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幾種結構變化,才懂王羲之

書法網 發佈 2020-01-17T02:58:26+00:00

文/一者 從行書的筆畫及書寫性質看,最講究筆勢,書寫的勢帶來的結果就是筆畫之間的連貫縈帶,字與字之間的縈帶,就如行雲流水,筆筆之間粘得住,脫得開,筆筆生髮。


文/一者

從行書的筆畫及書寫性質看,最講究筆勢,書寫的勢帶來的結果就是筆畫之間的連貫縈帶,字與字之間的縈帶,就如行雲流水,筆筆之間粘得住,脫得開,筆筆生髮。

作字結構變化較難,過於甜熟就不自然,過於注重技巧巧就不生動,要變化出奇但還符合情理,古人每於「結構」二字,總是慘澹經營,既欲不落古人窠臼,又欲合乎古人情理。古人都存在結構變化問題,何況我們呢。所以最好是意存筆先,預想字形,俟胸有成竹,然後下筆,能達到這種功夫非學百家之長,爛熟於胸不可。

穿插變化


穿插的典型字例:王羲之三個「想」字,《蔡家帖》《二謝帖》《金剛經》

在漢字結體結構變化有一類叫穿插。穿插變化楷書、行書都有,楷書的穿插主要是點畫的穿插。行書中的穿插,既有點畫的穿插,也有縈帶穿插。這是由行書的書寫性質決定的。行書由於呼應和縈帶,以及各部首的比例變化,使得部首間的穿插揖讓變得非常容易和普遍。

穿插指的是左右或上下互相揖讓,打破並列狀態,使雙方相處更加和諧,渾然一體,字體結構的變化也增加了章法的變化因素。


1.左右穿插



在左右穿插中,點畫的穿插主要通過點畫的伸縮來實現,筆畫相互交錯或搭接,渾然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想牽制而又互相揖讓。如「提、諸、陰」等字。這類穿插也是王羲之行書的特點,「陰」字長撇,舒展奔放,與左偏旁直接搭接。蘭亭序中的「陰」字,直接插入了左邊的「阝」旁。



形成了「勾搭連環」的形態。有一類穿插特例,如「源、能、故」等字。左右兩部分距離比較遠,並沒有點畫的直接穿插,左右兩部分的過度縈帶,直接成了連筆書寫。所以,書寫行書時連筆書寫,成了草書筆畫和結體,就有了行草書。

2.上下穿插



上下穿插一般是以上連下,上邊筆畫伸長連接下邊,形成連接,組成一個整體結構。王字行書上下穿插非常多。《集王聖教序》中的字例,如「想、昏、黎」等字。上下穿插還可以變動部首的位置來實現,一個字有三個偏旁部首的字比較典型。如「墜、哲」等字,這種穿插一方面可以使某個部首更誇張,一方面使整個字形更加緊湊和諧。


筆順變化

明▪趙宦光《寒山帚談》說:

小大字體有從中及傍者,如「興」「水」字之類;有從傍及中者如「中」、「國」之類。從中須寧念全體,然後下筆;從傍則轉移其念,凡作左寧念在右,凡作右寧念在左,凡作點綴收鋒,又寧念全體,此上乘也。

這是關於筆順的一段論述。寫字有筆順,這裡與中國太極陰陽律動相和,故作意在左當先用意在右;作意於下,當先用意於上;作意於傍,當先用意於中,令意在筆先,則筆勢暢達也。



為了追求書寫的藝術性,書寫時改變筆順,是正常的,會達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行書中由於筆畫呼應和順勢連寫,經常需要改變一個字的筆順,不僅可以提高書寫速度,還直接影響字的結構形態,是提高行書行起來的重要因素。改變筆順可以有偏旁部首改變筆順,也可以整個字改變筆順。改變筆順書寫不但使字的整體感覺更加富有新意,而且有很好的藝術效果。


部首筆順變化如「木(相)、禾(利)、方(於)」等字;字體筆順變化如「羲、求、分」等字。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中說:

「字莫患乎散,尤莫病於結。散則貫注不下,結則擺脫不開古人作書,於聯絡處見章法,於酒落處見意境。右軍書轉左側右,變化迷離,所謂「狀若斷而復連,勢如斜而反正」者,妙於離合故也。」

書法結體往往出現兩種結症,一種是散,一種是結。散則鬆懈,字不茂密;結則拘緊,字不洒脫。究其原因就是筆勢不貫注,點畫太單薄,則結字鬆散;體勢不舒展,點畫太臃腫,則結構拘緊。無論是筆畫的穿插,還是改變書寫筆順,都是追求書體結構變化的表現。牽一髮而動全軍,書法的變化從筆畫開始,到字體結構,乃是章法布局,這些變化都是為整體變化而服務,作品才豐富更有藝術性。



變化是書法的根,神韻是書法的魂。蔡邕在《九勢》中說:

「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合勢背。」

求變,才能形神兼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