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所有中國人都將奔赴一個名叫「除夕」的夜晚

歐洲時報 發佈 2020-01-17T07:16:42+00:00

家:鄉愁與家的味道我想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像中國人一樣,在春節的時候,如同候鳥遷徙一般,即使不遠千里萬里,也要趕回一個叫做家的地方。

1月14日,春節臨近,重慶火車西站迎來春運客流小高峰,眾多旅客踏上返鄉路。圖為旅客走出車站。(圖片來源:中新社)

【歐洲時報網】在巴黎全心全意、踏踏實實地過了一回聖誕,從沉迷於聖誕櫥窗、買聖誕樹、裝扮聖誕樹、裝飾餐桌、買聖誕禮物、準備聖誕餐食...所有的聖誕儀式感幾乎都一一踐行。

為的是告別2019年的同時,真心實意地細心感受這個西方文化中的「新年團聚」,把紮根於骨子裡的、對中華傳統「年夜飯」的熱情與耐心,用之於充滿童話色彩的「聖誕平安夜」。

儘管每一個聖誕儀式都沒落下、一板一眼地按照聖誕日曆行程過著,相比於傳統農曆新年,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少得還挺多,少一些濃烈、少一些耐心、少一些對家的期盼。

家:鄉愁與家的味道

我想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像中國人一樣,在春節的時候,如同候鳥遷徙一般,即使不遠千里萬里,也要趕回一個叫做家的地方。從綠皮火車到「復興號」高鐵,從摩託大軍到順風車出行……偌大的中國,都在同一條路上,這條路,叫做「回家」,春運正是承載了我們中國人對家的期盼。

於中國人而言,過年這天最重要的一個儀式感就是年夜飯。

年夜飯之所以對中國人如此重要,是因為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它是一場味蕾盛宴,更在於一個家庭對情感的寄託。

它是細緻的、繁瑣的,也是幸福的、喜悅的,它可以讓一個母親從清晨就開始忙碌,也能讓一家人在新年零點期待一份熱氣騰騰的餃子出鍋。

因為有了年夜飯這份「儀式感」,我們才真正讀懂,數以億計的中國人的歸心似箭和千萬小家的幸福團圓。

年夜飯里美酒的味道、美食的味道、家的味道、年的味道、鄉愁的味道,模糊了飲食與生活的界限,讓兒時的記憶瞬間閃回,讓每一個歸家的遊子得到慰藉。

無論外面的世界精彩或無奈,無論經歷的一切順利或迷茫,只要想起那桌年夜飯,只要憶起那專屬於家的味道,美好和寧靜又會回歸初心。

對家人的情感化成對美食烹飪的耐心

春節是中國人心裡的一個結,而食物就是我們表達情感的通道。相比於聖誕的當天臨時忙碌與及時晚宴,春節的時間跨度長得多。

年前的一個多月,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時間節點。從農曆臘月開始,整整一個半月,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會放下手中的一切,專心致志的投入到一種忙碌而甜蜜的狀態。

叫了一年外賣的我們,終於可以在新年之際,以繁複而隆重的美食盛宴,喚醒早已呆滯的味覺記憶。

此刻的家人都將變成美食匠人,不僅操縱著沉甸甸的食材,更是承載了對家人那份沉甸甸的愛。

所有的烹炸煎煮,最終在嘴邊化開的,終究繞不過「鄉愁」二字。而美食最能勾連起中國人的感情,不遠千里回到久違的故鄉,只為這一口解除鄉愁的美食。

當一幕幕歸家團聚、爆竹迎春的畫面,隨著美食的呈現緩緩而來,這些飲食背後包含的情感故事更讓人動容。

它告解出一份對家難掩的鄉愁,也呈現出中國人對過年特有的情懷。

家人用時間與耐心烹製出的那樣用心的家常菜美味,街頭小館是滿足不了的。只有家的味道,配合上新年獨有的氣氛,才能把味蕾發揮到極致。

他們用四季所得,精心炮製年味;敬天地,禮神明,寄託對家人的情結,抒發對歲時的感懷。時代在變,新春的習俗也在悄然改變。

但那些曾經塑造了我們生活方式和禮俗秩序的食物,依然生機勃勃。

中國人都將奔赴的那個夜晚叫「除夕」

對於常年在外奔走的中國人來說,新年的意義也許更大一些。那是團圓的日子,是遊子歸巢的日子。

奔波幾千公里的疲憊,在一家人一起吃團圓飯的溫馨中一掃而空。

但也還是重色、重香、重味。因為清水寡淡,不足以表達我們忙碌而甜蜜的狀態。

在新年,中國人會把一年中的收穫,轉化為複雜的烹飪過程 。一道道印有獨特家族印記的美食 ,低調的表達著富足的幸福 。

所以,每個中國人新年都想要回家團聚。至少 ,是以美食的名義。

與其說,所有鄉愁都是因為饞;倒不如說,所有的饞,都是因為鄉愁。

吃,在中國人和中國文化里的份量,並不是這個吸納食物的動作所能代表的。

凡是走過世界很多地方的人,凡是走過中國很多地方的人,大多都會不約而同地得出同一個這樣的結論:再沒有比中國人更會吃的,再沒有比中國的食物更好吃的。

中國人過新年,吃食,才是真正的神靈,即使是在那些並不遙遠的物質匱乏的年代,那一頓必須全家團圓圍桌而吃的年夜飯,是被許多孩子從一入冬的每個晚上都要想像一番的。

在我的印象里,似乎每個吃完那一頓年夜飯的孩子,都會從裡到外感受到自己的身體正在噌噌噌地成長著,讓自己更有能力去做那些自己想做的那些事,去做自己想做的那種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