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如何開創華北六朝古都的?

十六之家 發佈 2020-01-17T06:18:08+00:00

大概是因為虎踞龍盤、山河形盛之說深入人心;又或是六朝金粉、十里秦淮之艷冠絕當代,最終成就了其「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都」的美譽。

以下文章來源於地球知識局 ,作者石鑲


一說起「六朝古都」這一概念,幾乎所有人頭腦中都只會閃現出一座城市:江蘇南京。大概是因為虎踞龍盤、山河形盛之說深入人心;又或是六朝金粉、十里秦淮之艷冠絕當代,最終成就了其「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都」的美譽。


南有南京,北有鄴城


其實在中華大地上,還有一座位於華北平原,可看作是南京城「鏡像」的六朝古都:河北鄴城。其在公元三世紀至六世紀魏晉南北朝近四百年里,先後作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


冉魏時間很短,也算是一個...


這其中最耀眼的一段歷史,還要數曹操都鄴。今天的文章,就一起來看看。


草樹蒼蒼夕照開 望隨飛鳥到三台


古鄴城即坐落於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約20公里的三台遺址,現有鄴城遺址公園。自春秋齊桓公依管仲建議始置, 直至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被後來代北周建立大隋的隋文帝楊堅下令毀廢,存續近1300年,位列中國七大古都之一。


緊挨著邯鄲和安陽


華夏文明發端於中原黃河流域,而華北平原是黃河流域最大的平原區。這一帶大部在漢代屬冀州境,直到江南地區在隋唐已降興起以前,都是河洛之屏蔽,天下之糧倉。素有「沃野千里,民人殷勝,兵優糧足」之譽。


三國曹魏盧毓作《冀州論》時評價冀州曰:「天下之上國也。…唐虞已來,冀州乃聖賢之淵藪,帝王之寶地。東河以上,西河以來,南河以北,易水以南,膏壤千里,天地之所會,陰陽之所交,所謂神州也。」


冀州比較對應今天的河北省


鄴城的「鄴」字,源自於黃帝之孫顓頊之後代「大業」(人名)之居住地之意,春秋時屬衛國,戰國時為魏地,西門豹治鄴時大修水利引漳水溉鄴,城市得到首次發展。直至漢末,經由曹魏時期開鑿的一系列運河如利漕渠、白馬渠等,特別是因北伐需要,開白溝、平虜、泉州三渠,從而形成了一條由邗溝、汴渠、白溝、平虜渠、泉州渠連接起來的由江淮直通北方、南北貫通的運河系統。


便利的水陸交通加上人口及生產資料的不斷積累,很快取代邯鄲而成華北第一重鎮。


由於歷史早期黃河主要在華北平原上擺盪

治水當然也是華北城市興衰的關鍵因素


鄴城地理位置尤其優越,為北方溝通河南河北(指廣義的黃河南北)、連接山東山西(指廣義的太行山東西兩側)的交通要衝。


如此優越的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前倚大河,背靠高山,進可攻退可守,必然造就鄴城在近四百年亂世中獨一無二的特殊地位。


雲輜萬乘 治兵易水


早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紹自領冀州牧鎮鄴。


從事沮授勸袁紹「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眾,威震河朔,名重天下。...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眾,迎大駕於西京,復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附,以此爭鋒,誰能敵之?」紹喜曰:「此吾心也」。


袁大統領似乎也沒有想得很清楚



這是與諸葛丞相《隆中對》具有同樣意義的綱領性文件。事實上,此提案被袁曹兩任霸主皆奉為戰略總規劃。這份戰略計劃書中,平定河北四州是克復一統的第一步,而占據鄴城,則是平定河北的關鍵。可見其重要性。

然而北方四州,并州因太行山而與山東相隔,山東(太行山以東)也並不能以黃河真正的天險,守住黃河必要越過黃河,所以控制兗州就變得相當重要,可使黃河以南四分五裂,再西進河洛,使統一之勢不可逆轉。


鄴城是冀州的南大門

是華北與并州(山西)之間的樞紐

是隨時可以南下河洛的基地

曹操能不為此寢食難安?

(所以開戰之前必須拿掉徐州的劉備)



但很可惜,袁紹勢力的這個戰略沒有得到實施的機會。公元200年,曹操大敗袁紹於官渡,解除了來自華北對中原的威脅。但其實此後,曹操對於到底是繼續北上還是南下一直猶豫不定。最終給出戰略性建議,堅定曹操下定決心北上平定河朔的關鍵性人物,是大名鼎鼎的潁川荀彧。


商業互吹



201年九月官渡大勝後,曹操回師許都欲南下荊州,其想法是想乘袁紹新敗,乘間隙擊討劉表。荀彧勸阻曰:「今紹敗,其眾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兗、豫,遠師江、漢,若紹收其餘燼,乘虛以出人後,則公事去矣。」曹操納之,遂下定北伐之決心。



