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發熱」,你應該了解的知識點

我在120上班 發佈 2020-01-18T06:30:51+00:00

正常人的體溫一般為36-37℃,體溫超過37.3℃稱之為「發熱」,體溫超過39℃稱之為「高熱」。低熱時,患者不一定有明顯不適,隨著體溫升高,會逐漸出現疲倦、疲乏、口乾、頭痛等症狀。

正常人的體溫一般為36-37℃,體溫超過37.3℃稱之為「發熱」,體溫超過39℃稱之為「高熱」。

臨床上,通常以口腔溫度的測量值為標準,若是測量腋下體溫,則需在測量值上加0.5℃。

發熱是常見的臨床症狀,患者的症狀表現通常與體溫高低、導致發熱的病因有關。低熱時,患者不一定有明顯不適,隨著體溫升高,會逐漸出現疲倦、疲乏、口乾、頭痛等症狀。

導致發熱的最常見病因是感染,比如呼吸道感染、胃腸感染、尿路感染等。

發熱時不一定要看急診。看門診就可以了,如果症狀不嚴重,在家簡單處理也可以。選擇是否就醫、就醫方式等,主要看症狀輕重。

有人認為,發熱時體溫高,則病情重;體溫不高,則病情輕。這種觀點是不準確的。在判斷病情嚴重程度時,評估引起發熱的原因比發熱時體溫高低更重要。

大多數人發熱的常見原因是普通感冒,普通感冒由病毒感染引起,醫學上稱之為「自限性疾病」,不治療也能痊癒,症狀通常表現為鼻塞、流涕、打噴嚏、咽痛等,一般持續7-10天。

若為普通感冒,可服用解熱鎮痛類藥物,比如泰諾、百服寧等,家中常備,可在發熱時自行處理。

發熱不一定要用抗生素。頭孢黴素是一類抗生素,抗生素只對細菌感染有效,對病毒感染則無效。

若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比例明顯升高,則細菌感染的可能性比較大,需要使用抗生素,醫生會根據化驗結果開具抗生素類藥物給患者,比如化膿性扁桃體炎、尿路感染、胃腸道感染所引起的發熱,就需要抗生素。

普通感冒一般是由病毒引起的,服用抗生素對痊癒沒有幫助。

發熱不一定要「吊鹽水」。「吊鹽水」一定會好的更快嗎?當然不是!發熱時,患者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脫水,需要補充水分,水分的及時補充,可以加快病毒素的代謝,有利於病情快速恢復而已。

胃腸道功能正常的患者,只要多飲水就能達到補充水分、加快毒素代謝的目的,且飲水比「吊鹽水」更安全。

發熱合併上吐下瀉的患者,胃腸道吸收功能受到影響,此時才會需要「吊鹽水」。

這些特殊情況需要重視:

01

體溫超過41℃的超高熱患者需緊急就醫,控制引起超高熱的病因;

02

出現意識改變、呼吸困難、血壓下降、尿量較少的發熱患者,病情非常嚴重,需要緊急就醫;

03

合併多種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或者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一旦感染,病情往往進展非常快,需要警惕發熱;

04

剛剛接受完手術、出院後不久的患者,出現發熱也要重視;

05

長時間發熱的患者,發熱時間大於3周,發熱病因並不一定是感染,可能是血液系統疾病或者風濕免疫疾病,需要到醫院就診,進一步查明原因。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