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對竇建德的暴擊:那小子的馬不錯,給我連人帶馬一起抓回來

霂霖清看世界 發佈 2020-01-17T07:58:29+00:00

前文提要:武德三年,李唐正式發檄討伐王世充,李世民以多路進攻洛陽,王世充接連失城陷地,只得向竇建德求助,以圖聯合抗唐,三方在洛陽-虎牢關地區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前文提要:武德三年,李唐正式發檄討伐王世充,李世民以多路進攻洛陽,王世充接連失城陷地,只得向竇建德求助,以圖聯合抗唐,三方在洛陽-虎牢關地區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由於王君廓的的成功阻擊,竇建德在虎牢以東屯留不進,謀士凌敬建議其先渡黃河,攻取懷州河陽,然後過太行山,進入上黨,直接拿下河汾地區搶占河東蒲坂的渡口,這樣既可避李唐之鋒芒,出其不意,又可達到圍魏救趙的目的。


後來史籍在談竇建德的敗亡的時候,都以為老竇最終沒有接受這一建議是一大失策。其實如果比較一下的話,當時河東道至少還有三四十萬戶口,就算排除北面的太原五郡,河汾地區至少也還有二十來萬的戶口,雖然也鬧過一些亂子,但要說老竇派個幾千人或者一兩萬人就能拿下河汾的話,那是打死我也不信的。唐的潞州總管李襲譽、懷州總管黃君漢雖說算不上什麼不世出的名將,但是從兩人多年的戰場表現來說,至少說他們在水準以上是沒有什麼問題的。縱觀後來的歷史,竇建德麾下的將領,即使劉黑闥面對李襲譽也沒占什麼便宜,老竇如果真的要北上奪取河汾的話,恐怕只有全軍主力渡河移師北上一途——如果局勢變成在懷州附近比堆人的話,黃君漢堆不過老竇我倒是相信。但是這樣一來,恐怕在虎牢正面就不是夏軍攻唐而是唐軍直接撲滅夏軍了。即使老竇攻取懷州,再沿沁水突入河汾地區,可是一旦太行山和王屋山之間的通道被封閉,那就真的只有死在河汾一途了。老竇主力北上之後,李世民都不用留在虎牢,憑李世勣手頭的兵力和號召力,以及王君廓的戰術能力恐怕老竇的後勤線就保不住。


▲圖/網絡。


不考慮實際的力量對比,誇誇其談是不現實的。


不過如果僅僅是攻取懷州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一方面唐朝在黃河上的水軍似乎很杯具,相比較之下老竇可能還有一些優勢,如果老竇攻取懷州再從河陽孟津附近插入洛陽就繞開了虎牢關,這應該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不過這需要兩次組織全軍渡河,老竇的水師到底能不能提供這種保障也是個未知數——因為就後面的情形來看,李世民在虎牢附近渡黃河來回也比較自由,似乎也說明夏的水軍無力徹底壓制唐的水軍。


至於攻取懷州到底需要多少的兵力呢?對於老竇來說恐怕很不樂觀:唐的懷州總管黃君漢無疑是一個難纏的對手,他本來是翟讓的救命恩人,在瓦崗軍系統中至少屬於能力和威望都比較上檔次的人物。翟讓死後他在瓦崗軍中是一個邊緣化的人物,所以就有點靠邊站。此後從李密戰敗降唐,到李世民擊敗劉武周后回師洛陽,期間有差不多兩年的時間,黃君漢基本上一直守在河內地區,期間局勢危急的時候唐軍主力相繼撤出洛陽平原和河內戰場,為了爭奪河內王世充往懷州一次次增兵,但是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裡,黃君漢駐守柏崖始終沒有放棄,直到李世民回師南下重新確立在中原戰場的優勢。


▲圖/網絡。


面對這樣堅韌的對手,竇建德恐怕很難憑几千人甚至一兩萬人在短時間內擺平他吧。何況王世充集團的王泰投降以後,原先河內郡的大多數地盤都已經為黃君漢所掌握了,這個時候他的資源動員能力也遠非當初守柏崖時能夠比擬。當然老竇要是在河內堆上五萬以上的兵力,恐怕黃君漢還是撐不住的,不過那樣的話,估計李世勣加王君廓的組合再加上瓦崗軍舊將的配合在短時間內就可以推倒孟海公、徐圓朗的基地。——甚至以孟海公、徐圓朗的牆頭草性格,老竇如果前腳北去,這兩人搞不好後腳就會跑李世勣大營里談判投降事宜。


當時雙方的糧草供應都很緊張,所以竇建德把大部分戰馬放在黃河以北散養,準備等唐軍馬匹草料供應不上的的時候再運回來用。為了再次探查夏軍形勢,武德四年五月一日李世民率部前出逼近廣武山夏軍大營——不過這一次他是先坐船到了黃河北岸,然後在黃河北岸觀察廣武山的夏軍營地。末了回來的路上還把一批戰馬放在黃河北岸散養,李世民就是要釋出這樣一個信息,唐軍也開始散養馬匹了,唐軍的後勤供應也超過了極限。