但北伐有兩大困難:其一是袁氏勢力仍然頑固,人多勢眾,兵精糧足,恐怕不好取勝;其二是官渡之戰已經暴露了曹操勢力向北方供給後勤的困難,繼續北伐恐怕更加難以為繼。


這其中第二條是更重要的。從中原向華北,沒有很良好的天然水道,水運不濟。陸路轉運耗費巨大,是無法支持長期戰爭消耗的。


鑒於此,曹操從北伐伊始,即同步進行大規模水利建設。為圍攻袁尚(紹幼子)占據的鄴城的需要,於建安九年(204)正月,在淇水入黃河的入口黎陽,用大木枋作堰,遏淇水東入白溝,以通糧道。二月,兵臨鄴城門下,圍攻半年有餘並決漳水灌鄴。就是這樣,最後還是靠叛變者獻城門,曹操才在八月艱難攻克鄴城,由此可見鄴城城防之固。


袁紹死後,袁紹的地盤一分為四相互猜忌

北方兩強格局從此結束

曹操各個擊破只是時間問題



205年十月,曹軍繼續北上,劍指盤踞在清河下游滄州南皮的袁譚(紹長子)。《魏書 武帝紀》裴注載:「討譚時,川渠水凍,使民錐冰以通船」。可知大軍、軍糧轉運是依託白溝至清河的水運補給線,成功斬殺了袁譚。


公元205年—207年,曹操開平虜、泉州二渠為下一步北伐烏桓、徹底肅清袁氏殘餘勢力做準備。軍糧沿水道直達遼西前線。《魏書 武帝紀》載:「三郡烏桓承天下亂,破幽州,…為紹所厚,故尚兄弟歸之…鑿渠自滹沱入泒水,名平虜渠,由從洵河口鑿入潞河,名泉州渠」。


當年四月曹操率軍北上,歷經萬險,於八月白狼山一戰,以千里奔襲之近萬輕裝騎兵(為保證進軍速度,大部騎兵連戰甲都未攜帶)大敗烏桓數萬大軍,並屠烏桓都城柳城(今遼寧朝陽市南),斬蹋頓單于遂滅烏桓。


曹操北伐歷次戰爭示意圖



袁氏兄弟從烏桓處再次北逃遼東太守公孫康。公孫康攝於曹操的軍事壓力歸降,將二人梟首。自此,袁氏一族灰飛煙滅,北伐戰爭以完勝告終。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拿下北方之後,曹操開始了認真的營建工作,試圖將鄴城變成己方勢力的堂堂都城。


秦漢時期由於戰國數百年戰亂,百家爭鳴、禮崩樂壞,都城營建未有統一規劃;缺少中軸線;宮城大多建於自然地勢制高點上且分散排布,比如漢長樂宮與未央宮就平行排列。


漢長安城



而為了彌補自己的不正統地位,曹操對這一次營建工程下了苦功夫,重新回歸中國都城營建的上古規制。後世隋唐長安城、北宋汴京、元大都、明清紫禁城甚至日本多座古都都能看到曹魏鄴城的影子。


曹魏鄴城東西七里,南北五里。東部建春門與西部金明門以一條東西貫通的大道將鄴城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中心為宮城區,西為苑囿(銅雀園),東為戚里(權貴所居)。


宮殿區從南到北占據城市中軸線,文昌殿為「天子朝會賓客,享群臣,正大禮之殿。」為外朝正殿。文昌殿東的聽政殿做為相府,是常朝,日朝處。鼎盛時,鄴城所轄人口近四十萬,是那個時代無可爭議的北方第一城。


曹魏鄴城



鄴城最著名的建築即「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銅雀台。


曹操在銅雀園西側以城牆為基礎修築三台:銅雀台(208年修)、金虎台(210年修)、冰井台(214年修)。三台以可收放式浮橋閣道相連。儲有大量戰時物資。為肩負軍事、遊樂雙重功能的重要建築群。


三台後世想像圖及模型圖



銅雀台建成後,曹操邀百官游賞,命諸子以之作賦。曹植作漢賦經典名篇《銅雀台賦》。摘曰:「建高門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立中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臨漳水之長流兮,望果園之滋榮」。為鄴城城建史上一奇觀。同時曹操為保障城市用水問題,引漳水經暗道由銅雀台下入城橫穿而出。


獻與曹公,以娛晚年



鄴城特殊的地緣地理屬性,決定了其在分裂割據時代的特殊使命。在魏晉四百年亂世里,無數人據此城而稱孤道寡,而在大一統的年代裡,這裡卻成為了被強力壓制無人問津的荒敗舊都。


鄴城衰落還有更深層次的地理原因:數百年來上游黃土高原由於人類活動而水土流失惡化,越來越嚴重的水患限制了鄴城的發展空間;後大運河永濟渠的開通,鄴城更失去了水運樞紐地位,進一步削弱了其發展動能。


至大隋王朝崛起之時,為了永絕河北割據之後患,隋文帝下令徹底焚毀鄴城,將所有居民南遷四十五里,一代名城,就此隕落,退入歷史深處。


經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ID:diqiuzhishiju)授權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