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親子,同時謀反,李世民為何會區別對待?同為皇子母親很重要

山川文社 發佈 2020-01-17T07:07:24+00:00

因為自己的親身經歷,他既希望自己的繼位者是一位文韜武略,政治才能卓越的政治家,又希望他是一個對待手足寬厚,仁慈之輩。

皇位之爭,歷朝歷代屢見不鮮,唐太宗本人就是當年玄武門之變的最大勝利者。

人至晚年,曾經的壯志梟雄已漸白頭,曾經的烈烈雄心都將消弭。他心憂大唐的未來,也愁膝下皇子未來的命運。當初,奪嫡之爭手足相殘、血流成河的畫面歷歷在目。因為自己的親身經歷,他既希望自己的繼位者是一位文韜武略,政治才能卓越的政治家,又希望他是一個對待手足寬厚,仁慈之輩。

但是,生於帝王家,命運終不可擋。

公元643年三月,唐太宗第五子齊王李祐在其封地內起兵,意圖造反奪權。三月底,李祐被擒,四月六日以謀反罪,被貶為庶人、賜死。然而,命運像是跟唐太宗開了個玩笑,在朝廷平叛的過程中,竟發現自己最寵愛看重的太子李承乾,也有謀反的意圖。

對於李祐這個不受寵的兒子,他可以輕易將其誅殺,但是,對李承乾他卻狠不下心。同為親子,同時謀反,為何李祐會被賜死,而李承乾卻僅貶為庶人?這大概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出身不同:

隋末,高祖李淵攻打長安時,其年僅十四的幼子被忠於隋朝的陰世師所殺。之後,陰世師還曾派遣京兆郡尋訪李氏家族的祖墳所在地,並將其掘之。為報這不共戴天之仇,李淵入主長安以拒義兵為由,將骨儀、陰世師等人全數誅殺。李唐與陰氏可謂是家仇國恨並存,毫無轉圜餘地。

但是,不幸的是,偏偏齊王李祐的母族,正是陰氏。他的出生,在李氏族人的心中,就是一個無法消解的疙瘩。而李承乾的出身,卻完全不同。李承乾的母親出自名門望族長孫氏,其起源可追溯至北魏時期,到北周、隋時期逐漸活躍。

當初,玄武門事件,長孫無忌等人對唐太宗的勝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對百廢待興的唐朝來說,長孫一族在維護朝廷的穩定上,也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李承乾既是唐太宗的嫡長子,又有高貴顯赫的母族,這都是其他皇子不能比擬的。

二、兩者造反的緣由不同:

李祐就如一個被徹底教壞了腐了心的孩子,甚至,自己都沒弄明白自己為什麼要造反。李祐曾被數次改封,官任多職,但是,卻因疾一直未曾去往藩地,反而長期滯留在長安。養病期間,其舅陰弘智常以太宗膝下多子為由,勸其豢養侍衛以自衛。

無論是出於私心,還是真的為其考慮,正是陰弘智的此類教導,養成了李祐錯誤的思想。加之,李祐本就性情乖張,偏好遊獵,最愛結交姦邪之徒。在一眾小人的慫恿下,李祐變得整日不思進取,四處玩樂,最後,選擇謀反自然與其脫不了關係。

但是,李承乾的謀反卻與唐太宗的作為有關。

李承乾身為東宮太子,自小就知道自己與其他兄弟不同,他是定要繼承大統之人。但是,這不代表其他皇子也認可他,例如:他的胞弟李泰。李泰心懷奪嫡之心,韜光養晦多年,使得李承乾察覺到了這一點。在這種情形之下,若唐太宗能把握對待兩個皇子的尺度,李承乾也不會一直心懷忌憚。

唐太宗對身為太子的李承乾格外嚴格,卻對次子李泰多有稱讚,這無形中成了李承乾的威脅。一想到自己可能被廢,李承乾只能先一步作出抉擇。

三、投入的情感,心血不同:

因李祐的出身,唐太宗對其一直不甚關心。而李祐,被加官進爵,也只是皇子該有的分例,事實上,虛有爵位其名,卻無封地之實。李祐回到藩地後,數次夥同奸佞小人,行違法亂紀之事,無視長吏諫官。這樣一位無德的皇子,使得唐太宗對他的印象越發糟糕。

對此,唐太宗甚至親手寫詔書責備李祐:

「我曾經告誡你不要親近小人,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你素來性情乖戾缺少德行,被諂媚的言論所蠱惑,終於招致禍端自取覆滅。你變成梟獍一樣的人,忘記忠孝,擾亂齊州,死有餘辜......你違背禮和義,為天地所不容;拋棄父背叛君主,為人神所共怒。你以前是我的兒子,今天是國家的仇人......」

然而,唐太宗對長孫皇后的感情極深,而李承乾,作為二人的長子,自是與其他宮妃所生皇子不同。加之,前車之鑑在前,唐太宗為防奪嫡事件再發。自登基以來,便定下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對他完全按自己的繼承人來培養,對其投入的巨大心血,可想而知。

綜上,李祐與李承乾自是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即便得知李承乾意圖謀反,唐太宗仍想全力保其性命。

其實,在唐太宗的諸多皇子中,真正可以一爭天子之位的,只有長孫皇后所出的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位嫡子。

而唐太宗對他們的關注與寵愛,也遠超其他皇子。在彌留之際,唐太宗選擇了忠厚良善,卻頗為軟弱的李治,原因就是他的一顆愛子之心。所以,為了三個兒子能活下去,唐太宗放棄了為政能力更強,卻性情狹隘的李泰。公元644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卒於黔州,唐太宗為之廢朝,並葬之以國公禮。

這裡,我們縱觀李承乾一生,可以看到,唐太宗雖然作為大唐帝國高高在上的天子,但是,在面對自己最心愛的兒子時,卻只如同天底下千千萬萬個最普通的父親一般,細心栽培,耐心教導。特別是自己這個愛子將要繼承自己的帝業,唐太宗更是花費了大量的心血與精力。

參考資料:

【《舊唐書·太宗本紀》、《舊唐書·李承乾傳》、《資治通鑑·唐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