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使用廣角鏡頭的話,其實也可以拍攝出更加寬廣的畫面

拍客張光林 發佈 2020-01-17T03:51:50+00:00

鏡頭焦距的長短直接決定了視角的大小,視覺的大小又直接決定了拍攝畫面的視野,這個規律與人眼看世界是完全相近,因為,鏡頭就是一雙看世界的「眼睛」。

鏡頭焦距的長短直接決定了視角的大小,視覺的大小又直接決定了拍攝畫面的視野,這個規律與人眼看世界是完全相近,因為,鏡頭就是一雙看世界的「眼睛」。

一般鏡頭因為焦距短長的不一,大致分為廣角鏡頭、中焦鏡頭(標準鏡頭)和長焦鏡頭,在這些之外,還添加了包括極端短和極端長的鏡頭,它們分別是「超廣角」和「超長焦」鏡頭,箇中的含義不言自明。

我們平時、正常、大都使用的鏡頭,是在中焦鏡頭左右並適當加以延伸,最為典型的是「大三元」鏡頭,焦距基本在十幾、二十幾到200左右。在這個範圍內,能夠應對絕大部分場景的拍攝創作;如果「簡配」的話,那就是24—70左右的「勞動型」、「勞力型」鏡頭;在上述這些焦段範圍內,又有許多相應焦段的定焦鏡頭,以此滿足不同場合、不同場景、不同喜好、不同習慣的拍攝需求。

鏡頭的長短,除了應付不同的空間拍攝距離之外,更為重要的是適應不同創作目標和不同視覺效果的追求。

一般來說,焦距較小的鏡頭視野廣闊,畫面誇張,尤其是「近大遠小」的效果比較明顯;中焦鏡頭畫面中規中矩、與人眼觀世界比較接近;長焦鏡頭能夠壓縮「空間距離」,不是近大遠小,給人的感覺是反倒是「近小遠大」,當然,這只是與平時肉眼觀感做比較而言。

當我們需要刻意得到所謂視野開闊、氣勢恢宏、大氣磅礴的畫面時,是不是非廣角鏡頭、超廣鏡頭不可呢?答案是:不一定

第一、中焦鏡頭也能拍攝出寬廣的畫面。

畫面的視野除了由鏡頭的焦距決定之外,重要的一點是與拍攝距離密切關聯。所謂「登高望遠」、「舉目四望」就是站得高望得遠和站的遠望得「寬」。

根據這個道理,我們完全可以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運用加大拍攝距離的手段,加大畫面視野,讓同一張畫面納入更多的元素和景色;構圖時候,有意讓上下部分適當「留白」,然後通過裁剪手段去除上下不需要、非包含主體元素的部分畫面,讓「有效」畫面人為「拉長」,最後得到的畫面自然是「視野開闊、氣勢恢宏、大氣磅礴」。

這種方法是不是沒有缺點呢,當然有,那就是背離了「儘量近距離拍攝「的原則。這個沒有辦法,既要馬兒跑,就得給馬兒一定量的草。

第二、拍攝接片是畫面寬廣的「殺手鐧」。

接片的手段只要運用得當,照樣可以得到我們需要的」大「畫面。需要注意的是,兩片相連的地方一定要留有重疊的部分,一般為畫面長度的1/4—1/3;可以左右拍攝,也可以上下豎著拍攝;拍成之後藉助於PS一類軟體完成接片。

為了保證接片拍攝的成功率,不建議手持拍攝(高手除外),儘量使用三腳架和快門線,事前校正好水平,試調好拍攝角度和拍攝張數安排。

為了後期的順利接片,每張「單片」的焦距等拍攝參數最好一致;不能「包打紅西瓜」,一個場景的接片,一般都需要拍攝3「組」以上,不能押寶於一組拍攝、一次拍攝。

如果是手機拍攝,手機上的「全景拍攝」其實就是接片的「快餐」手段,不妨可以一用。

接片拍攝除了「定點」拍攝 外,還有左右平行、等距離、等高度拍攝法;上下接片原理類似。不過這個操作難於掌控。

第三、後期製作也能「製造」出寬廣畫面。

「前期不夠,後期來湊」,這話也有一定的道理,對於已經成型的片子,也可以在後期通過「鏡頭矯正」手段,實現一定的「廣角效果」,對於鏡頭矯正來說,實質上只是一種「反向操作」,有意誇大透視效果,再結合輕微的「拉長」和上下裁剪,也能一定程度上實現計劃和設想。

小結一下的話,用廣角鏡頭「一次成型」是捷徑;用中焦鏡頭拍攝接片是「苦幹」,但是,苦幹的結果往往會有意外收穫,比如畫面更逼真、更開闊、「遠處更大」等等;動態元素居多時,接片拍攝難度更大;夜景類題材也不適合接片拍攝。我們可以根據具體情形選擇自己的拍攝手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