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是新的曙光,還是加速北魏滅亡的催化劑?

冷賦憶史 發佈 2020-01-17T03:51:27+00:00

這段世界死後是遊牧民族的興起,各個地區的遊牧民族都開始衝擊著占據主流的農耕文明,不斷地騷擾、侵略、奪取,西方,日耳曼人在侵蝕著羅馬,東方,五胡亂華險些給漢民族帶來滅亡。

公元四世紀,對於整個世界來說都是一個極其特殊的年代。這段世界死後是遊牧民族的興起,各個地區的遊牧民族都開始衝擊著占據主流的農耕文明,不斷地騷擾、侵略、奪取,西方,日耳曼人在侵蝕著羅馬,東方,五胡亂華險些給漢民族帶來滅亡。然而,羅馬早已湮滅在歷史長河中,漢民族文化不僅生存了下來,還以星火燎原之勢涅槃重生!


民能載舟,亦能覆舟。尤其是在中國古代有君主統治的封建社會中,人民群眾的力量是無限大的,本來應該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老百姓,其實成為了整個王朝最大的推動者,但無論多麼強大的力量,都需要一個引領人,這個重任就有每個朝代的皇帝來擔當,中國古代不缺乏偉大的帝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是我國歷史上非常偉大的帝王。但是還有一位帝王,雖然說他不是漢族的帝王,可是他為促進民族融合,解決民族衝突,對世界歷史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的卓然功績已經超越了民族與種族的界限,他就是北魏孝文帝。

中原和遊牧民族的衝突淵源已久,中國古代從歷史源頭到結束,中原和少數民族的糾葛紛爭就從未停歇,當中原強大的時候,遊牧民族就會非常公正的,臣服於中原證券,一旦中原發生動盪或者是有可乘之機,匈奴柔然,契丹,突厥,女貞等十幾個遊牧民族就會立馬大舉入侵,中原和少數民族政權的戰役一旦開始,少則幾十年,多則幾百年,生活在邊境線上的百姓苦不堪言,在雙方進行拉鋸戰的同時,他們的文化也在進行著強烈的衝擊,無論是中原文化還是少數民族文化,都不願意被對方同化。很多人認為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導致鮮卑失去了自己的民族魅力,最終融合在了漢族當中,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北魏孝文帝並沒有讓鮮卑消失,他只是讓這個稱呼消失而已,鮮卑民族的血液依舊流淌在華夏民族的血液之中,並且還擴大了數量。


如果當時不是北魏孝文及時的漢化改革,中華民族的漢族文化可能就會永遠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這也就意味著如今中國一切先進的優越的成就可能不會出現,我們也會像羅馬帝國一樣,被這些少數民族瓜分殆盡,建立起無數的蠻夷小國,常年混戰,經濟文化思想都非常落後,中華文化被閹割,失去了希望,從拓跋氏定居中原以後,其實就一直在推行漢化,但是一開始的力度非常小,再加上全民族漢化的難度也非常大,所以這個過程是相當緩慢的。在這個時候鮮卑人和漢人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並且禁止通婚,兩個民族之間也沒有過多的交流,一直到孝文帝拓跋宏的出現。

對於一個皇帝來說,勤政愛民並不難,難是擁有一個治理國家的長遠的戰略眼光,孝文帝,早早的就認識到了目前先輩和漢民族之間的分歧,對於整個中原來說都是相當大的危害,長此以往,雙方纏鬥不休,最終有一方會走向滅亡,鮮卑族滅亡,那是他不願意看到的現象,但是漢民族滅亡,對於整個中原王朝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撼動,於是北魏孝文帝就開始轟轟烈烈的開展改革運動,以身作則學習先進的中原文化,鼓勵胡漢通婚,取消了鮮卑人和漢人之間的階級差別,一視同仁,謙虛好學。

馮太后,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但是大家應該沒想到北魏的漢化改革其實與馮太后有著很大的關係。在16國時期有4個漢人政權,其中就包括馮氏的北燕,馮太后就是出自於這一支馮氏,北燕滅亡以後歸順北魏,被分為遼西郡公,馮太后就是當時的遼西郡公的女兒,所以說馮太后其實是一個漢人。

到了公元465年,北魏孝文帝即位,但當時的獻文帝年幼,馮太后發動政變,將謝文娣變成自己手中可以支配的傀儡,自己已成為了整個北魏的實際掌權者,到了公元476年獻文帝去世,5歲的拓跋宏繼位,馮太后依舊,故伎重施,皇帝年幼無法執掌朝政,於是馮太后以太皇太后的名義繼續垂簾聽政,在馮太后掌權的20多年裡,其實也一直在努力的促進北緯的繁榮,實行了許多的漢化改革政策,就比如軍田志還建立了戶籍制度等等,馮太后的這些漢化政策為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算是奠定了基礎。


馮太后對於孝文帝還是相當不錯的,從小悉心教導,在馮太后的薰陶下,孝文帝從小就非常喜愛漢族文化,也領略到了漢族文化的迷人魅力,公元490年馮太后去世,孝文帝正式執掌北魏,可當時的北魏十分混亂,不僅內憂外患,而且還面臨著財政困難連年財政赤字的棘手問題。

為了改善北魏的殘局,孝文帝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第1步就是進行了俸祿改革。漢民族的官員一直是由朝廷撥發俸祿,但是鮮卑族並不是這樣,於是孝文帝為了避免官員大肆搜刮,明治明高於是學習漢民族給官員發放俸祿,緩和官民矛盾,雖然這樣子貪污並不會從根本上杜絕,但是也可以大大減少這些官員們搜刮民脂民膏的力度之後,漢文帝又加強了君田裡,將土地按照人口分配,雖然這個時候土地兼并現象還是比較嚴重,但是普通的農民也能獲得一定數目的耕地,北魏的農業生產開始快速發展國庫逐漸充盈起來,但是對於孝文帝來說,他所進行的這些改革只不過是牛刀小試,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孝文帝必須要進行漢化改革。

到了公元494年,肖文帝的遷都獲得了滿朝文武大臣的一致支持,於是率領著20萬大軍和文武百官南下遷都洛陽,來到洛陽以後,肖文婷說我們要入鄉隨俗,這個時候北魏的生活方式就開始逐漸改變,孝文帝以身作則說漢語,用漢字,穿漢服。感染了身邊一大批人,有許多討好漢文帝的文武百官也開始學習漢文帝。

光是靠這些,漢化改革實行的還不夠徹底,於是孝文帝開始頒發正式條例,改革了度量衡,鼓勵胡漢通婚,還將鮮卑的姓氏改為了漢族姓氏,制定了法律體系,以孝治國,尊孔重禮。等到這個時候的北魏已經煥然一新。


總結

北魏孝文帝改革對於整個中國歷史來說,無疑是一個希望的曙光,不僅僅讓民族融合達到了頂峰,對於漢民族來說,也是一次危難之際的救贖,漢化改革讓北魏煥然重生。同時,孝文帝的喊話改革也是致命的,這一次改革並沒有從根本上讓鮮卑民族漢化,最後導致自己不僅失去了民族特色,也沒有領悟到漢文化的精髓,東施效顰,貽笑大方,最終如曇花一現般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參考資料:

《中國全史·第033卷·魏晉南北朝軍事史》

《魏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