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時期北宋意識形態轉型道教化原因探析

季立東文化縱橫談 發佈 2020-01-17T06:37:21+00:00

原因確實有些複雜,單純認為是在澶淵之盟之後。以輸北方金帛歲幣30萬作為議和條件丟了北宋自開國以來對遼王朝的戰略進攻態勢的顏面,丟了國體,而需要恢復帝王權威的需要,必然是有這個因素,但是如此思考未免簡單,因為君主立威的辦法有很多,比如誅殺前線戰敗將領也是一個方法。

目錄

1弘揚道教背後的原因是複雜的

2佛教作為外來宗教不利於趙宋統治天下

3趙宋背後的突厥基因成為其不利因素

4遼行唐制對趙宋帝王統治合法性形成輿論危機



1弘揚道教背後的原因是複雜的

北宋從宋真宗時期以宗教的意識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澶淵之盟後,似乎毫無徵兆的,宋真宗開始大規模的弘揚道教:東封泰山、西封汾陰后土、南祭老子。

這樣大規模的宗教活動,基本上獲得了中原地區知識分子、地主階級上層的普遍認可。原因確實有些複雜,單純認為是在澶淵之盟之後。以輸北方金帛歲幣30萬作為議和條件丟了北宋自開國以來對遼王朝的戰略進攻態勢的顏面,丟了國體,而需要恢復帝王權威的需要,必然是有這個因素,但是如此思考未免簡單,因為君主立威的辦法有很多,比如誅殺前線戰敗將領也是一個方法。還有就是再次與遼國大戰,把顏面回來,是更為直接的辦法。而恰恰是這個直接找回顏面的辦法是為北宋上層統治集團所普遍反對的,就是都不喜歡對外發動戰爭。景德元年遼統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澶淵之盟結束,太子太師呂蒙正的意見具有代表性:


太子太師呂蒙正請歸西京養疾,詔許之。丁未,召見,聽肩輿至殿門外,命二子光祿寺丞從簡、校書郎知簡掖以升殿,勞問累刻。因言:「北戎請和,從古以為上策。今先啟誠意,繼好息民,天下無事,惟願以百姓為念!」帝嘉賞之,其二子皆遷官。蒙正至雒,有園亭花木,日與親舊宴會,子孫環列,迭奉壽觴,怡然自得。——《續通鑑卷二十五》


如這樣大規模的根本性的轉折,宗教意識形態,不應該這麼簡單化的來理解。

要知道從澶淵之盟結束到封禪事起其實有3年的時間。並不是馬上就大搞封禪了的。何以沒有馬上搞回復面子的事情而拖延到三年後呢?

,據清阮元《續通鑑》封禪事起景德四年遼統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年:


庚辰,殿中侍御史趙湘,上言請封禪,中書以聞,帝拱揖不答。王旦等曰:「封禪之禮,曠廢已久,若非聖朝承平,豈能振舉!」帝曰:「朕之不德,安敢輕議!」


  初,王欽若既以城下之盟毀寇準,帝自是常怏怏。它日,問欽若曰:「今將奈何?」欽若度帝厭兵,即繆曰:「陛下以兵取幽薊,乃可刷此恥也。」帝曰:「河朔生靈,始得休息,吾不忍復驅之死地。卿盍思其次?」欽若曰:「陛下苟不用兵,則當為大功業,庶可以鎮服四海,誇示戎狄也。帝曰:「何謂大功業?」欽若曰:「封禪是矣。」然封禪當得天瑞乃可。」既而又曰:「天瑞安可必得,前代蓋有以人力為之者,陛下謂《河圖》、《洛書》果有此乎?聖人以神道設教耳。」帝久之乃可。


