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現代化——國際視野

中國教育新聞網 發佈 2020-01-17T04:06:15+00:00

@葉賦桂:高等教育現代化正走向一個全球時代,其旨趣和內涵將與過去有很大差異。國家雖然仍居於主導地位,但跨國公司和國際社會已掌握越來越多的高等教育發展的控制權和決定權。

@ 葉賦桂(《清華大學教育研究》主編):

高等教育現代化正走向一個全球時代,其旨趣和內涵將與過去有很大差異。國家雖然仍居於主導地位,但跨國公司和國際社會已掌握越來越多的高等教育發展的控制權和決定權。技術是決定一切的力量。技術的更新和疊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企業乃至一個產業的盛衰。國家的強弱也依賴對新興技術的研發和掌握。國家和企業因此大力投資和發展高等教育,但會要求高等教育更多地致力於研究。而研究成果的公共性卻不斷削弱,越來越不公開。高等教育和人類文明會因此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挑戰。全球高等教育的擴張導致全球畢業生就業的緊張,就業則分為兩個割裂的市場:一個是全球人才市場,所有國家高等教育最頂尖的人才將在這個市場上競逐;另一個是國內人才市場,這是最大多數畢業生找工作的目標。但因為頂尖人才的壓力傳遞和跨國企業追逐超級利潤而在全球流動,使得大學生就業預期和實際感受的壓力空前之大,這是不確定的高等教育全球時代。

@ 李盛兵(華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要「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競爭力明顯提升;高等教育普及程度達到已開發國家水平;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人民群眾有更多機會接受高質量、可選擇的高等教育」,對我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圖景做出了規模、水平以及多樣性的描述和規定。從我國政府的決心、高等教育發展成就以及高校發展的動力來看,這些目標的實現頗具可能性。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國高等教育現代化還需要從微觀和整體入手,實現五個轉變。一是研究評價從重視科研的項目、論文、獲獎等數量轉向寬鬆平和的研究環境和制度;二是從對學生課程的終結考試評價轉向課堂評價、小組學習呈現評價與考試評價相結合;三是從大班教學轉向小班教學;四是課堂教學從傳統教授轉向探究式、研討式、項目式教學;五是從若干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轉向整體高校的一流建設,達成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體系。

@ 盧曉中(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高等教育現代化可以從目標意義上的現代化和過程意義上的現代化兩個維度來認識:前者指的是高等教育現代化是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一種理想標準,包括高等教育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治理等,同時,這一理想標準又是一個歷史範疇,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理想標準;後者則指的是達成高等教育現代化理想目標的過程與途徑。從世界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歷史經驗來看,各國高等教育現代化都非常重視本土特色。這種本土特色通常是圍繞兩個維度來體現和彰顯:一是本土特色表征高等教育現代化,即特色符合世界一流的事實特徵;二是本土特色成就高等教育現代化,它主要涉及高等教育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從這一意義看,本土特色又是一種高等教育的發展資源,同時也是一種發展策略。中國高等教育也必須重視本土特色,從本土特色表征和成就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維度,來推動高等教育現代化,尤其是在選擇高等教育現代化的路徑上尋求中國特色與高等教育現代化本質特徵的高度內洽。

@ 熊耕(南開大學周政學院高教所):

高等教育現代化是一個立足本國、向他國學習,並不斷自我創新的過程。以美國為例,自19世紀下半葉開始,美國大學一直沒有停止創新的腳步,校內共同治理機制的創建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制度的構建和強化、學術自由理念不斷地適時重申等自主創新都推動著美國高等教育向更高層次的現代化發展。我國高等教育的現代化從來都沒有脫離國際視野。從清末照搬日本和德國模式,到民國時,借鑑美國模式,到新中國成立後效仿蘇聯模式,再到改革開放後學習美國和英國模式,我國高校一直都是在汲取著他國高教的養分,滋養著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時至今日,我國高等教育現代化在物質、觀念和制度三個維度上都有著不同程度的進展。其中,物質維度的現代化進展最快,在高校基礎建設、設施設備等方面與先發現代化的國家已無太大差距。但在制度和觀念現代化上則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制度和觀念的現代化過程需要持久的推動力。隨著國家各方面改革逐步深化以及「雙一流」建設的推動,相信這兩方面的現代化也將會更上一個台階。

《北京教育》雜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