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為什麼那麼注重」意境」,看完你就懂了

繪畫視界 發佈 2020-01-17T06:57:56+00:00

中國人畫畫到一定境界之時思想飛翔,達到了精神上的自由狀態,傳統已經看遍了,自然也都看遍了,畫畫的時候什麼都不用看,白紙對青天,胸中丘壑,筆底煙霞。

國畫中的「意境之美」是什麼?

中國畫是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從美術史的角度講,民國前的都統稱為古畫。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

用寫「意」的方式將「境」移至紙上,成了畫。賞者見畫之境,或恬靜,或愉悅,或傷感,或賞心悅目,或無動於衷。。畫者與賞者的共鳴是件極其難的事,如同伯牙、子期之遇,需要境的重合,重合多來源於審美的一致。


中國畫藝術不但是一種征服自然的想像,還是一種征服自然想像的象徵。先古與自然一開始便用藝術的方式對活,邏輯的發現與藝術的鑑賞推演著人們的雙眼,讓一個天人合一的中國圖式由混頓而至清晰。

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重要範疇﹐在傳統繪畫中是作品通過時空境象的描繪﹐在情與景高度融匯後所體現出來的藝術境界。

意境理論最先出現於文學創作與批評。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文學創作中有「意象」說和「境界」說。唐代詩人王昌齡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緣境」的理論。劉禹錫和文藝理論家司空圖又進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創作見解。


中國畫意境,就是畫家通過描繪景物表達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藝術境界。它能使欣賞者通過聯想產生共鳴,思想感情受到感染。繪畫是否具有意境,這是作品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一個極具鮮明民族特色的藝術品種,經過上千年的積累和沉澱形成了它特有的面貌,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審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輪體系。追求意境的表現是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畫尤其是中國山水畫的重要特徵之—。意境是中國畫的靈魂,對於意境的營造可以說是國畫家畢生都要追求的藝術境界。

從審美活動的角度看,所謂「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這種帶有哲理性的人生感、歷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蘊。所以,「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種類型。


中國藝術所依存的美學基礎就有了儒道思想極深的烙印。中國古代哲學對於自然的認識不同於西方哲學。中國畫誕生的東晉,正是道家的玄學風靡四方的時候。道家的那種重「心」略「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國畫甚至整個中國藝術的重表現而略再現的美學觀念和基礎。

中國藝術家認為藝術是生命的反映,從主觀上要反映出畫家的意,從客觀上要表現物象的神,這便是中國的「傳神論」和「寫意論」。如顧愷之的「傳神論」,南齊謝赫的「氣韻生動」張彥遠的「意存筆先生,畫盡意在」等等。

古人講「緣物寄情」表現風景,花鳥,不是簡單的再現,而重要的是描寫人的感情。中國的花鳥畫與外國的花鳥畫不同,外國的好象是標本死的沒有生命,沒有人的感情。

中國人畫畫到一定境界之時思想飛翔,達到了精神上的自由狀態,傳統已經看遍了,自然也都看遍了,畫畫的時候什麼都不用看,白紙對青天,胸中丘壑,筆底煙霞。 中國藝術家喜歡戶外觀賞「目識心記」做到「爛熟於心」然後「一揮而就」主張「以形寫神」,「不似之似」「得意忘象」「意過於形」「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中國傳統繪畫主要講究的是意境美,追求意境的表現是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中國傳統繪畫常以意境美取悅於人。

中國傳統繪畫尤其是中國山水畫更是如此,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

學習更多繪畫知識,關注頭條號:繪畫視界。一直是你繪畫路上的良師益友,簡單而有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