這番君臣廷對,就是封禪的目的在於樹立君主威權的思路的來源。既然不能帶兵北伐遼國,那麼就只剩下搞些花架子來給自己撐門面的舉措了。總之,在澶淵之盟後這麼丟面子的事情之下,朝廷必須得有些舉措來收攏民心。這個考慮絕對是對的。在這裡,北宋君臣都知道封禪是搞封建迷信,是假的。可是王欽若提出的「神道設教」卻是帝王治國必須考慮的大問題。問題是在之前,北宋也並非沒有「神道設教」。北宋初年,太祖、太宗兩朝都是以眾佛為主。所以,宋真宗這次實質上是實現了一次思想意識形態的根本性變化。這是北宋統治階級在宋真宗時期統治的執政方針重大發展變。


2佛教作為外來宗教不利於趙宋統治天下

所以這個因素就應該從更深遠的考角度來考慮,除了有宋真宗恢復帝王權威目的之外,我覺著更主要的是。趙宋王朝的主要樹立他的漢民族、漢文化主導者、主要繼承者和發揚者這樣一個定位。從而調整佛道關係為道在佛上。這個思路一直為以後趙宋統治階級所繼承。宋徽宗都快亡國了,還忽喲自己,改「道君皇帝尊號曰教主道君太上皇帝」!

簡單來說以道壓佛這個意識形態在唐朝就出現了。唐太宗時期以道壓佛的思路就已經出現了。所以唐玄奘西天取經歸國後的待遇並不是很好,這是上層帝王調整統治手段的結果,不是針對唐玄奘本人。唐初統治者尤其太宗時期,屢次規勸取經歸來的大師玄奘棄佛還俗,連唐高宗李治這個鼻涕蟲都這麼全唐僧! 這與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太宗對佛教的政策有關。公元 618 年,唐朝建立,經過隋末農民戰爭的破壞,國家經濟幾乎處於崩潰的邊緣,為了發展經濟,緩和社會矛盾,唐初統治者對佛教並不支持,甚至有時排斥佛教。史載,唐太宗討伐王世充,雖常用少林僧兵,但他攻占洛陽後,廢除隋朝寺院,大肆裁汰僧人。另外,唐太宗崇尚文治,認為佛法無益於天下。貞觀二年,唐太宗語謂侍臣,梁武帝父子好事佛教,結果國破家亡,應當引以為鑑。他在朝堂上公開宣稱:「朕今所好者,惟在堯、舜之道,周孔之教!」重視道教,用到教來壓佛教最典型的就是唐唐玄宗時期。唐玄宗東封泰山是一個頂峰性質的事件。

反過來,以佛壓道就是武周時期,佛教就成為武周革命的輿論工具,其中《大雲經》宣揚女人也可以當君主,實在是太符合武則天需要了,不弘揚都不行。佛教這種暗含著革命火種的教派後代帝王如何能不提心弔膽呢?後代一些農民起義大多與佛教有關,而與道教似乎沒有什麼關係,不是沒有原因的,比如我們知道的白蓮教就是這類,不需多說。

從另外的角度上來講,佛教畢竟是外來宗教。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外來宗教。這點為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的統治者所注意到而運用之。北魏大肆修建佛像與其草原根基是有關係的。相反當時的士族上層是信道教的。佛教作為外來宗教的特點,在趙宋之前一直是一個事實:突厥人、粟特人融入李唐文化,他們大多信奉佛教。特別是粟特人在傳揚佛教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小的歷史作用。因此,也能夠在唐末為被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人信仰。

