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讀懂地方歷史——武威(六朝古都、古代西北首府)

武威文體廣電旅遊 發佈 2020-01-17T03:20:57+00:00

武威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早在5000多年前這裡就有人類活動。春秋以前被西戎占據,秦時被月氏占據,後來匈奴崛起,被匈奴占據並建蓋臧城。

武威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早在5000多年前這裡就有人類活動。春秋以前被西戎(主要是指氏羌系各部落)占據,秦時被月氏(祁連山古代遊牧民族)占據,後來匈奴崛起,被匈奴占據並建蓋臧 (即姑臧)城。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春,霍去病擊敗匈奴,占領了河西走廊,並設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4郡,以姑臧城(今涼州區)為武威郡政府駐地。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除京師附近七個郡外,將全國分為十三個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涼州、益州、幽州、并州,朔方、交趾),每個州由朝廷派遣刺史,專門負責巡察該州境內官吏的政績。武威郡屬於涼州,姑臧城為武威郡政府駐地。

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漢朝廷改刺史為州牧,直接掌管一州的軍事、行政等大權。東漢末年,各州牧趁亂割據一方,全國陷入分裂戰亂之中。

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開始對涼州(此時至張軌建立前涼政權前,涼州為廣義的涼州,武威郡隸屬於涼州)用兵,經過兩年的時間,基本平定涼州地區,涼州併入曹操勢力範圍。黃初元年(220年),由於武威郡處於曹魏西部邊防地區,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魏文帝曹丕重新設置涼州,這時的涼州管轄武威等七個郡,涼州政府駐地在武威郡姑臧縣(姑臧城)。

東漢中後期,朝廷以招引或強制的方式,將邊疆的北方各族內遷,方便監控各族或是增加兵源及勞動力。到了西晉時,中國北部、東部和西部,大量胡族與漢族雜居。西晉咸寧五年(279年)正月,河西鮮卑人禿髮樹機能帶兵反叛西晉,攻占了涼州政府駐地武威郡姑臧城,使西晉朝廷大為震驚。晉武帝司馬炎任命馬隆為討虜護軍和武威太守去平定叛亂,馬隆率軍斬殺禿髮樹機能,平定涼州,涼州又回到了西晉王朝的管轄內。


西晉永康元年(300年),趙王司馬倫逼迫晉惠帝退位,擅自稱帝,引發西晉內戰,史稱八王之亂。八王之亂的爆發,使西晉朝廷失去在地方的影響力,胡族陸續叛變。

公元301年,涼州大姓漢人張軌被西晉王朝封為涼州刺史,張軌趁著八王之亂,割據涼州。公元314年五月,張軌病逝,其子張寔繼任涼州刺史。公元320年,張寔為部下劉弘等人刺殺身亡,其弟張茂繼位。張茂繼位後,表面向東晉和前趙政權稱臣,但實際已成為割據政權,史稱前涼。張茂在統轄區內設置涼州(此時至唐王朝唐肅宗繼位前,涼州為中義的涼州,此時涼州所轄範圍沒有廣義的涼州大,但此時武威郡仍隸屬於涼州)、河州、沙州、定州、商州和秦州6州,行政中心在涼州姑臧城。公元324年,漢趙政權封張茂為涼王。公元325年,張茂去世,因張茂無子,由侄子張駿繼位。公元345年,張駿自稱涼王,定國都為姑臧城。張駿去世後嫡子張重華即位,自稱涼王。公元353年,張重華去世,張重華年僅十歲的兒子張耀靈繼位。353年,張重華的哥哥張祚(張駿庶長子)廢張耀靈,自稱涼州牧、涼公,次年張祚自稱涼王。355年,張祚被部下殺害, 張耀靈之弟張玄靚即位,自稱涼州牧。363年,張駿小兒子張天錫殺害侄子張玄靚,自稱涼州牧。公元376年前秦(氐族人建立的政權)君主苻堅率軍進攻前涼政權,大軍攻到姑臧城下,張天錫出城投降,前涼滅亡,至此前秦統一北方。

