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 | 小蜜蜂釀出大甜蜜 看劉才軍的「趕花」脫貧路如何越走越寬

七一網 發佈 2020-01-17T05:46:34+00:00

★劉才軍圖/汪茂盛★蜂箱內部 圖/汪茂盛★劉才軍揭蜂箱 圖/汪茂盛拜師探「蜜」「我從很早就開始養蜂了,那個時候村裡還沒人指導怎麼養蜂。」

★雪後的天元鄉 圖/張本傑

十里崎嶇半里平,九山微水一分田。2020年1月3日,從巫溪縣城一路驅車,在蜿蜒的盤山公路上行駛2個小時有餘,我們來到天元鄉香源村。

道路兩旁的田間地頭披著霜花,樹梢上有零星的枯葉在風中抖動,放眼望去,頓覺冬日蕭瑟。

忽然,不遠處傳來一陣引擎聲,接著一輛大紅色三輪車緩緩駛來。

騎三輪車的人經過時,朝我們看了看,熱情地打了個招呼。

他叫劉才軍,是香源村脫貧致富帶頭人。

起初,劉才軍帶著蜜蜂翻過山頭去紅池壩趕花期,成功地趕走了自己的貧困;之後,他開始主動傳授技術,帶領鄉鄰們一起養蜂「趕花」,成功地帶來了香源村的「甜蜜事業」。

★劉才軍 圖/汪茂盛

★蜂箱內部 圖/汪茂盛

★劉才軍揭蜂箱 圖/汪茂盛

拜師探「蜜」

「我從很早就開始養蜂了,那個時候村裡還沒人指導怎麼養蜂。」劉才軍小心翼翼地向我們展示著蜂箱,談及自己的養蜂史,他不禁感慨,「蜂蜜雖甜,養蜂卻苦呀」。

劉才軍有一個大家庭,兩位老人生病吃藥,三個孩子正在上學,家裡缺資金又缺勞動力,日子過得捉襟見肘。2014年,經過精準識別和篩選後,劉才軍家被確定為貧困戶。

「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沒有知識不會謀劃生活,這是致貧的重要原因。」劉才軍對家中三個孩子的學業很是支持,但聽說供一個大學生一年至少要2萬元時,他滿心焦急。

為了挑起生活的重擔,劉才軍決定遠走他鄉打工掙錢。由於缺少技術,他只能找到一些體力活,掙不了幾個錢。

香源村四周都是大山,到處都是花草樹木,養蜂條件很好,以前在種地之餘,劉才軍還附帶養蜂,但都是「小打小鬧」,始終沒成「氣候」。

既然外出打工掙不到錢,何不回家專心養蜂?打定主意後,劉才軍回到家鄉。

「養蜂可是個技術活,得花點心思。」養蜂初期,不懂技術的劉才軍時常手足無措。

辦法總是想出來的。一天,劉才軍去靠近紅池壩地界的山上挖藥,看見一位養蜂師傅,從開縣(現開州區)追尋花季而來,帶了幾十箱蜜蜂,搭上簡易棚子,在這裡安營紮寨。

劉才軍心想,「人家不遠百里到這裡來養蜂,況且養殖成效明顯,我得好好去請教一番。」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劉才軍每天都會背著自家地里種的青菜、熏的臘肉等去紅池壩的養蜂師傅那兒「拜師學藝」。

一來二去,劉才軍便學習到了基本的養蜂技術和傳統養蜂方法。同年春天,他在當地收了幾桶蜂,邁出了他蜜蜂養殖事業的第一步。

然而,這條路並不像劉才軍想像的那麼好走!