契丹族原無佛教信仰,唐末,契丹族中一個部落主耶律阿保機統一鄰部,擴大經略,即有意吸收內地文化,以收攬漢人。據說唐天復二年(902),遼太祖始置龍化州(西拉木倫河上流今內蒙自治區翁牛特旗以西地方)即已有開教寺的創建。到了太祖天顯二年(927),攻陷信奉佛教的女真族渤海部,遷徙當地的僧人崇文等五十人到當時都城西樓(後稱上京臨潢府,今內蒙自治區林東),特建天雄寺安置他們,宣傳佛教。帝室常前往佛寺禮拜,並舉行祈願、追薦、飯僧等佛事,這樣,佛教的信仰就逐漸流行於宮廷貴族之間。到了太宗會同元年(937),取得了燕雲十六州(今河北、山西北部),這一帶地方原來佛教盛行,更促進了遼代佛教的發展,而王朝利用佛教的政策亦益見顯著。其後諸帝,都對佛教特加保護,在聖宗、興宗、道宗三朝(983—1100)中間,遼代佛教遂臻於極盛。如遼聖宗除增建佛寺,施給寺院以土地和民戶以外,還注意加強統制,禁止私度僧尼以及當時盛行的燃指供佛的習俗,這就使遼地佛教更有發展。他又撥款支持房山雲居寺續刻石經的事業,並派僧監督。興宗繼位,歸依受戒,鑄造銀佛像,編刻大藏經,並常召名僧到宮廷說法,優遇他們,位以高官。當時僧人中正拜三公三司兼政事的達二十人,大大提高了佛教在社會上的地位。而這位遼聖宗就是逼迫宋真宗簽下澶淵之盟的遼國君主。

北宋初年,雖然也以來佛教,但是仍舊是以儒家為主,由於儒家排佛,所以,佛教並不是如遼國這樣熱火朝天,反倒顯得冷冷清清。而遼國在聖宗時期大肆扶持佛教這點對於南方的主要依賴儒家四書五經的北宋來說自然就形成了強大的輿論壓力。要知道人家遼國也是開科取士的。我們看遼國不僅從自己的原先的貴族中吸取統治人才,也從開科取士方面吸取人才,同時利用宗教渠道吸引人才,這樣形成了三個吸取人才的格局,對於遼國的統治階層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特別是「佛法無邊」,這讓南方的趙宋在輿論戰中可能雖然大肆弘揚儒家,可能在民間是落了下風的。



3趙宋背後的突厥基因成為其不利因素

因此,在當時,佛教和道教的鬥爭在背後是漢民族地主階級與周邊的少數民族和外來民族之間的鬥爭的利益的反應。

而趙宋自己呢?屁股實在不是很乾凈的。趙宋皇室的根基是粟特或者是突厥人轉化而來,雖然不能說趙匡胤一定就是突厥、粟特人,但是他的文化基因就是這一點是沒問題的。所以北宋初太祖,太宗兩朝都還是注重佛教。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就容易被士大夫階層認為你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原之主、還沒有獲得治理中原天下的合法性、合理性。因為你畢竟是晚唐五代這些小國轉化而來。他們在種族上大多都是胡人,這點從沙陀突厥的後唐以來就是如此。後唐變後晉,後晉變後周,周又變趙宋。時間不長,你的背景人家是很清楚的。一個以胡人為主體轉化的帝國還沒有真正獲得中原帝王應該有的天意,沒有成為真正的代表中原地區地主階級士大夫們心目中的主人。王欽若說的「神道設教」應該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就對了。這也可以說,即使沒有丟面子的澶淵之盟,趙宋在北遼大肆弘揚佛教的背景下,也面臨著治理天下的意識形態方面的政治危機。


4遼行唐制對趙宋帝王統治合法性形成輿論危機

那麼你要想獲得天意,就得恢復漢唐以來的東封泰山這個封禪之制,所以遵從道教其實是有必然性的。同時,這又與北方遼國的文化有關係,北方遼國有兩個特點。就是他的官職特別是漢人一面的官職及統治方式傾向於使用唐制,如《續通鑑》卷卷二十九:


辛卯,(高麗)王詢遣使上表請朝,遼主命群臣議,皆謂宜納。積慶宮使耶律瑤珠獨曰:「詢始一戰而敗,遽求納款,此詐耳,納之恐墮其計。待其勢窮力屈,納之未晚。」遼主亟於成功,許其朝,遂禁軍士俘掠,以政事舍人馬保佑為開京留守,安州團練使昂克巴為副留守,遺太子太師伊蘭將騎兵一千送保佑等赴京,又遣右僕射高正率兵往迓王詢。


