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鐵騎都擋不住的朱元璋差點被此人擊敗,這場大戰兇險萬分

浩然文史 發佈 2020-01-17T04:55:22+00:00

至此,經過數年的實力積攢,朱元璋終於能夠以一方諸侯的身份,在亂世中立足了。但有實力只能代表你相對安全,並不能保證你絕對安全。


一、野心的養成

公元1356年,朱元璋的軍隊終於攻下了集慶。至此,經過數年的實力積攢,朱元璋終於能夠以一方諸侯的身份,在亂世中立足了。

但有實力只能代表你相對安全,並不能保證你絕對安全。面對和自己師出同門的,大大小小又或敵或友的其它農民起義軍勢力,以及強大的元朝政府。朱元璋每日都在思考亂世中生存的法則。

很快,憑藉超高的智商朱元璋就想出了兩招妙計,讓他在亂世中從立足走向成功。

面對強大的元朝政府,朱元璋沒有選擇硬碰硬。而是巧妙的派出使者帶著書信表示願意互相交好。

本來元朝政府就在為怎麼剿滅干浄,都會再春風吹又生的農民起義軍而頭疼不已。現在到好,有一股實力不小的起義軍,願意主動表示不找麻煩,那自然是皆大歡喜。


於是元朝負責剿滅農民起義軍的軍閥察罕帖木兒,以及他的繼任者擴廓帖木兒,兩人都對朱元璋表示可以互相交好,和平共處。

就這樣,朱元璋以一紙書信暫時化解了與最強大敵人的矛盾,為自身的鞏固實力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從朱元璋的計策中,我們可以得出一條結論,那就是如果想讓強大的敵人不找你的麻煩,那就要讓敵人認為你本身不是個麻煩。

後來朱元璋又把紅巾軍名義上的終極帶頭大哥——小明王韓林兒控制在手中。小明王的名頭對各路小規模義軍極具號召力,有了這個「流量大神」,朱元璋的實力不斷壯大。

這兩個計劃成功之後,朱元璋就不再滿足於立足於諸侯之中了,他現在要的是爭霸天下。

二、矛盾的爆發

而要爭霸的第一個對手就是陳友諒,雖然此人極度危險。


陳友諒的發家史很勵志,但也很無情。他本是貧苦漁民出身,讀過幾年書,在亂世中為了建立功業而投靠了徐壽輝領導的紅巾軍。

後來因為屢立戰功而被提拔為起義軍中層領導,再後來他為了權力,殺了一手提拔自己的倪文俊,又架空徐壽輝。自己成了起義軍的一把手,並建立大漢政權,自稱皇帝。

朱元璋與陳友亮都是野心極大,而又想要爭霸天下的人,恰好兩人彼此間又是鄰居,所以二人的矛盾不可避免,大戰一觸即發。

三、首戰得勝

很不幸,在初次的交手中,朱元璋的心腹大將花雲,以及他的養子相繼戰死。這不共戴天的仇恨,讓戰爭變得更加精彩,也更加殘酷。

對於朱元璋而言,陳友諒最可怕的地方,不在於他的狡詐與無情。而在於他的軍事力量遠勝於朱元璋,無論是陸軍還是水軍。

因此,朱元璋集團內部的許多將領和謀士,都主張對陳友諒暫避鋒芒不與其交戰,甚至有人直接主張投降。

但最後,朱元璋還是力排眾議,決定開戰。


戰爭首先較量的不是體力而是智商,朱元璋非常明白這一點。

陳友諒也知道朱元璋不好對付,所以他邀請與朱元璋有仇的張士誠,一同夾擊朱元璋。而張士誠則一直處於觀望狀態之中。

而朱元璋則找來陳友諒的老熟人康茂才,命他派人去向陳友諒詐降,表示自己願意作為內應與陳友諒裡應外合,一舉拿下朱元璋。現在只要求陳友諒快點帶兵前來,好實行計劃。

知道這個計劃之後,眾將士大為不解,他們對朱元璋說,現在的準備依然不足,讓陳友諒快點來是不是太危險了?