「當時,我聽說大河鄉沈家村那一片油菜花多一點,為了保證蜂蜜的產量,我就決定將養殖的42箱中蜂運往此地趕花。」

說罷,當天夜裡,劉才軍就帶著這群能夠讓他脫貧致富的「小精靈」向沈家鄉進發。

安置好蜂箱後,他便在蜂箱最集中的地方搭了個簡易的棚子,每天晚上就睡在小棚子裡守著。

然而,清明時節一連下了好幾天雨,這讓劉才軍心裡直泛苦:低溫徘徊,讓怕冷怕濕的中蜂始終開不了工。

「這樣一來就會影響中蜂產蜜。」於是,劉才軍決定將蜂箱全部運回。

運回蜂箱後不久,劉才軍傻眼了,中蜂患上了「爛子病」,蜂箱裡開始堆滿成片的中蜂屍體。

眼看著它們整箱整箱地死去,劉才軍毫無辦法。43隻蜂箱最後只剩下2箱,急得他夜不能寐。

「從那之後,我就把家裡飼養的黃牛全部賣了,準備再次出去打工。」要強的劉才軍泄了氣。

此時,劉才軍得知鄉里要大力發展中蜂養殖,而且政府會提供一些培訓及補貼。劉才軍又動搖了,「最終我將賣牛的錢拿來又買了幾十桶中蜂,準備再試試。」

意識到養蜂是一項技術性工作後,劉才軍開始買資料進行學習,如何分辨蜜蜂種類的適應情況、采蜜時間等他都逐漸瞭然於心。同時,劉長軍還專門參加了天元鄉新華村的技術培訓,對蜂箱、蜂巢的選擇,采蜜,養殖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了解。

至此,劉才軍的養蜂事業才算有了一個好的開端。

★劉才軍家的黃牛 圖/汪茂盛

★黃牛 圖/汪茂盛

電商促銷

2017年,劉才軍的中蜂已有100桶,蜂蜜產了500多公斤。望著這些甜蜜罐子,他笑在臉上,急在心裡:「怎麼賣得完?」

彼時,正值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健康與老年服務學院黨總支書記傅偉來到香源村擔任第一書記。

「傅書記,我家今年產了好多蜂蜜,賣不出去怎麼辦?」劉才軍第一時間找到傅偉訴苦。

「蜂蜜是好東西,但是山區信息閉塞,銷售確實是一大難題。」傅偉立即前往劉才軍家查看情況,還特意把每桶蜂蜜都掀開拍了照。

緊接著,傅偉便聯繫重慶渝教科貿集團有限公司,請專業人士對蜂蜜產品進行全新的包裝設計,利用相關渠道將蜂蜜推薦進超市,並利用「一畝田」等電商平台,多方發布銷售信息……不到兩個月,500多公斤蜂蜜銷售一空,劉才軍賺到了第一桶金。

不僅如此,傅偉還想方設法利用網絡平台幫劉才軍及其他村民賣蜂蜜、天麻等土特產。

為了讓顧客買得放心,傅偉還利用信息化技術專長開發了農產品溯源二維碼。通過手機掃描農產品溯源二維碼,即可知道農產品的產地、生產農戶,以及該農產品的特點等,保障農產品的質量追溯,提升農產品的競爭力。

之後,傅偉還花了不少時間,開發出「天元鄉鄉村扶貧網校」,向村民傳授新的種養技術。

在扶貧幹部的真情幫扶下,劉才軍的蜂蜜十分暢銷,村子也迎來了快速發展,每個人的心裡都滿是甜蜜。

★劉才軍母親笑開了花 圖/汪茂盛

★劉才軍趕牛 圖/汪茂盛

養蜂熱潮

脫貧之後的劉才軍,沒有隻顧自己過小日子,閒不住的他,又開始奔波在村裡的貧困戶家中。

「在家裡困難時,左鄰右舍給我提供了很多幫助,現在我養蜂脫貧了,我要把養蜂技術傳授給大家,帶動大家一起脫貧致富。」

劉才軍不僅利用自有資源幫村民打聽蜂種,還手把手地教村民養蜂。有一次,村民劉國強新買了幾箱蜜蜂,蜂群本該忙著外出采蜜,卻堵在門口,劉才軍立馬替他解決了難題。

「全靠老劉天天來我家指導,教我如何分桶、如何防止病蟲害……」劉國強語調一提,「現在我養殖的中蜂已經發展到100餘箱了,這心裡,真跟吃了蜜一樣甜。」

換蜂箱、引蜂種、除蟲害、防飛逃……劉才軍毫無保留地把養蜂技術全部傳授給村民。

「他整天都在別人家裡搞指導,自個兒屋裡連人影都瞧不見。」妻子袁友國略帶抱怨道。

在劉才軍的幫助下,香源村迎來了一股「養蜂熱潮」。

現在的香源村,隨處可見零星分布著的蜂箱,只要夏天來臨,在青山草叢裡,便會有成群結隊的蜜蜂飛進飛出,讓寂靜的大山熱鬧不少。

說起養蜜蜂的技巧,劉才軍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勤勞,從管理蜂群、分蜂、取蜜都是他自己一個人承擔。

而勤勞也的確沒有辜負劉才軍,他的家業越做越大,不僅將養蜂範圍擴展到了紅池壩,還另養了30多頭黃牛。

採訪結束時,三輪車的轟鳴聲再次響起,劉才軍準備上山放牛,車開得很快,也開得很平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