▲李世民劇照,圖/網絡。


竇建德一直在等這個機會,現在他覺得機會終於來臨了——唐軍上千匹戰馬放到黃河以北,那動靜應該也小不了,就算夏軍的反應比較遲鈍一些,對於這種比較宏觀的動向不會也偵查不到。於是第二天早上十萬夏軍全軍出動,逼近虎牢。機會是人創造的,李世民要的就是這種效果。


武德四年五月二日,歷史註定這是載入史冊的一天。竇建德十萬大軍沿汜水西岸擺開長達二十里的大陣,北起黃河岸邊,南達鵲山,敲著戰鼓緩緩推進——敲戰鼓的目的除去鼓舞士氣外,主要在於控制節奏保持陣型,夏軍十萬大軍能夠鼓行而進陣型不散足可見竇建德武裝的正規化水平已遠非一般流寇可以比擬。


而唐軍也列陣於汜水以西。面對兵力上占據優勢的敵軍,李世民並沒有畏懼,相反,他卻鼓舞部下將領說:「賊起山東,未嘗見大敵,今度險而囂,是無紀律,逼城而陳,有輕我心;我按甲不出,彼勇氣自衰,陳久卒飢,勢將自退,追而擊之,無不克者。與公等約,甫過日中,必破之矣!」


▲虎牢關之戰劇照,圖/網絡。


這裡我們先來看一下虎牢附近的地形:大抵上竇建德布陣的區域在汜水以東,海拔平均在140米左右,是以一片平原;而在汜水以西,由北至南地勢逐漸高企,南邊的丘陵地帶延綿厚度達到二十餘公里,其高處海拔在400至600米左右,而低谷海拔一般在200至300米左右,峰谷之間的落差普遍在二三百米間。虎牢以南的山地丘陵雖然算不上天塹絕地,但是這種延綿起伏的丘陵山地無論對於騎兵還是重步兵來說無疑都是噩夢——特別是我們知道,管州總管李世勣當初碰上竇建德的時候幾乎未作抵抗就放棄了管城,他的單薄兵力相對於竇建德的十萬大軍在平原野戰也許沒有什麼勝算,可是一旦西撤到這種山地丘陵防禦,守守百花谷什麼的那還是綽綽有餘的。


而由南向北山體海拔是逐漸降低的,一直延伸到距離黃河南岸大約四五公里左右,在汜水入黃河的河口以西,這裡有一塊起伏不大的平地,海拔大至與汜水以東的平原差不多,古代所謂的成皋——也就是隋唐時候的虎牢就位於這裡。虎牢的戰略價值,就在於依託河流和山體扼守這大約四五公里寬的防禦正面。


▲虎牢關,圖/網絡。


要說竇建德作戰還挺紳士的,在大戲開始之前,他親自挑選了三百勇士渡過汜水來到唐的軍營前挑戰,並派遣使者跟李世民說:「請你也派一隊士兵出來我們雙方就當來一次演習」。這種關乎士氣和面子事情世民當然不會拒絕——他派遣王君廓率領二百長槊兵下場與夏軍對戰。雙方刀來槍往比劃了一陣沒分出勝負,只好各自回營——其實唐軍以二百人對陣夏軍三百人打成平手從單兵戰鬥力來說已然是唐軍占據了上風。況且世民既然派王君廓以二百長槊兵出陣,就擺明了真正精銳的玄甲軍還沒有出動——王君廓不是玄甲軍的指揮官,長槊兵應該是長槍步兵,跟玄甲軍都不搭界的。不過這個也難說,一般來說長矛兵方陣恰好是克制肉搏騎兵的,只要長矛兵陣型不散,肉搏騎兵正面硬沖是相當吃虧的。只是不知道竇建德為什麼不是派的游射騎兵,如果那樣的話長矛兵就虧大了。


還有一個插曲,王世充的侄子王琬當時出使在竇建德的軍中(老王派去求救的),騎著隋煬帝的良馬在夏軍陣前搔首弄姿,被識馬的世民相中了那匹馬,世民誇了句「真是好馬啊」,結果尉遲敬德會同麾下高甑生、梁建方共三個人渡過汜水直突入夏軍陣中,連人帶馬將王琬捉了回來。夏軍十萬之眾竟無一人能夠抗禦,這對整個夏軍的士氣打擊應該不小,或許是促成夏軍在午後退兵的一個理由。(高甑生、梁建方兩人後來官運亨通,在貞觀時代一直在軍中做到將軍、都督一級的官,後來還參與過針對吐蕃、吐谷渾的一系列作戰。高甑生在吐谷渾之戰中是李靖部將,後來還誣告過李靖。)

關鍵字: