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逐客書》:力阻秦王失策、避免秦國因人才流失而導致盛極而衰

北疆同心 發佈 2020-01-18T07:36:23+00:00

《諫逐客書》是李斯的名作,李斯憑此而力阻秦王嬴政的失策,消除了因為秦國下達《逐客令》,而可能出現人才流失的危險後果,使秦國得以繼續吸納山東六國的優秀人才。

《諫逐客書》是李斯的名作,李斯憑此而力阻秦王嬴政的失策,消除了因為秦國下達《逐客令》,而可能出現人才流失的危險後果,使秦國得以繼續吸納山東六國的優秀人才。李斯憑藉《諫逐客書》取得了秦王的賞識,在秦國統一天下後,成為了秦朝的丞相!


01、李斯在《諫逐客書》中,開門見山的指出了,促成秦國強盛的根源

李斯在《諫逐客書》,先開宗明義地說:「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並國二十,逐霸西戎。」李斯說此話的意思是,借追敘前代秦王之賢能,向秦王嬴政表明引進人才的重要性!

秦國本土僻居關中,雖然因其易守難攻,而有形勝之地的稱號,但畢竟當時的文明中心在中原。因此便導致了秦國雖武力強盛、兵精糧足,但卻非常缺乏有大智慧、善做長遠規劃的人才。故而外來人才的加盟,猶如再給秦國提供新鮮血液,避免了秦國因為缺乏人才,導致出現人才危機,進而對秦國實現兼并天下之霸業產生消極影響!

而且秦穆公時代的秦國,還正處於將強末強、將盛末盛之際。正值東有強晉阻遏,西有戎狄為患的艱難處境之時。然因秦穆公釆取了不拒賢士,集天下之人才為己用的正確策略,大膽地啟用了由余、蹇叔、百里奚、丕豹、公孫支,藉助於這些人才的智慧與能力,才實現了秦國掃平西戎20餘國,拓展國土上千里的輝煌成就,使得連周天子也要「賜秦金鼓以為賀」,表彰秦穆公外攘戎狄、內屏朝廷的豐功偉績!

李斯巧借追敘前王之功,有意促使秦王嬴政,重新思考外來人才對秦國崛起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使其認識到秦穆公之所以能夠青史留名,就是因為他能用人、善用人、會用人!而且天下幅原遼闊,九洲物華人傑,但為何區區秦國,居然能夠超越其僻居關中一隅之地的困境,不僅取得「西方霸主」的威名,而且還使得山東六國畏秦如虎呢?這是因為英雄雄主秦穆公,為秦國的崛起打下了堅實地基礎啊!因此外來人才並不可怕,只要君主善於駕馭,便能使其為秦為用,為秦國的強大而竭盡全力!


02、秦國崛起之繼,乃是因為孝公啟用了商鞅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接著說:「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襲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強盛。」這幾句話的意思是,秦孝公用商鞅變法,改革了秦國的舊俗舊法,推行以「耕戰立國、軍功晉爵」的政策,從而激發了秦人的進取精神,為秦國能夠崛起掃除了桎梏。

那時的秦國正處在「中衰」的風險之中,內乏賢才佐政,外有諸侯摒棄。秦孝公不僅因此而感到了危險,更為秦國被山東諸國摒棄在「中原文化圈」之外,而感到了深深地恥辱!為此秦孝公頒布了求賢之令,廣為尋求六國人才來秦國效力,以求藉助於客卿之力,來彌補秦國本土人才缺乏的窘境。

結果在秦孝公的感召之下,在魏國鬱郁而不得志的商鞅,毅然捨棄魏國來到了秦國。並在秦孝公的鼎力支持下,大膽地推行改除舊俗舊政,實行以「足兵、足食」為唯一目標的「商鞅變法」!最終徹底改變了秦國落後於六國的現狀,重塑了秦國的統治框架,整合秦國的統治秩序,夯實了秦國的統治基礎,將秦國改造成一架令六國聞風喪膽的戰爭機器!

商鞅這位外國人才,在捨棄了不能使其施展才華的魏國之後,為秦國的強大而竭盡全力,甚至甘冒觸怒於秦國太子,也就是未來國君之風險,也要使變法能夠不折不扣的推行下去!難道商鞅會因為自己是魏國人,便不肯為秦國的強大而竭盡忠誠嗎?當然不是!自古道: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故而用人不必以內外為限制,凡是能夠促成秦國崛起之人才,皆應被英君明主所擢用,從而達到「盡彼之力,強我之國」的終極目的!


03、秦惠王也因為善於用人,而促成了秦國國勢的進一步提升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還說:「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向事秦,功施到今。」李斯在此為秦王嬴政舉了一個例子,為其「唯才是舉」的論點尋找論據。

張儀是什麼人呢?當然是一個德行淺薄,依靠其三寸不爛之舌,縱橫捭闔列國之間,為秦國掃平六國的大業,極盡其奇智滑謀的舌辯之士。這樣的人在德行上當然是有所欠缺的,而且因為其多是以陰謀詭計、巧言令色,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所以其名聲當然也不會好聽!單憑張儀幾次三番誘騙楚懷王之事,就足以令其聲名狼籍!

不過儘管張儀聲名狼籍,但卻始終對秦國保有忠誠之心,他的所做所為也都是為了秦國的利益。正是因此,所以秦惠王才會始終信任張儀,並且為其提供了足以發揮其才能的便利條件,而沒有因為張儀的聲名狼藉,就將其棄置不用!這就是秦惠王的魄力之所在,重用人才是秦國得以不斷強大的源泉!

假如現在有伯夷、叔齊那樣的賢德之人,處於當今這個無比混亂的局勢中,又能發揮出幾分作用呢?賢德之人可用之於治世,而難以在如今這個禮崩樂壞的亂世之中有所作為。因此大王(指嬴政),倘若要實現鯨吞天下,結束亂世的理想,就必須做到不拘一格用人才。故而即便是像張儀這種德行淺薄之人,大王也要做到能用之、善用之、會用之,唯有如此大秦才能夠保持其長盛不衰!


04、李斯用秦昭襄王重用范雎的事例,以及秦王嬴政自身樂於享受外來珍奇好物的心態,來說明秦國不能盲目排外的道理

接著李斯又在《諫逐客書》中舉了秦昭襄王的例子:「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如果說先前的幾個例子距今過於遙遠,那麼秦昭襄王統治秦國的時代,距離秦王嬴政所處的時代是比較近的。而且長壽的秦昭襄王利用其文治武功,已經將山東六國打得半殘,就連戰國未年唯一還有實力對抗秦國的趙國,也在「長平之戰」中,被打得元氣大傷幾乎亡國!

而秦昭襄王之所以能夠恣意於列國之間,與其化解並消除了秦國內部的隱患,從而沒有了後顧之憂,有著密切的關聯!當初,在秦昭襄王剛剛執政之時,秦國的權柄被太后和穰侯把持著。秦國百姓唯知有太后、穰侯掌權,不知秦國尚有秦昭襄王,這就是所謂的政出私門!而這對秦國維護統治秩序,穩定政治局面的穩定是極為不利的。

且不說倘若長此以往,將會導致秦昭襄王因為沒有權威,而失去制衡朝局的能力,從而可能引發秦國陷入權力爭鬥的漩渦之中,導致其失去爭奪天下的有利時機。甚至有可能誘使山東六國陡起「合縱」之心,乘秦國因為內亂而實力大衰之機,行攻擊殄滅秦國之企圖——雖然或許會因為六國人心各異,而導致其無力給秦國造成實質性傷害,但卻肯定會嚴重干擾,甚至會夭折秦國掃平海內諸侯,歸劃天下於一統的政治理想!

所幸此時范雎及時出現,並且受到了秦昭襄王的重用!范雎不僅幫助秦昭襄王消除太后干政,而且還從穰侯等「四貴」的手中收回了權力。從而避免了范雎所說的:「臣恐大王千秋萬歲之後,有秦國者非王之子孫也!」之危險!更兼范雎還為秦昭襄王獻上了,分化瓦解山東六國的「遠交近攻」之計——「王不若遠交而近攻,遠交齊國,近伐三晉。……得尺則王之尺也,得寸則王之寸也!若蠶食葉,由近及遠,天下不難盡矣!」


無論范雎此人多麼地心胸狹隘,妒賢嫉功之心多盛——就連有「秦國戰神」之稱的武安君白起,都因受其讒害而自刎於杜郵亭!但是在政治戰略策劃方面,范雎的確有人所不及的本領。故而若用人之長、避人之短,則天下之人才,幾乎沒有不可以被使用的!而那些外來人才,之所以樂於為秦國效力,也不僅反是受秦國高官厚祿的吸引,更是因為只有秦國才有可供其展示才華的舞台!假如秦國是個自我封閉的國家,不願、不肯、更不屑於吸引人才,而是抱著「我大秦國無所不有,無所不能」的心態,又會是個什麼結果呢?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還說:「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重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這是李斯利用秦王喜歡享用那些外來的珍奇好物,只恨不能集天下之奇珍於秦庭的心態!向秦王指出唯有像喜歡外來的奇珍異寶那樣,同樣以其開闊的心胸、恢宏的氣度,吸引其他六國人才投效,秦國才不會盛極而衰!

換言之,假如秦國的歷代先王們,都像大王您一樣盲目排外,這些奇珍異寶又怎麼可能離開它原來的主人,紛紛匯集到秦國的王宮之中呢?珍寶玉玩固然可以賞心悅目,而那些外來人才則更是無價之珍寶呀!倘若他們真被《逐客令》所摒棄,那麼不僅無異於「棄隨和之寶於荒郊,置翠鳳之旗於茫野」!更是等同以人才資助敵人,是在變相幫助六國壯大實力,也是在為秦國掃平天下增加障礙,實在是「親者痛、仇者快」的失策之舉呀!

秦王嬴政讀完李斯的《諫逐客書》後,深受觸動,為因其失策,險些釀成以人才資敵的蠢事,而感到後悔!於是便急忙下令廢除《逐客令》,恢復了積極吸納各國人才,為秦國所用的政策,從而保障秦國繼續擁有「盪六合而掃八荒,滅列國而成一統」的人才優勢!

注:參考資料《史記》、《諫逐客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