頻服務中獨家提供,為的就是制約Spotify。

但是,至少在美股市場上,播客行業還沒有一個大型的獨立公司出現。被Spotify收購的Gimlet,其價格也不過是超2億美元;蘋果播客應用的收聽占比在市場上占據著50%到70%的比率,但也只是蘋果生態的組成部分,並沒有為公司貢獻收入。

歸根到底,還是商業模式遠遠不如視頻行業那麼明晰。無論是在用戶內容生產的激勵上,還是用戶使用時長上,都比不上視頻行業。因此怎麼挖掘用戶價值,探索更加多元的商業變現方式,是荔枝和喜馬拉雅等音頻行業領先者的當務之急。而在這個問題獲得比較清晰的答案之前,資本市場的反響恐怕不會太理想。

點擊文末【了解更多】查看原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