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為了出海口!蘇聯打阿富汗 為的是另一個重要目的

利刃號 發佈 2020-01-18T06:31:05+00:00

其中第一次阿富汗戰爭被認為是蘇聯衰弱的開端,在1979年之前,美蘇爭霸格局實際上是蘇攻美守的局勢,而在阿富汗戰端開啟後則慢慢轉變為了美攻蘇守,一直到蘇聯解體也沒有繼續改變。

利刃/縱橫論


二戰後的兩次阿富汗戰爭都深刻影響到了國際格局,對今天的世界的塑造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其中第一次阿富汗戰爭被認為是蘇聯衰弱的開端,在1979年之前,美蘇爭霸格局實際上是蘇攻美守的局勢,而在阿富汗戰端開啟後則慢慢轉變為了美攻蘇守,一直到蘇聯解體也沒有繼續改變。有趣的是,1979年前蘇攻美守的局勢與另一場戰爭越南戰爭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現在有觀點認為蘇聯進攻阿富汗,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抵達印度洋,獲取另一個出海口。從當年的老地圖不難看出,在歐洲方向蘇聯僅有兩個出海口,聖彼得堡方向被瑞典、丹麥、挪威以及大西洋防線所拒止,黑海方向則要面對北約第一打手土耳其。亞洲方向蘇聯沒有能夠獲得一個足夠優良的港口,更需要面對從阿留申群島一直延伸到日韓兩國的封鎖線。

但是,這一觀點同樣存在著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彼時彼刻的國際局勢。1979年初,伊朗局勢變天,但是新的伊朗政權採取了既不親美也不親蘇的政策;1973年後阿富汗獨立,使得蘇聯和巴基斯坦的矛盾不可調和,同時阿富汗三次政變後反蘇的阿明上台,加之巴基斯坦因為印度的壓力而與中國加深關係,都刺激了蘇聯高層的神經。不難看出,蘇聯當時在中亞地區面臨的實際上是徹底被排擠出去的風險。


同時,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蘇聯的發展已經接近了頂峰,如果沒有更多的人口和市場來擴展上限,在未來的競爭中必然會面臨不利的困境。巧合的是,印度就是這樣一個既不親美也不反蘇同時有著大量人口的國家。時至今日,印度軍隊中約有60%的武器仍是俄式武器,後勤體系受俄軍影響嚴重,都足以說明當年蘇印兩國關係只密切。只要能夠打通大陸橋,自上而下進入南亞,蘇聯將會獲得一個正常情況下極為重要和寶貴的盟友國家。

同樣從地圖上來看,如果蘇聯能夠清除阿富汗反蘇勢力,與印度南北夾擊壓垮巴基斯坦,從而將勢力範圍擴張到南亞次大陸,那麼印度洋航線將會徹底暴露在蘇聯海軍的炮口之下,日韓兩國的能源命脈將被蘇聯扼住,美國的亞太戰略將會出現嚴重的漏洞。同時,蘇聯還將有能力威懾到荷姆茲海峽,給1973年後開始建立的美元石油體系增添不確定性,即使是以蘇聯的經濟體系取美國所主導的全球化而代之也並非沒有可能。


由上文不難看出,進攻阿富汗絕不僅僅是一時衝動之舉,而是直接影響到蘇聯未來二十年戰略態勢的重大決策。現在的人們回憶這段往事,真正值得遺憾的並不是蘇聯攻打阿富汗失敗,而是蘇聯的變化, 從一個人類燈塔國家轉變為了一個修正主義和大國沙文主義國家,沒有能夠理解阿富汗戰爭問題的實質,沒有能夠團結一切力量,失去了道義的制高點。當然,某種程度上來說,今天印度的現狀也證明了當時蘇聯的決策者們其實是有相當大的誤判的,即使蘇聯能夠進入南亞次大陸,很有可能也會被不靠譜的印度人們給拖後腿。當然,這就是另一條世界線上的事情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