先是詢遣中郎將智蔡文援西京,而遼令盧顗、劉經入西京諭降。


我們看這裡的職務:政事舍人馬保佑、安州團練使昂克巴、太子太師伊蘭將、右僕射高正、中郎將智蔡文、遼令盧顗、劉經這些職務大都是唐代職務,讀唐史就不顯得突兀,可是讀遼史甚至覺得怪怪的。更比如,遼國有節度使這個職務。初讀嚇人一跳。【更多相關內容可以王玉亭參考發表於《遼金史論集》第十四集《遼朝官員的本官、實職與階及其關係初探》及相關參考論文】總之,遼摻用唐代官職在今天已經是大家比較統一的看法。



除了唐制以外,宗教又重佛教。兩者結合,所以這兩點對北宋來說,實質上是一個高端的戰略壓力。因為二者結合是唐代的特點。我們知道中唐後期唐王朝又大肆弘揚佛教了,比如 唐憲宗時期。以至於韓愈上《諫迎佛骨》表示對皇帝不滿。李唐是幾百年的天子正統,而你趙宋通過欺負孤兒寡母得天下,根子就不正。而遼在立國上是沒有道德缺陷的。人家是由部落轉化而來。後周的柴世宗又是郭威養子,而郭威又是通過篡奪劉漢這個具有突厥血統流汗的政權而來,所以你的政權的合法性是相當受到懷疑的。或者說就是不配作為中原之主啊!因為儒家的理論是天下乃有德者居之,你趙宋搶奪人家孤兒寡母的天下,有何德可稱呢?所以在太祖、太宗兩朝雖然大肆開科取士,但是在基層的文化認知當中,趙宋恐怕還沒有建立其自己政權的合法性認知。老百姓背後的指指點點少不了。遼宋澶淵之戰河北老百姓並沒有怎麼特別抵抗,遼人入河北如入無人之境。邊境抗敵軍隊當然是一方面,但是老百姓自己起來反抗也是一方面,民心才是勝利之本,所以,澶淵之戰,北宋失利,恐怕不與河北民心有關。而今天邯鄲地區正在北宋和遼國之間,自李唐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就是一個南北方的爭奪點,也是一個可以左右南北局勢的地區。因此,也是民心不那麼穩定的地區,可南可北,可宋可遼。河北民心不穩恐怕才是北宋統治者從新思考統治策略的根本原因。之後為了恢復河北地區的經濟發展,王欽若提出取消河北農民的農具稅,宋真宗立刻同意,而且藉機將全國的農具稅都取消了。這個例子實在是讓人值得深思。


所以從宋真宗開始,實際上不管澶淵之盟是否成功和失敗,整個統治階級上層都已經做好了向道教轉移的這樣的一個過程,也就是將道教和儒家家學說結合起來,形成這樣一個二元的意識形態結構。所以北宋理學以周易太極圖為最高理論成果,不是沒有原因的。只有太極一說,才將儒道和流。

中國的道教在階級劃分上屬於貴族宗教,這點在唐代看得非常的清楚。即使到了清朝也是如此,《紅樓夢》有所體現的。賈珍的父親就是做道士的。而佛教的禪宗是頗有人民性的,從收攏民心看,這也是佛教比道教強的地方。佛教將眾生平等而道教則需要修煉了。佛教的眾生平等與遼國的階級差別小,因為是原始部落轉化而來,所以傳統的封建帝王的等級制度還沒有特別深入人心。因此佛教適合草原的統治者需要。相反,道教的吸納民心的程度就差一些,北宋佛教在民間很流行。從輿論戰來看,其實北宋雖然文化昌明,詩書天下,其實對遼的輿論戰是處在下風的。這點倒為當今大眾所不熟悉了。百年之後,金滅北宋的徵兆已經出現。從前面簡單介紹看,女真人信佛教還在遼人之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