東晉太元八年(383年)苻堅在淝水之戰中敗給東晉政權,導致前秦政權的統治瓦解,苻堅被羌族首領姚萇殺害,中國北方又回到四分五裂的狀態之中。公元386年,姚萇在長安自稱皇帝,國號秦,史稱後秦。姚萇稱帝後,占據姑臧城的前秦將領呂光自稱涼州牧,改年號為太安,通過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呂光占領涼州全部及河西大部地區,公元389年,呂光自稱三河王(指黃河、湟河、賜支河,源頭都在青海省境內),改年號麟嘉,立呂紹為太子。公元396年,呂光自稱天王,建大涼國,改年號為龍飛,史稱後涼,此時後涼達到全盛時期,統治疆域同前涼略同。

呂光死後,呂紹即位,任命呂纂(呂紹異母兄)為太尉,後來呂纂率兵逼迫呂紹自殺,呂纂繼位。公元400年,呂纂多次對外出兵,均以失敗告終,公元401年呂纂被堂兄呂超殺害。呂超擁立自己的哥哥呂隆為天王,改年號為神鼎。公元401年後秦皇帝姚興(姚萇長子)派姚碩德(姚萇同母弟)率軍進攻後涼政權,大軍到姑臧城下,呂隆派使者出城向姚碩德投降,同時派同母的弟弟、愛子、文武舊臣等五十多家到長安作為人質,姚碩德才撤軍。公元403年8月,呂隆率百官遷往長安,被姚興拜為散騎常侍、建康公,後涼滅亡。呂隆走後, 姑臧城被鮮卑族建立的南涼政權占領,作為南涼都城。

公元410年,由匈奴支系盧水胡族首領沮渠蒙遜所建立的北涼政權攻打南涼,迫使南涼遷都樂都(今屬青海),北涼政權奪取了南涼國都姑臧。公元412年,沮渠蒙遜將將都城遷到姑臧城,改稱河西王,改年號為玄始。

公元433年沮渠蒙遜去世,其子沮渠牧犍繼位。公元439年,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攻打北涼,北魏皇帝拓跋燾率軍到北涼國都姑臧城下,沮渠牧犍出城投降。至此北魏拓跋燾(北魏第三位皇帝)繼前秦苻堅後再度使北方歸為一統。北魏與南方的劉宋政權並立,形成南北朝對峙的格局。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與西魏。公元550年,高洋廢東魏孝靜帝而自立,建立北齊政權。公元557年,西魏恭帝禪位於宇文覺,宇文覺建立北周政權,公元559 年,北周改負責各州軍事的長官為總管,在姑臧城設置涼州總管府,統轄武威、廣武2郡,武威郡政府駐地在姑臧城。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公元580年,北周周宣帝宇文贇病逝,其岳父隋國公楊堅篡位,建立隋朝,北周滅亡,楊堅於公元589年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中國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煬帝大業初年(605年),隋朝廷取消涼州總管府,重新設置武威郡,郡政府駐地在姑臧城。

隋朝大業十三年(617年),武威郡鷹揚府司馬李軌占據了姑臧城,舉兵反隋。唐武德元年(618年),李軌正式稱帝,史稱大涼政權。李軌先後攻克了張掖、敦煌、西平(今青海西寧市)、罕(今臨夏市)等地,河西五郡全部被大涼占領。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5月,李軌勢力被唐高祖李淵派兵剿滅,唐朝廷取消武威郡,在姑臧城設立涼州總管府。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將全國分為10道,涼州總管府屬隴右道管轄。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又設立武威郡,轄姑臧、神鳥、天寶、昌松和嘉麟5縣,郡政府駐地在姑臧城。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將武威郡改名為涼州(自此開始,涼州變成狹義的涼州,僅指武威郡)。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涼州被吐蕃占據,建立溫末政權,定都涼州,其後150餘年間,涼州一直控制在自稱「溫末」的吐蕃人手裡。