對此朱元璋表示,只有讓陳友諒快點來,我們才能避免被陳友諒、張士誠兩面夾擊的局面。

聽完此話後,眾將皆拜服。

所以拆散對手的最好辦法,就是讓其中的一個對手走得快些,對手的步調一旦被打亂,聯合也就不可能了。

陳友諒見到康茂才的使者後滿心歡喜,也不加辨別的就答應了康茂才的計劃。

結果後來陳友諒按照約定率軍攻打朱元璋時,中了朱元璋的四面埋伏之計,光是俘虜就被朱元璋抓了兩萬多,其他的死傷無計。而陳友諒則在亂軍之中,乘一艘小船逃走了。


中計之後的陳友諒惱羞成怒,他繼續派兵與朱元璋進行多次交鋒,結果依然是敗多勝少。

四、最後的勝利

朱元璋與陳友諒的戰爭,已經進入到了你死我活的白熱化階段。但到此時,朱元璋才見識到陳友諒的可怕,因為即便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陳友諒的軍事實力依然遠在他之上。

公元1363年,朱元璋與陳友諒的最終決戰終於在鄱陽湖展開了。朱元璋率兵二十萬,陳友諒率兵六十萬,因為實力過於懸殊,所以勝負也就變得難以預料。

第一戰是水戰,陳友諒實力雄厚,他派巨艦向朱元璋衝擊而來。而朱元璋則利用船小靈活的特點,將軍隊化整為零,分成十一個小隊與陳友諒交戰。

並且朱元璋採用了新的戰術,在兩軍距離較遠時,用火器攻擊對手,當距離稍微靠近時再用弓弩,當兩船相碰時再短兵相交。

由於戰術新穎,加上朱元璋又指揮得當,所以朱元璋的軍隊一度占據戰爭的上風。但就在此時,意外發生了。

陳友諒手下的猛將張定邊,在朱元璋的布陣中發現了空隙,他抓住機會向朱元璋猛撲而來。朱元璋身邊的士兵不能抵擋,此刻的朱元璋有生命危險。


還好朱元璋手下的猛將常遇春,發現了朱元璋此刻正危在旦夕,他彎弓搭箭一箭射中了張定邊,受傷的張定邊被迫退去。

第二戰還是水戰,這次陳友諒吸取教訓,他把所有巨艦鎖在一起,也不布陣,直接向朱元璋衝殺而來。朱元璋的船小不能抵擋,所以連連敗退。

但是陳友諒的戰船被綁在一起,這就意味著它失去了機動性,如果一旦遇上大火,無法及時疏散的戰船都將化為灰燼。

果不其然,後來朱元璋準備了七艘滿載火藥與稻草的戰船,沖向陳友諒的巨艦,結果一戰而勝。此戰,陳友諒主力軍隊幾乎全被殲滅,他自己本人也倉皇逃走。

後來元末的一代梟雄陳友諒,在逃亡的過程之中,被流失射中不幸身死。而收到消息的朱元璋則繼續進軍,掃滅了所有陳永諒的殘部。至此,朱元璋成為中國南方最大的軍閥。


陳友諒實力雄厚,擁有龐大的戰爭資源,而朱元璋實力不強,但指揮能力卻非常突出。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擁有一定資源的情況下,優良的資源調配能力,遠比擁有更多的資源要重要。


文史君說:

戰爭的本質不是殘酷,也不是屠殺,而是要解決用常規手段解決不了的問題。

朱元璋與陳友諒就是如此,他們都想要奪得天下。但天下的老大又只能有一個,這商量不來,所以武力交戰便成為了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

而在雙方交戰的過程中可以看出,雖然朱元璋和陳友諒,同出身於反抗元朝的農民起義軍。但他們在元朝滅亡前為了利益卻交戰了,這表明,我們將和誰發生戰爭,這並不取決於我們有著怎樣的出身,而取決於我們有怎樣的目的。

參考資料:

《歷朝通俗演義》2016年版,《明史》1976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闞翔)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