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故事:李元霸威震四明山,除了南北二槍王,頂級斗神全被砸跑

老樂說歷史 發佈 2020-01-18T04:33:37+00:00

在隋唐英雄的故事中,公認的第一猛將當然是恨天無把恨地無環的李元霸,但李元霸這種角色卻成不了主角,相關係列小說中,綜合人氣和實力最高的,還要說是冷麵寒槍俏羅成,而在隋唐頂級戰將的榜單中,民間普遍認同的是十三條好漢,羅成正好排名在正中間,第七位,因此,可以這樣說,羅成作為書中的主角之

在隋唐英雄的故事中,公認的第一猛將當然是恨天無把恨地無環的李元霸,但李元霸這種角色卻成不了主角,相關係列小說中,綜合人氣和實力最高的,還要說是冷麵寒槍俏羅成,而在隋唐頂級戰將的榜單中,民間普遍認同的是十三條好漢,羅成正好排名在正中間,第七位,因此,可以這樣說,羅成作為書中的主角之一,他的能力已經屬於頂級,但也算是大家可以承受的正常人類的能力範疇,排名在羅成之上的那六位,基本就可以用「神化」來形容了,因此,我們也可以將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慶、雄闊海、伍雲召和伍天錫稱之為「斗神」。李元霸在這其中,自然是佼佼者,甚至在很多版本中,從排名第二的宇文成都算起,一直到第六名伍天錫,這五位即使一起上陣圍毆李元霸,估計西府趙王都不會失敗,這就是隋唐英雄簡單粗暴,但有著獨特魅力的武將排名系統。

因為李元霸錘震四明山一戰,徹底讓書中的群雄以及書外的讀者聽眾,佩服他到五體投地。在這一戰中,李元霸誇張的殺敵記錄即使不足取信,但是書中這幾位頂級名將在他面前脆敗的結果,是無法否認的。當然,為了保護羅成的主角形象,四明山一戰,羅成沒有露面,而在有些版本中,羅成還曾經給李元霸槍挑一處傷口,但即便如此「美化」羅成,也不會有任何一個版本說,羅成可以擊殺李元霸的內容。另外,在有些版本中,伍雲召也沒有在四明山與李元霸單挑,可能是考慮到大英雄的悲壯色彩,小說已經給他設計了非常不幸的身世,以及慘烈的結局,也就沒有必要再給他傷口上撒鹽了。因此,除了被大夥成為南北兩大槍王的伍雲召和羅成沒有出現之外,另外幾位平時在小說中勢不可擋的頂級斗神,全在李元霸面前輸得一塌糊塗,甚至是心服口服。

按照小說的套路,在李元霸砸死幾個龍套將領後,能人該登場了,第一個上陣的是這幾大斗神中排名最靠後,但也是天下第六的伍天錫,結果,伍天錫在李元霸面前一點戰鬥力都沒有,鎏金鏜直接被磕飛,敗回本陣。而這一戰,只是伍天錫初逢李元霸,在後來的故事中,因為伍天錫殺掉了李元霸的鐵桿小弟,也是排名天下第十一位的好漢,掛錘莊莊主梁士泰,氣得李元霸直接手撕伍天錫,讓這個在絕大多時候都具有碾壓優勢的猛將,變得一點戰鬥力都沒有。但在眼下,李元霸還是沒能繼續追擊的,因為伍天錫身後有他結拜的大哥,實力更強的天下第四條好漢,雄闊海登場。而雄闊海之所以能夠排在這個位置上,是與他平時的威名有直接關係的,簡單的說,三個秦瓊打不過一個雄闊海,而秦瓊好歹也是隋唐第十三條好漢。

但偌大威名加超強實力的雄闊海,在李元霸面前依舊招架不住,不過簡單過招之後,李元霸也挺愛惜雄闊海的力量,因此並沒有將之趕盡殺絕,由此也能看出雄闊海的確不是浪得虛名。等雄闊海敗退後,心高氣傲,一度以為自己是天下第一,但實力也只能排在天下第三的銀錘太保裴元慶登場了,他早就不服李元霸的大名,就像找機會跟他練練。而且,裴元慶一貫的做法是,頂級名將面前,先讓其他猛人上去消耗一下對方的體力,順便觀察一下他的武功路數,這樣就可以占更大的便宜,當年他打敗宇文成都靠的就是這招,讓雄闊海,伍雲召和伍天錫車輪大戰天寶無敵將,而後他裴元慶才飛馬掄錘殺到,重傷宇文成都。可也正是因此,裴元慶可以取勝,卻無法取代宇文成都的排名低位。眼下,打李元霸也是一樣,兩大猛將加上一群龍套角色「消耗」了李元霸些許體力後,裴三公子信心滿滿地上場了。

李元霸也知道裴元慶不是等閒之輩,便跟他約定,直接互砸三錘定輸贏,可能是覺得李元霸已經有所消耗,裴元慶竟然還挺託大,讓李元霸先砸自己,誰知李元霸三錘過後,裴元慶震得臂膀發麻,不好再打不說,他的胯下戰馬更是承受不住如此巨大的衝擊力,直接被震成內傷,失控逃走,這就讓裴元慶徹底坐實了失敗的名聲,儘管他嘴上不服,但心裡也明白,這李元霸不是他能打的,即使想贏對手,也要再練上幾年苦功。因此,裴元慶索性就頂著多重壓力,落荒而逃。由此可見,四明山一戰,除了南北二槍王,小說中排得上號的頂級斗神,全部被李元霸輕鬆打跑,西府趙王無愧於天下第一的名頭!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發出疑問,排名第二的宇文成都呢?四明山怎麼沒能出來?宇文成都當然不會出戰,因為他在當時跟李元霸算是同一陣營的,自然不可能動手,而且李元霸早就教訓過宇文成都了,否則昔日的天下第一勇士,也不會退居第二位。這就是李元霸揚名立萬的大致過程,應該說大家都知道,這些內容不過是小說家杜撰,因為剛才提到的所有名將,在歷史中,除了李元霸確有其人,但遠遠沒有這種神威之外,其他將領基本都是虛構的,也許只有羅成和裴元慶有歷史原型,都是隋唐時代的少年名將羅士信和裴行儼,但名字也都經過加工處理了。然而,由此也能看出另一點,即使這些小說故事是虛構的,是為了博更多人一笑,但並非一無是處,更不是對歷史的胡亂改編,因為藝術作品本來就允許誇張,而通過藝術作品反哺歷史學術,不也是一項重要的意義嗎?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不是因為裴元慶與羅成,又有多少人去關注歷史上真正的裴行儼和羅士信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