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由於党項族的崛起,直接威脅著吐蕃部族在涼州的安全,迫使吐蕃各族向北宋政權靠攏,以尋求支持,而此時北宋的靈州被党項族攻占,也想與居住在涼州的吐蕃、甘州的回鶻部族結成聯盟,共同對付党項族。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涼州吐蕃領袖再次請求宋朝廷派官到涼州,北宋朝廷派丁惟清為涼州知府管轄涼州,此時涼州管轄姑臧、神鳥、番禾、昌松和嘉麟5個縣。

公元1032年西夏李元昊攻占涼州,從此涼州被併入西夏版圖,1036年西夏在涼州設置西涼府,作為西夏的陪都。

元朝至元七年(1226年),蒙古汗國成吉思汗攻占西涼府,成吉思汗將涼州分封給了成吉思汗的孫子闊端,闊端的政府駐地在涼州。

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廷設置甘州衛(今張掖)和莊浪衛(今永登),統轄河西地區。明朝軍隊編制實行「衛所制」,軍隊組織有衛、所兩級,一府設所,多府設衛,衛設指揮使,統兵士五千六百人。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朝廷在永登設置陝西行都指揮使司,統領河西、河湟各衛所。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陝西行都指揮使司政府駐地遷至甘州,管轄甘州5衛(甘州左衛、右衛、前衛、後衛、中衛)及永昌衛、涼州衛(今武威)、莊浪衛、西寧衛、鎮番衛和碾伯、鎮夷、古浪、高台4個守御千戶所。

清初沿用明朝制度,設置西寧道,管轄涼州衛、鎮番衛、永昌衛、莊浪衛和古浪守御千戶所。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清朝清朝涼州衛為武威縣,改永昌衛為永昌縣,改莊浪衛為平番縣,改鎮番衛為鎮番縣,改古浪守御千戶所為古浪縣。設置涼州府,隸屬涼莊道,政府駐地均在武威縣。涼州府管轄武威、永昌、鎮番、古浪、平番5縣及莊浪茶馬廳。清乾隆三十八年(1775年),改涼莊道為甘涼道。

民國初沿清制。民國十一年(1922年),廢除府州,分甘肅道為甘涼道和安肅道。甘涼道政府駐地在武威縣,管轄武威、永昌、鎮番、古浪、平番、張掖、東樂、山丹、撫彝9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鎮番縣為民勤縣。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7月,甘肅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成立,管轄武威、民樂、民勤、永昌、山丹、張掖、臨澤、古浪8縣,政府駐地在武威縣。民國三十年(1941),甘肅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改為武威專員公署,政府駐地所在武威縣,轄武威、民勤、永昌、古浪、永登5縣。

1949年10月,中共永登縣天祝區委、天祝區公所成立。10月14日,武威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下轄武威、永登、景泰、古浪、民勤、永昌6縣。1950年5月,撤銷張掖專區,張掖、民樂、山丹三縣劃歸武威專區。1955年10月,武威、酒泉兩專區合併,成立張掖專區。1961年11月,恢復武威專區,轄武威、民勤、永昌、古浪和天祝藏族自治縣。1963年10月,永登、景泰兩縣劃歸武威專區。1969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的阿拉善右旗劃入武威專區。1970年3月,永登縣劃歸蘭州市。1979年7月,國務院決定將阿拉善右旗交由內蒙古自治區管轄。1981年2月,永昌縣劃歸金昌市管轄。1985年4月,撤銷武威縣,設立縣級武威市。同年5月14日,景泰縣劃歸白銀市。

2001年5月,撤銷武威地區設立地級武威市,原縣級武威市改稱為涼州區。武威市人民政府駐地涼州區,轄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共3縣1區。

來源:讀史如品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